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感悟.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4978654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读感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品读感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品读感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品读感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品读感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读感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读感悟.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读感悟,读中探究人教版第七册观潮教学案例福州市鼓楼茶园山中心小学 汤书婵【问题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何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的读更有效?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

2、自主探究呢?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特色】自主阅读,读中感悟,读中探究。【教学目标】一、基础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二、发展性目标: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自主阅读、探究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谈话释题,引出“奇观”。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在课题中,“观”是什么意思?“奇观”是什么意思?2、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文中哪个词也带有“观”字?3、“天下奇观”中的“观”又是什么意思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在理解词语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为深入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二、整体感知,初知“奇观”。1、老师批阅了你们的预习本,发现许多同学提了这么一个问题:“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现在,我

4、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然后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这一环节既能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又能使课堂有的放矢。同时,创设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去和文本对话,主动地去读书。)2、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这一环节,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3、说说你刚才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向了又一片广阔的语文天地)4、默读课文,生补充板书,文章写了潮来( )、潮来( )、潮过(

5、 )三部分的内容,并说说,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这个小环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三、潜心会读,领略“奇观”探究、研读3、4自然段,谈谈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1、自由读3、4自然段,在书上勾画出有关语句,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深刻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有自由的空间)2、小组合作,交流、品味奇观请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互相、补充。

6、(在感知语文材料,学生个人对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受后,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共识共享共进,智得以启迪,情得以激发。) 3、反馈交流(1) 读,读出自己的个性。个别读,其他同学听一听,说说你的感受,也可以提提意见,问一问你的困惑。生:我听了他的朗读,似乎自己就在钱塘江边,潮水正迎面扑来。生:我听出“浩浩荡荡”这个词读重音,我想请教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呢?生:我有不同读法,我认为“昂首东望”可以读轻声,有时轻读能起到更好的强调作用。生:我特别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

7、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个句子。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师: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当的进行鼓励,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的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张扬自己的个性,达到了良好的效果。)(2) 品,品重点词语、语句。生:“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是个比喻句,从这就可以看出

8、大潮非常雄伟、壮观。生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两丈有多高啊?生2:我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一丈就是3.33米,两丈就是6.66米。师:对,两丈相当于教学楼两层这么高。生1:真壮观啊!我想试着读一读。(生读)生2:我觉得他读“两丈”这个词语时声音不够重,我想试着读一读。(生读)生3:“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的颤动起来。”在这句话中,作者又一次运用了比喻句,把浪潮比喻成了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多么雄伟、壮观啊。师:你读得真仔细。生1: “山崩地裂”这个词形容声音非常大,就好像山被崩开,地裂开那么响,把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所以我觉得声音的描写也能够体现钱塘江大潮气势雄伟、壮观。我想试着读

9、一读。生2: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有震耳欲聋的感觉,我也想试着读一读。(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你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也使我们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在个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 (3)说,说大潮之景观。我设计了给文艺节目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配解说词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可以用文中的段落来解说壮丽雄伟的画面,也可以自己创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这一环节并不是简单的课外延伸,开放性的预设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旨在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中回归文本,形成了新的语言、新的思维

10、、新的认识。)(4)诵,诵大潮雄伟壮观。生1: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钱塘江大潮真奇妙!生2:钱塘江大潮是横看的瀑布!是奔腾的除去泥沙的黄河!生3:望钱塘江大潮 闷雷滚动潮将至, 遥望潮水一白线。 近看江心瀑布横, 奔流到海不复回。(6)演,演绎词语意思。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也便于今后运用。)四、播放录象,再现奇观1、让我们走近钱塘江,去领略他独特的魅力吧。(这一环节,通过看录像,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了大

11、潮的气势。)2、齐读课文(在观看完录象后再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五、拓展练习小练笔:仿照观潮3、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雷雨来时的情景。(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教师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进行大量的实践,设计富有情趣的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力求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

12、境,使每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读书感悟,探究学习。课后主要的体会有以下两点:1、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我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音、影等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

13、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二、以读为手段,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并让他们即席展示。在展示读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而后,带着鲜活的感悟学生又一次走向文本,在感悟中诵读。在学生的展示读、感悟读中,我适时加入其中,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欢呼,适时点

14、拔,并指引学生进入语境,在语境中体会“沸腾”、“人声鼎沸”,在情景朗读中再次体验文本,学生在展示、欣赏、鼓励这些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以读来解读文本,在读中,汹涌澎湃的大潮涌进了学生心里。既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三、以探究性学习为载体,优化课堂结构。崔峦老师曾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在初读课文后,抛出一个涵盖全文内容的问题“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以此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四、用媒体再现情景,回味享受朗读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本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