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7375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和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理解“双百方针”,正确对待中国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内容。3、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学设想: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应主要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加以理解。2、讲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时,

2、可让学生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进行讨论。3、本章课时:6学时。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学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一是从最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是从与上述比较相对狭义上讲,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三是从更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精神生活内容中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即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之一的文化建设。四是指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例如“四有”公民之一的“有文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

3、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40页)那么,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

4、997年10月第1版,第424页)那么,如何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了对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一、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个文明都搞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人类发展史上

5、,任何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在社会的有机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重要保证,思想文化则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影响。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科学地预言: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共产主义新社会,是文明时代的更高阶段,它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它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作为共产主

6、义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既是生产力的大解放,也是人的大解放,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克服旧社会的残余和痕迹,必将创造出新型的比资本主义文明更高的社会主义文明,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繁荣昌盛,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大放异彩,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社会主义应该使人们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并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全面发展。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7、。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高度概括,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是:在经济方面,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协调发展。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文明建设,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通过精神文明建设,造

8、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如果只求某一方面的单项突进,而忽视其他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只能是畸形的、不健全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长期滞后、经济长期停滞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文化贫穷、愚昧落后、精神空虚、思想腐朽、道德沦丧、生活堕落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2080页)只有从物质文明、

9、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统一去把握社会主义,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目标是一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事业,它不仅要摆脱贫困和落后,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和物质的现代化,而且要摆脱愚昧,实现以高度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以及文化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统一目标。这个统一的目标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已有明确的反映。基本路线除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外,还有建设“富强、民主

10、、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三个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它们又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因此,它们每一个方面也就自然具有自己的战略地位。这就是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变革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现代化是包括一定经济、政治结构和文化形态在内的整个新文明。如果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仅仅限于经济的现代化,而忽视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这就把本来全面整体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搞得残缺不全,切割肢解了,也就很难称得上是社会主义事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11、也就不可能实现了。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一个新成果。显然,搞好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制定了明确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我们一定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二、中国特色

1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塑造人的工程。在当代,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最重要的条件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面对的世界是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世界,而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已居于前所未有的地位。“教育立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选择。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火车头,成为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越来

13、越大的程度上依赖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世纪初,科技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为,而到年,在发达国家已达到49,发展中国家也占,到了年代,发达国家已达。自觉地把我国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它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状态是推动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及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才能成功。而要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除了需要合理分配以外,还要靠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4、,使人们树立起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明的纪律。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从而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二)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思想保证 当今世界名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世界格局由原来的两极对峙向多极化发展,国际间各种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方敌对势力在对苏联东欧“和平演变”得手之后,开始倾其全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在实施这种政策中,他们特别看重思想文化手段,全面宣扬西方的价值观、社会政治思想

15、、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企图通过思想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思想文化的挑战成为关系社会主义前途的大课题。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对外开放以后必然带进来一些坏东西,要说有危险,这是最大的危险。还指出:现在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开始了,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针对社会上义的和平演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江泽民同志指出: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我们不警惕不斗争行吗?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

16、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40441页)因此,我们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其正确的方向;才能用正确的政治思想去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以相应的伦理、道德和纪律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抵制和排除消极思想的影响,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文化建设,也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和智力财富,而且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需求。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人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