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73493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3.1.1 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A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3.1.2百家争鸣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B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1.3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B孔子:提出“仁” 与“礼”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

2、发展;言论编纂成论语。孟子:“仁政”学说。 性善论。 君轻民贵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 礼法并施3.1.4 汉代儒学正统思想的史实B(1)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汉代新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3.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1)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程朱理学:二程(程颢、程颐),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2)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3.1.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A李贽主张:

3、批判儒家思想;认为人皆有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经世致用思潮。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专制主义;经世致用思想;工商皆本思想。3.2.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B造纸术: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唐代发明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世界发展的贡献: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3.2.2古代中国天文、数学、医

4、学和农学等科技成就。A天文学: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仪器:浑仪、简仪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数学: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农书:南北朝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朝王祯著农书,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3.2.3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A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1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甲骨文(商代)金文小篆(秦统一全国文字)隶书楷书2 中国

5、古代著名的书法家(1)东晋王羲之:号称“书圣 ”,主要作品兰亭序(2)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他们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3)隋唐的草书名家:张旭、怀素。二、概述中国古代绘画起源、演变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1 中国画的分类:按题材分: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类。2 文人画代表人物:唐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并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3 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3.2.4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B1、诗经:是我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05篇

6、诗歌。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2、楚辞:是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屈原的离骚。3、汉赋:两汉时期盛行,代表人物司马相如。4、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数量多、流派众、内容广、体裁全。5、宋词: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 ,南宋的辛弃疾6、元曲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包括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7、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及作者(1)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历史演义小说(2)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英雄传奇小说(3)西游记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4)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3.2.5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及其艺术成就A京剧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由徽剧与汉

7、调相互融合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3.3.1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 A1、开眼看世界人物和事件:林则徐: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 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2体用之争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挽救清王朝。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

8、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早期维新派:(1)代表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2)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3)历史作用: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3、维新思潮:(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 把西学

9、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世纪60年代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支持“中体西用”学说,后来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3.3.2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B否定专制统治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

10、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3.3.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B(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主要思想阵地:新青年(2)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陈独秀发

11、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的新文学;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3)影响: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3.3.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C1、传播: 开始传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

12、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影响: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3.4.1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C 1、三民主义:(1) 三民主义的提出: 1905年,孙中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建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的纲领。(2)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13、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2、新三民主义:(1)新三民主义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3)作用: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

14、核心 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主张,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原因: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3、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三民主义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高潮。3.4.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C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

15、发展:(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他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3)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1945年在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丰富发展: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八大提出社会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