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修正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5007163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修正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修正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修正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修正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修正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修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修正(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部分习提纲(一共有18975个字,同志们要加油)有的可以省略一下一、基本常识(举例)1、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西周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一般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3、西周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4、西周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5、礼记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6、儒家私学、墨家私学并称“显学”。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8

2、、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9、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10、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教育”二字连用。11、孟子确定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2、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13、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

3、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15、书院是中国自唐末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6、王应麟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17、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18、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洋务学堂19、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最早的海军和船舰制造学堂20、“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21、1901年废除武科举;1905年废除文科举。22、1905年 清朝设立学部,成为管理学校教育的专门机构二、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社会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由于唯官有书而而民无书、唯官有器

4、而民无器、唯官又学而民无学导致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在官府之中才有可能,随着春秋时期私学的产生而逐步打破这种现象。2、六艺教育西周教育教育特征和标志,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礼”、“乐”是社会政治教育。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射、御是军事教育。“射”指射箭,“御”指驾驭战车。书、数是基础文化教育。“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它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为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3、百家争鸣始发于春秋战国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加上纵横家、杂家、

5、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 参与争鸣的百家很少又脱离现实而徒然的辩论,这中以社会现实问题为思想的起点,以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思想归宿的作风,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变革的进步,并对后世人们的思想学术活动产生影响。4、性相近,习相远孔子首次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合理命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不大,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才导致人发展上的差别,突破了传统的血统论、命定论教育观,论证了人人都可能、都应当受教育。5.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方针,对孔子的搜写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规定,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意是指:不论贫

6、富、贵贱以及 国别,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主张上从实践上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适应了文化下移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6、学而优则仕:这是孔子提出的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培养人才的路线。它的。他的意思包括: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的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然学习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这个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目的。它反应封建制兴起的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而直到现在还有现实意义。7、化性起伪77。这是荀子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性”,本性,荀子认为人

7、性就是人生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伪于性相对的一个范畴。伪是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变化。化性起伪本意是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荀子强调人的成长是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8、察举制104作为两汉仕进制度的主体的察举制度从汉武帝开始,正式确定于武帝时期。在察举制度下,士人能否当官,一般取决于能否被举;而能否被举,则取决于乡里的舆论。以“声名”取士,是察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9、九品中正制127魏晋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有利于著名大族的”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即郡设小中正,有地方上又声望的人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为九等,实际上是按门第

8、高低列等,政府按等选用。九品中正制选举法为世家大族所控制,限制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其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士族享受教育的特选和选官的优先权,挫伤乐人们求学的积极性。10、颜氏家训:142此书是北宋教育家颜推之写的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步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这部著作是我们研究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提高依据。颜之推的幼儿家庭教育方法认为及早教育、严慈结合、环境习染、语言教育;学习态度和方法:虚心惜时、眼学 、勤勉 、切磋。此书不仅有助于研究颜之推在儿童方面的真知灼见,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封建士族教育的封建腐败漫画。11、科举制(论述)隋文帝开始选用了荐举为主的选士方式,开皇三年,要求各地荐文武人才。开皇七年,

9、“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六年“制工商不得进仕”,此时的荐举取才十一人们文武才能的大小来决定,并不完全依照门第的高低,开皇十八年,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 大业三年 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十科举人。十科举人中,大概文采秀美一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唐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武则天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规定贡举人停止学习老子,改为学习她命令编制的巨轨。她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开创武举的先例。唐玄宗励精图治,调整了学校教育 和科举制的关系,使两者重新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唐代宗广德二年,在长安和洛阳分别举行科举考试,两都考试从此开

10、始。唐德宗贞元五年,改革了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将尔雅改成道德经。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影响(1)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2)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科举制从隋唐到宋朝时期,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晚期,消极作用就日趋明显。国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12、苏湖教法(网络)“苏湖教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这种教法改变当时重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和时务。他在校中设“经义”

11、、“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范仲淹当政兴学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此谓“苏湖教法”。“苏湖教法”的意义: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治民、治兵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并且开创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分斋教学制度产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四方之士,云集受业”,纷纷到胡瑗主持的湖州州学来求学。甚至京师太学,也“取胡瑗法以为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3、四书集注四书集注为南宋

12、著名理学家朱熹理编著的教材,又称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章句、孟子章句。元、明、清各代都列为官学的必读教科书,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产生乐深远影响。14、朱子读书法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读书六法循序渐进 读书要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以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提出“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虚心涵泳 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 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

13、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 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 读书时精神转一,注意力集中。要树立远大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15、文字狱。旧时统治者往往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以镇压知识分子,叫“文字狱”。这是专制统治统治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的具体体现。例如明朝为加强思想统治就屡兴文字狱。16、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麟所作,以三字为句,句句成韵,朗朗上口,易于成诵。内容非常全面,先言学习的重要意义,次叙伦理道德教育,接着分别介绍名物常识、历史沿革及其兴衰原因、读书次第

14、、勤勉好学范例,被誉为“小百科全书”。17、百家姓相传是北宋时编著的,通行本472字,集有单姓408,复姓30 ,四字一句,隔句押韵,便于记诵。18、千字文南北朝时梁周兴嗣撰,是从王羲之遗书中选录1000个完全不同的字,按四言韵语编成的,每一句都有实际内容和意义。19、学以去其昏蔽243明中期教育家王守仁在对于教育作用的时候提出的思想。这一思想他用心学的观点来解释。首先不同于朱熹将理与心区分为二,认为理不是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其次它又就成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天理就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着,而且是伦理道德规范。但良知的致命弱点就是在与外物接触时容易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而

15、学习的目的是除去物欲对良知的昏蔽。虽然此观点建立在唯心“心学”的基础上,但是强调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积极意义。20、随人分限所及明中期教育家王守仁在对于儿童教育提出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他认为儿童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的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时要考虑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到达了何种程度,根据这个程度来教学。他把这个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同时他也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贵在精”因此教学要留有余地。顺应乐儿童的性情发展。21、公其非是于学校清朝致命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不仅有培养人的职能,而且还应当议论国家政事。此外还强调把寺观庵堂改成书院和小学,实现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思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紧密结合。此是黄宗羲对于古代教育理论的对特贡献,闪烁着明主思想的光辉,22、“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