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9752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编]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编]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编]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编]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廉政教育周刊第 10 期(总第 10 期)白银市工商局平川分局纪检组 2011 年 6 月 23 日 内容提要:清官廉吏(四)一、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二、 “豆腐汤”巡抚汤斌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1398年一 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为官清廉,关心人民,不畏强暴,不喜奉迎。永乐十九年(1421 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昭雪冤狱,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 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2山西,体恤百姓,威名远扬。正统十一年(1446 年),遭宦官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囚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

2、力请得以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 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拥立景帝,整饬兵备,亲自督战,大破瓦刺军,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因功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元年(1450 年),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于谦说服景帝接英宗回京。天顺元年(1457 年),英宗复辟,于谦以“意欲谋逆罪”被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初追谥“肃愍” ,7713 中改谥“忠肃” 。著有于忠肃集 。 明末名将张苍水有诗云:“国亡家破欲何之 ? 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诗中提到两位著名人物,即于谦和岳飞。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而于谦,恐怕就不那么广为人

3、知了。其实,正如诗中所说,历史上的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英雄,一位可与包拯、海瑞同垂青史的清官。 少年颖慧 才高志远 于谦从小天资聪慧,才华横溢,被视为神童。 7 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称曰:“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 于谦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永乐十年 (1412 年 ) , 15 3岁的于谦考中了秀才,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可是,于谦并不甘心只做一个才华出众的文弱书生,他有着更为远大的志向。 于谦自小就崇拜岳飞。后来,他曾留下一首题为岳忠武王祠的七律:“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虏,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青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4、! ”于谦还十分钦佩文天祥。他将祖父收藏的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赞词,发誓要做一个像文丞相那样“殉国亡身,舍生取义”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志士。 考中秀才的第二年,于谦来到西子湖畔的吴山三茅观读书。吴山是杭州的名胜之地,山林优美,环境清雅。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于谦刻苦读书修身养性,不断培养着自己刚直正派的作风和性格。 永乐十二年 (1414 年 ) ,于谦在三茅观写下了充满豪气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4永乐十九年 (1421 年 )

5、,于谦考中了进士。做官后,他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立下的志向,一生廉洁奉公、正直不阿,用满腔热血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奉公爱民 廉洁正直 宣德初年,于谦任监察御史。当时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惟独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后来汉王朱高煦反叛朝廷,宣宗御驾亲征,于谦扈从。兵临乐安,朱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朱高煦伏在地上心惊胆战,自称罪该万死。班师回京以后,宣宗以于谦扈驾讨逆有功,给他的赏赐和各大臣一样,以示恩宠。 巡按江西时,于谦办事不徇私情,廉明公正,昭雪冤狱,为数百蒙冤入狱的人平反,被百姓视为神明。当时,宁王府的属官一贯飞扬跋扈,横行不法

6、,常常借买东西的机会敲诈甚至掠夺商人货物。于谦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打击了那些权贵豪强的气焰,因此受到了江西百姓的敬重和爱戴。 当时正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宣宗知道于谦可以担当重任,就亲手写下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于谦被5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遍访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情,并立即上奏朝廷。那时,当地水旱灾害频繁。灾害一发生,于谦就马上上报,并针对灾情,采取有力措施赈济灾民,博得了两省人民的齐声称颂。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堤岸常被冲决。于谦下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凿井,于是

7、榆柳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还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很快,于谦威名远扬,连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藏匿了起来。在于谦的治理下,河南、山西出现了百年难遇的好年景。他曾赋平阳道中诗一首: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相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诗中洋溢着一片祥和的气氛,体现了于谦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的胸怀。在职九年,因政绩卓著,后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 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权。英宗对他言听计从,尊称他为“王先生” 。一些王公贵戚为讨好王振,尊呼他为“翁父” 。地方官吏进京办事,都要贿赂王振。于谦为官清廉,厌恶那些贿赂求进的做法。每次人京奏事,他从

8、不带任何礼物。好心的朋友劝他说:“你即使不去送金银珠宝,也总该带些地方土特产,比如线香、蘑菇、手帕什么的,做做人晴也好呀。 ”于谦听了,6举起两只袖子,笑道:“我只带了这两袖清风。 ”当即赋入京诗一首,以明其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 ! ” 两袖清风,不正是于谦清廉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 由于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于谦被判处死刑,关在狱中 3 个月。河南、山西的官吏和百姓联名上书英宗,请求释放于谦,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进言讲情。王振一伙见众怒难犯,又抓不到于谦什么把柄,只好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仍任河南、山西巡抚。

9、于谦在巡抚任上前后共 19 年,他父母去世时,皇帝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又起用原职。 抗击强虏 保卫北京 正统十四年 (1449 年 ) 春,蒙古瓦刺部太师也先分兵四路大举进犯明朝,自己亲率主力部队进攻大同。明军抵挡不住瓦刺的进攻,向朝廷告急。王振家乡蔚州 ( 治今河北蔚县 ) 离大同不远,他害怕瓦刺军会掠夺他在家乡的良田财产,但还企图侥幸取胜,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权力地位,因此竭力怂恿7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等极力劝澡,英宗不听,命皇弟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结果明朝 50 万大军在土木堡 ( 在今河北怀来东 ) 惨败,英宗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怒杀,史称“土木之变” 。 败讯传来

10、,京师震恐,群臣恸哭,皇太后和皇后搜罗珍宝,打算赎回英宗,朝廷上下,乱成一片。几天后,皇太后命 邸 王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翰林侍讲徐理主张迁都南京避难。于谦厉声斥道:“倡言南迁者,可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祸患吗 ! ” 邸 王赞同于谦的意见,主战派终于占了上风。当时北京城防十分薄弱,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的土卒不到 10 万,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面对危急的形势,于谦请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直隶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诸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负责北京保卫战。 为了消除也先挟英

11、宗勒索的凭借,也为了安定人心,主战派请皇太后立 邸 王为皇帝。廊王害怕,一再地推辞。于谦大声说: “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于是郧王受命,九月即帝位,年号为“景泰” ,是为景帝 ( 即明代宗 ) ,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8十月,也先挟持英宗兵临北京城下。被俘叛变了的宦官喜宁唆使也先约明军出城议和。于谦识破诡计,大义凛然地说:“我们以社稷为重,君为轻,况且我们已立新君。 ”和议不成,也先武力攻城。于谦调兵遣将,指挥若定,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一次次击败了瓦刺军的进攻。激战 5 日,也先大败而还。景帝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于谦坚决推辞说: “四郊多堡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

12、敢邀功请赏呢 ! ”景帝执意加封。 景泰元年 (1450 年 ) 八月,也先见无隙可乘,提出将英宗送回,景帝不愿意。于谦最终说服景帝,把英宗接回了北京。此后,于谦因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使明朝国防稳固起来。其时朝野多事,于谦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哪怕是他的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之外,也能被认真执行。 千古奇冤 英名永存 于谦为官清廉,刚直无私,得罪了许多小人。这些人嫉恨9于谦,总是同他作对,于谦有时扪胸叹息:“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 ! ” 景泰八年 (1457 年 ) 正月,英宗在奸臣石亨、徐有贞 ( 即徐埕 ) 和宦官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乘景帝病

13、危时发动政变,夺宫门,登奉天殿恢复帝位,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后,下诏废景帝,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等逮捕人狱,诬以谋逆的罪名,判处死刑。当判决书上呈英宗时,英宗有些犹豫不忍,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 ”徐有贞急忙上前劝道:“今日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出师无名了。 ”就这样,英宗听信谗言,改年号为天顺,将于谦于闹市处死,弃尸街头,并抄了他的家,家人被充军边疆。 到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所居仅能遮风避雨,且“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 ,只有一间正室封锁严密。查抄者以为里面一定藏着金银珠宝,结果打开一看,珍藏的都是当初景帝赐给他的袍服、剑器。连查抄的官员也为之落泪。 于谦被害那天,阴云密布,北京

14、城内外的军民百姓,无不叹息落泪,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是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不已。曹吉祥大怒,用鞭子抽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10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的忠义所感动,收殁了他的遗骸,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已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见此,也暗暗后悔。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于谦死后,石亨用他的同党陈汝言代替于谦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恶迹败露,贪赃累计巨万。英宗让大臣们去看时,他想到了于谦,愀然说道:“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 ”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关吃紧,英宗满

15、面愁容。站在一旁的恭顷侯吴瑾说道:“要是于谦活着,是不会这样的。 ”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谪戍而死,又过了几年,石亨被捕入狱,死在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他们陷害于谦的罪行也暴露出来,于谦的冤情得以真相大白。人们深切怀念于谦这样的爱国英雄,编成童谣唱道:“京都老米贵,哪里得饭广 ( 范广,协助于谦抗击瓦刺的将领,与于谦同被诬杀 )? 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 口兼 ( 于谦 )? ” 世间自有公断。成化初年,明宪宗将于谦的长子于冕赦免回来,为于谦平反昭雪,恢复于谦的官职并赐祭。诰文里写道:“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

16、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枉,而朕实在11怜惜他的忠诚。 ”诰文在全国各地传诵。弘治二年 (1489 年 ) ,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 ,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 ,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 。杭州、河 南、山西历代奉拜祭祀不绝。 于谦被枉杀后,遗骸运归他的故乡,葬在西湖三台山下。后来,于谦墓与栖霞岭下的岳飞墓、南屏山下的张苍水墓鼎足而三,构成西湖边上三位名将之墓,为西湖增色不少,也让后人凭吊不已。清代袁枚曾写下“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豆腐汤”巡抚汤斌 汤斌 (1627年一 1678年),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庵,河南 睢州(今睢县)人。清顺治九年(1652 年)进士,曾任国史院检 讨、陕西潼关道副使和江西岭北道参政。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 父病辞官休假,后随著名理学家孙奇逢学习,直至康熙十七年 (1678 年)复出,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 明史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