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元代画家对比赏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9847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元代画家对比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编]元代画家对比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编]元代画家对比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编]元代画家对比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编]元代画家对比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元代画家对比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元代画家对比赏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代画家对比赏析化学化工学院 应化 121 1208032007 徐珊珊 1、时代背景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3 世纪初,蒙古族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1234 年灭金,取得金朝原有的华北之地,于 1279 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元帝国。元代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在教育程度、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中原士大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遂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

2、,从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世祖忽必烈具有雄才大略,他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重用汉族儒臣,还命汉族士大夫对皇室成员及蒙古族大臣弟子进行汉文化教育。至仁宗和文宗朝(13121332),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书画艺术。文宗建立奎章阁,任命画家、书画鉴藏家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别查定,故翰墨之盛以文宗时为最。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

3、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在元代短短 90余年内,画坛名家辈出,其中以赵孟頫、钱选、高克恭、王渊等和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最负盛名。 二、代表画家(一)赵孟頫:1、生平简介赵孟頫(1254-1322 年),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太祖赵匡胤的第 11 世孙、秦

4、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南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延祐三年(1316),官居一

5、品,名满天下。2、艺术特点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二)黄公望:1、生

6、平简介 黄公望(1269-1354)是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画家。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苏州常熟市)人。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州(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元至元(1335年1340 年)中,浙西廉访徐瑛辟为书吏,被诬入狱,出狱后师事金月岩入全真道。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卖卜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 岁时逝世。道藏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 2、艺术特点 黄公望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

7、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三、对比分析黄公望早年师从赵孟頫,他曾在赵孟頫的千字文卷后题诗:“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他在艺术思想上和山水画技法上都深受影响。赵孟頫强调“古意”,这种古意不是简单摹仿古人的艺术主张和笔墨技法,而是直追晋唐的古拙简率,他反对的是南宋一路纤细的刻画趋以柔靡的风格。黄公望接受了这种思想,在山水中追求古朴简拙的风韵,在气势构图上吸取了荆、关等北方画派的特点,以雄

8、强的气势悠长简淡的笔法表现江浙一带的景致。我们可以从富春山居图中领略这一特色,赵孟頫强调书法入画,丰富了山水画的用笔方法,黄公望在突破前人描摹痕迹,充分发挥笔墨性能上确有新的成绩。黄公望的山水画用笔十分精湛多变,他常将中锋与侧锋,尖笔与秃笔,干湿乃至飞白结合运用,似疏而实,似柔而刚,松秀灵动,苍茫中见秀劲,简洁中现浑厚,把北宋以来初兴的文人画发展到诗书画相结合的自觉程度。(一)特色作品赏析对比:1、赵孟頫:秋郊饮马图画风:赵孟頫擅长人马图,总体追求刻意写实,一笔不苟。具体画风有两类:一是宗唐人韩干之法,马尚丰肥,用色华丽,衬以山水树石背景,人、马、景合为一体;一是仿北宋李公麟之作,笔墨清淡,着

9、力于线条,注重描法与形象、质感的统一,不施色彩,以墨代色加以轻染。人马画中的人物均着唐装,风格既具“复古”的唐画之韵,又带浓郁的文人气息,有一定的创新性。画法:此图属仿唐人的工笔设色画法。清秋郊野,一唐装圄官在池畔牧马,红色衣袍在大青绿的草坪映衬下显得尤为夺目,有力地突出了主体人物。所率十匹骏马均骨肉停匀,活跃多姿,它们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俯首就饮,或引颈长鸣,意态生动。 布局:秋郊饮马图在布局上富有特色,以中景露地不露天及右开式构图,把平视、仰视、俯视三种造景方式有机地加以揉合,灵活地处理景物,使画面开阔舒展,疏密有致。画法亦将唐人的青绿重彩法与宋以来的文人笔墨法加以融合,别具新意。如

10、人物线描工细劲健,又类似篆籀用笔,古朴中见隽秀;树石、坡陀行笔凝重,勾、皴、破、染并用,工谨中含清逸;青绿、大红重色中又兼施赭石、水墨,于浓丽中显清雅。总体风格行、利相兼,妙、逸并具,精逸技巧与文人雅韵结合,反映了赵孟頫晚年成熟的人马画面貌。特色:秋郊饮马图画面利用绢质原色作空旷湖泊,仅用淡墨拖出几笔线条和擦痕,便使湖岸凸现于前,概括简率。近处偶画一石,淡墨轻皴,染以石青,调合画面。其余地面平坡,染以石绿,表现绿草华滋,与朱衣奚官形成明快的对比。作为“画眼”的奚官,浓须壮躯,稳稳骑在马上,侧身观望后面的马群,神态自若。十匹骏马,色分黑、白、青、黄、棕、灰、花斑等,或奔驰,或追逐,或饮水,或吃草

11、,或低首漫行,或回眸顾盼,各不相同,极尽变化;整个马群散漫而浑然一体。全图只画地景,不绘天云,采用鸟瞰式的俯视构图,而不落前人天、地、山水的“三段式”窠臼。图中偏右的老树丛,枝干虬曲,苍劲傲岸,枫红松绿,一派秋意。图上的人物、马匹,眉目清晰,须发分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老木躯干纹理凹凸,脉络有序。全图工而不滞,细而不涩,十分形象。这幅画突破五代以来的那种把背景和人物平均对待的倾向,更与只要人马不画背景的表现方法不同,显得较为饱满。设色则较唐人淡逸典雅。 2、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该图境界阔大,气势幽远。山峰多用披麻皴,表现江南丘陵的特征;平沙用淡墨勾勒,恰如其分地做到了文人画所推崇的“惜墨如金

12、”审美要求。布局: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源于董、巨两家的演变与传承。黄公望把宋人的“高远”以“幽远”代之。宋画的构图,通常是由近景到远景层叠上升。画风:富春山居图表现了秋初之时富春江两岸的景色。画中的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都生动不断地展示了江南优美风光,富春山居图用笔利落,虽出于董源、巨然一派,但比之董、巨更简约,更少概念化,因而也就更详尽地表现了山水树石的灵气和神韵。笔法既有湿笔披麻,另施长短干笔擦,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浓淡迷朦的横点,逞足笔力,唯情是求。黄公望极注意层次感,前山后山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他

13、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特色:画作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不用的水墨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这

14、幅作品在元代文人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二)其他作品赏析:赵孟頫:道德经洛神赋鹊华秋色图人骑图红衣罗汉黄公望:快雪时晴图 天池石壁图 九峰雪霁图四、后世影响(一)赵孟頫:在绘画上,赵孟頫是有元一代的泰斗。人物、鞍马、山水、花木、竹石、禽鸟,各种题材,下笔皆成妙品。犹如学习书法一样,他学画也是在复古的精神下博采众长,而后自成一格。尤其是他在书法、诗文、音乐、鉴赏和考据诸方面的学养,以及奔走南北的阅历,对他绘画风貌、艺术思想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赵孟頫的传世绘画作品中,以人物与鞍马,或人骑图为题材的比重最大,见于著录者有百件之多。以技法而论,赵孟頫的人物鞍马,主要继承唐人传统,

15、具有刚健、华美的特色,工写结合,设色高雅。他曾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詹景凤东图玄览)。他又说:“吾自幼好画马,自谓颇画物之性。友人郭信之尝赠余诗云: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已出曹、韩上。曹、韩固是过许,使龙眠无恙,当与之并驱耳。”(书画汇考)可见赵孟頫是自诩在宋人之上的。在学唐人以复古的基础上,他还从技法上予以创新,如元贞二年(1296)所作人骑图、人马图,画面突出人物和马,而不画背景;人物的衣服用朱色染出重彩,但面部与手皆以赭色杂入朱色而傅以淡彩;马匹以细墨线勾勒,再以墨色烘染后傅以极薄的淡彩。这种舍去背景之法源于唐人韩幹牧马图,而重彩与淡彩兼施,层层渲染,以增强质感,则是赵氏较韩幹有所创新。 (二)黄公望: 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达到一个高峰。北宋的山水画基本上继承李成、范宽等北方派画风,南宋自始至终流行李、刘、马、夏水墨刚劲派画风。元赵孟頫托古改制,主张摒弃南宋,仿效北宋,远法晋唐。但赵的绘画全面,风格也多变,其山水画早期学晋唐,多青绿设色,后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为主。然无固定面貌。黄公望虽受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