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3.1-3.2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反应(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0670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3.1-3.2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反应(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3.1-3.2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反应(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3.1-3.2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反应(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3.1-3.2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反应(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3.1-3.2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反应(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3.1-3.2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反应(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3.1-3.2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反应(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一、选择题1.下列与人体免疫有关的细胞和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个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核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血浆中的抗体破坏病原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防卫,其场所在巨噬细胞C.人体细胞膜上的MHC分子的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参与D.从未接触过乙肝病毒的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后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解析:同一个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项错误;血浆中的抗体破坏病原微生物属于特异性反应中的体液免疫,其场所在内环境,B项错误;人体细胞膜上的MHC分子的本质是糖蛋白,

2、其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参与,C项正确;从未接触过乙肝病毒的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较为缓慢,D项错误。答案:C2.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巨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皮肤的阻挡作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抗体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B.C.D.解析: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被突破后病菌进入内环境;第二道防线为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而胃液、唾液中的杀菌物质为体外物质,应属第一道防线。和分别属于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答案:C3.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

3、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B.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解析:当该抗体与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就无法与受体结合,神经冲动也就无法完成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效应器(肌肉)就不会发生反应。答案:A4.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B.血糖浓度的变化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解析: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属于抗原,能被人体的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答案:D5.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的解释是()A.

4、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B.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C.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D.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解析: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表面抗原,一种抗原可以有多种表面抗原,不同的表面抗原引发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故因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即有多种表面抗原)导致体内存在着针对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答案:A6.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解析:由于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的,所以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有细胞免疫缺

5、陷。由于体液免疫也涉及T淋巴细胞,所以其体液免疫功能下降。答案:A7.在免疫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A.B.C.D.解析:在特异性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巨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但巨噬细胞并不能识别特定的某种抗原;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其产生的抗体能识别抗原,因此不正确,而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识别特定的抗原。答案:C8.人体的某种可产生抗体的免疫反应过程可表示为下图,其中ae代表不同免疫细胞,代表生理过程。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a细胞表示巨噬细胞,能对多种病原体都起防御作用B.抗原

6、X经过程的呈递后,能刺激细胞c增殖分化C.当细胞d、e再次接触抗原X后,均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抗体D.抗原抗体结合后,可被细胞a所消化解析:d、e分别代表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抗原X后,记忆B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答案:C9.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A.病毒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分化的作用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解析:从实验结果上清液中有51Cr,说明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小鼠细胞破裂。其实质是小鼠感染LCM病毒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靶

7、细胞(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抗原的同时,51Cr标记物也会被释放出来,测定上清液中51Cr释放量可推知靶细胞的裂解情况,由此可知D项正确。该实验不能得出A、B、C三项。答案:D10.某人注射甲流疫苗及感染甲流后血液中抗体的浓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主要通过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消灭该病毒B.机体感染甲流病毒后,产生的相应抗体快而且多C.b处的效应B细胞全部来自B淋巴细胞D.抗体能消灭已进入宿主细胞内的甲流病毒解析:人体主要通过抗体与病毒的特异性结合来消灭该病毒。b处的效应B细胞主要是由记忆B细胞受甲流病毒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

8、的。抗体不能消灭已经进入宿主细胞内的甲流病毒,只能消灭细胞外的病毒。答案:B11.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解析:鼻腔黏膜分泌的杀菌物质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的溶酶体能通过细胞内消化,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氧化氢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的动物蛋白,抗体具有专一性,能针对性地杀死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答

9、案:D二、非选择题12.下图表示人体免疫调节中某一过程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图中所示的是免疫过程,c细胞的名称为。(2)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能被细胞a、b、c中细胞特异性识别。(3)d的化学本质是。解析:由图可知c为效应B细胞,d为抗体,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效应B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答案:(1)体液效应B细胞(2)a、b(3)免疫球蛋白(或蛋白质)13.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10、。(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解析:产生抗体必须有效应B细胞参与。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答案:(1)淋巴细胞(2)抗原(3)效应B细胞编码抗体的基因红细胞14.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图1实验一流程示意图图

11、2实验一结果图图中箭头表示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时间(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处理。(2)从图2可知,组与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血清中的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3)实验中,组小鼠感染的是,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天。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图3实验二结果图(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细胞,而不是活化T淋巴细胞。(5)有人假设,活化T淋巴细胞

12、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填选项前的符号)。a.培养过活化T淋巴细胞的培养液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e.培养过未活化T淋巴细胞的培养液f.细菌X(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解析:(1)A组注射细菌X,应是实验组,B组小鼠没用细菌X处理,注射生理盐水,应该为对照组。(2)组小鼠接触过细菌X,其血清中含有抗体,由图示可以看出,与没有接触过细菌X的组小鼠体内的增长趋势相同,说明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淋巴细胞后,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该组活化T淋巴

13、细胞即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也由此推知,此免疫为细胞免疫,细菌X生活于细胞内。(3)分析图2知,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X,图2中是从第2天开始4组小鼠的脾脏内的活细菌出现不同变化趋势,故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4)由图可以看出,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最强。(5)题目给出的假设是活化T淋巴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因此,实验组选择培养过活化T淋巴细胞的培养液,以培养体内没有活化T淋巴细胞的B组小鼠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观察其对细菌X的杀伤力。判断的关键是要从题干中找到关键词,如“活化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还要有引起免疫反应的“细菌X”。(6)根据本实验的操作过程可推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机理。答案:(1)对照(2)相同抗体无明显变化抑制细胞内(3)细菌X前1(4)活化巨噬(5)a、d、f(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机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