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及特征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72476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及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及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及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及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及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及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及特征(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及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杂技与竞技类、民间美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10个类别。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述或无形遗产,是相

2、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与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方面,我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由于众多原因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3、产失传了许多或正面临失传的险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存在的基础日渐狭窄,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消解,以及灾害性破坏,传统技艺濒临灭绝,后继乏人,民族记忆淡化,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地方法规、政策空缺,商业化,引资开发的挤压,更加速了文化遗产的丧失,这种严峻的挑战更需我们下大力气加以关注和保护。二、大众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概况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文化的传承则是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当前我国的大众媒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事实上,各种大众媒介完全可以利用自身

4、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如报纸可以利用信息容量大的优势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而影视媒体则可以利用自己视听结合的优势发挥视觉冲击的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印象,引发人们的保护欲望。而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则具备上述几种媒体的共同的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当仁不让地成为一股坚实的力量。 三、网络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状况分析 网络媒体当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来呈现:

5、 第一类是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包括国家级的以及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首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个国家级门户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于2006年6月9日开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是由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网站,旨在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推广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相关知识与信息,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调动全社会公众的参与,与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健康开展。网站力求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发布的主要窗口,及时地反映政府有

6、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规、政策以及学术机构和保护机构的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为引导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者、志愿者正确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 网站共有组织机构、法规文件、申报指南、国家名录、代表作、传承人、保护工程、保护论坛、遗产选粹、新闻动态、专题报道、人物、文化风情、知识窗等14个栏目,以满足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人群。随着网站建设的不断深入,内容的不断丰富,将逐渐建成展示我国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上数字博物馆。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中国非物质文其次是一些地方上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网站:如江西非物质文化网、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7、中心网(建设中)、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由湖南文物鉴定交流中心主办的公益网站湖南文化遗产网也于近日开通。 在这些网站当中应当重点介绍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第一网江西非物质文化网,这个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在江西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国家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秀赣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

8、家的团结统一,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江西非物质文化网正是保护工程中的重要手段。它集工作平台、宣传教育、保护传承、民众参于和检索服务为一体,作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江西,远播世界的传媒窗口与信息渠道,对江西非物质文化宣传与保护将发挥重大作用与影响这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中,除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网正在建设当中外,其余几个网站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模,并且各具风格。当然,由于关注的内容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网站存在较多的共同点。 就形式来说,这几个网站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不约而同地在页面的醒目位置展示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最有代表性的非

9、物质文化遗产的照片,如,江西非物质文化网在网页中展示的保护项目图片有:星子金星砚、南昌瓷板画、马山古戏台、于都唢呐等;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在网页的最上方展示着二人台的照片;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也在醒目的位置有最新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展示。图片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更容易激发观看者的兴趣,进而去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这种方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大有裨益。 另外,这些网站在板块的编排上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赏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的介绍,以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的动态信息等等。以江西

10、非物质文化网为例,它的栏目主要包括:领导精论、最新政策法规、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名录、保护项目图片、工作通讯、网站链接、省内动态、国内动态、经验交流、资源要揽等。 第二类是在特定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里,大的门户网站专门应景而设的专题网站: 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即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时,国家重点新闻网中国网便推出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网上展览馆。网上展览馆按照展览实际内容分为综合版块和地方版块两部分,以高清晰度、大尺寸的图片,和配有解说员逐项讲解的现场全程录象,详细展示介绍党和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措施、我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资源及分布、我国入选联合

11、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等项艺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内容,以及优秀传承人在现场演示制瓷、染织、刺绣、泥塑、剪纸、风筝扎制等工艺的过程。 此外,中国网还设立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等相关专题的链接。 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网也推出了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聚焦2007文化遗产日的主题网页。新浪网也在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召开之时,辟专门网页对这次盛会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第三是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零散的新闻,主要分布在各大网站的新闻或者是社教板块当中。 四、网络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当中存在的

12、问题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建设还不够全面,范围不够广泛。全国各地,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地区应当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同之外,其他内容甚至可以互换,没有什么新意。 第三,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相应的措施,介绍赏析的内容多,理论知识介绍的比较多,作为大众具体应当怎样从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媒体当中没有明确地给出自己的意见,这就容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变成口号,流于形式。注释: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

13、章最终内容以印刷刊物为准】前言】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已先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等因素的威胁,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面对这种境况,人们难免要问:该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遗产在消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

14、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譬如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一批西藏老艺人的相继辞世

15、,已经到了差不多人亡歌息的地步。满族坤宁宫祭神音乐中三弦和琵琶的伴奏乐谱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 再加上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冲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个巨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这更加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目前,在我国所使用的八十多种少数民族和地方语言中,大约有十多种正处于濒危衰退的状态。 不仅如此,100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化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现在,楼兰古城最完整的资料不在中国,而是在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最早发现的湖南滩头年画,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德国和日本的收藏家那里出现的。说起来

16、,这不能不是件悲哀而发人深省的事。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令人堪忧,有许多中华民族传之已久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期间接受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保护:拿什么拯救你,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状况,无疑已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承受之痛。所幸的是,这一问题已经日益为国人所认识,一些基层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呼吁加快立法进程,依靠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强制性规范;也有专家倡议,把每年的1月1日作为全国青年文化遗产日,呼吁青年走向社会、参与到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事业中来;另外,教育部和中宣部也启动了一个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把每年9月份定为传承月,目的就是在中小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