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县主要功能区2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71786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4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2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2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2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2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2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朔县主要功能区2(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阳朔镇的主要功能区图1第四章 阳朔西街:小传统场域中的东西文化汇聚 闻名遐迩的阳朔西街以其“地球村”、“现代人的心灵港湾”等美妙的形象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许多大众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描绘及宣传了不同视角的西街印象。同时,“西街现象”也引起了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美学等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虽然各种探究的角度千差万别,但它们却共同创造了意义丰富的文本,传达了各种文化力量对阳朔西街难以割舍的青睐。 部分境外学者与多数境外游客认为它是洋溢着东方情调的心灵港湾,蕴藏着本土文化读不完的历史;国内游客认为它是一个意义含混的公共领域,土洋结合,诞生了最大的“外语角”和最密集的跨国婚恋,极具猎奇的价值;在本地

2、普通居民的眼里,西街只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地理空间,是他们祖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地方政府官员的眼里,它是发展休闲产业的福地,是欣欣向荣的文化新景观;媒体执著于描绘一种理想境界中的天人和谐状态;旅游学家和经济学家探究自由资本和文化意义构建相结合的各种可能性。这些探究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所审视的都不仅仅是“西街现象”包含的事实,而是这个事实背后的文化意义。由于不同文化间思考的差异,更由于西街本身一直在不断展现其新的魅力而使得人们对西街的解读呈现了广泛的联想空间。而笔者在田野调查和思考中不断的体悟到,西街作为阳朔区域文化乃至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一个子系统,既有着厚实的古典精英文化的滋养,更深深扎根于乡土民

3、间文化的土壤中,正是源于此,该区域才出现了各种文化形态多元共存、和谐共生的现象,而阳朔西街也正是在这样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文化联合国”,因此对其文化形象的定位应该有更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而作者看到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综合该区域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多数只是对某些民风民俗作轻描淡写的关注,即使有的研究成果初步意识到并利用到它所提供的真实的文化素材,却同样缺乏对其内在嬗变机制的深层思考和把握,这样将不利于综观该区域的全局文化,不利于为该区域文化在未来世纪中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所提出的

4、与此相关联的“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在人类学领域中已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认为在较复杂的文明之中必然会存在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即所谓精英文化(refined culture)和由乡民和俗民所代表的大众生活文化,此两个传统是互动互补的,大传统引导文化变迁的方向,小传统提供真实文化的素材,两者都是构成整个文明的重要部分。这个观念在少数民族或边远区域的文化研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1在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笔者充分注意了阳朔浓郁的小传统文化氛围,将其和该区域之大传统文化一起作为特定的审美场境,在此大文

5、化场境下考察阳朔西街的生态环境现状、小传统文化的构成与传承、嬗变和革新,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谐共生的机制,调查的核心问题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其对人类未来文明演化的启示。并希望能帮助阳朔找出一条较好的,既能保存本土文化特色又有新时代象征意义的发展路径。笔者从2000年6月开始进入工作阶段。在此期间,一直努力遵循人类学规范,以参与观察、多角度审视、多方位反思为方法论依托,尽量全面而深入地描绘其中深蕴的审美价值。曾先后7次亲自到阳朔镇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作业,认真扎实的进行了材料的收集工作。其中包括1. 文字资料(含地方志、相关的历史资料、地方部门总结以及资讯网络上最新研究的动态资

6、料)。2. 实地观察资料(含对当地生态环境、民众生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人文品位以及良俗陋俗的多方位观察)。3. 访谈资料(查访了阳朔县政府、县志办、县统计局、县民政局、县侨办等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多个民间文化团体和各个层次的家庭、个人累计130人/次)。西街社区文化作为阳朔区域文化乃至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蕴涵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有着富于生命力的延续和革新,这些都具有宝贵的人类学研究价值。如果能很好把握其深层次的审美内涵,那么,对于探究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文化内涵以及建构其未来发展蓝图都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一、 阳朔镇的历史沿革与人文底蕴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

7、,桂林之阳朔乎!得此隆誉的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南面。位于县城的阳朔镇属丘陵地带,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大自然为其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2阳朔古镇以前是一个村落,名羊角村,秦时已有人定居。隋开皇十年(590年),县城由熙平迁来,取羊角的谐音定名阳朔。从此,阳朔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历代相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3阳朔古镇特色可用“四多”概括。一是山多,二是水多,三是桥多,四是井多。县城周围皆山,因此山多自不待言。水多,则是除了漓江之外,双月溪、桂花溪或环城而流或穿城而过,加上城内湖塘星罗棋布,倒映着青山古屋,其景妙不可言

8、。因为水多所以桥也多。古朴的石桥、木桥给野趣的山水更添一分人文的雅致。古镇老井也很多,或方或圆,或大或小,或藏于幽 深之处,或现显于闹市之间。方便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丰富着老城的景观。古镇曾有“九井十八桥”之说。阳朔镇在整个漓江流域区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又是漓江边最美的城镇之一。另外,阳朔古镇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水道漓江,上溯桂林,下达梧州和广州,曾经是粤桂水陆交往的重要通道。现在,二级公路直通桂林,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公路网延伸各乡镇,中外商家游客每日来往数以千计。4阳朔的古镇宁静而古朴,有江南水乡之清秀,还有江南水乡不曾有的一种山水的雄浑,具有多种文化的人文审美情趣。“陶

9、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沈彬便对住在碧莲峰里的居民羡慕不已。阳朔不仅田园风光如诗如画,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古建筑、古桥梁、名人遗迹、摩崖石刻等,点缀于山水间。除此之外,阳朔还是最早确定的“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区”之一,足以媲美桂林,而且声名远播,游人如云。阳朔西街位于阳朔镇的中西部,长约800多米,道宽约6米,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是阳朔古镇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昔有对联“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耕种可为商”,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经1984年整体规划后,逐步改造成初具规模、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成为展现阳朔古镇

10、新风貌的绝佳窗口。1999年初,当地政府投资1582万元对西街进行保护性整治,新铺和维修了石板路面2400平方米,135处公私房屋全部改建成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木门木窗的吊阳台建筑,形成了具备现代旅游设施及功能的南国小镇古街。5西街历史地段以碧莲峰为依托,东临漓江,漓江对岸为视野开阔的东岭秀色,北部孤峰直立。在更大的范围内,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穿插着农田、阡陌、溪流、湖水和村庄。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自然山水空间的灵气和无比的秀丽。大范围的自然山水风光、西街周围的山体和水体、西街的老建筑、水面和街巷这些自然山水空间、步行街道空间、老宅院落空间,多层次的体现出小空间的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可以说,

11、西街作为阳朔县旧城区的代表,让人们看到了东方“小传统”人文历史在山水间延续的真情实貌。西街两侧富有历史特征的建筑数量比较大。这些富有历史特征的建筑积聚在一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使得人们在其中能体会到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现在的街道规划则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通过西街和整治过的桂花街组成并行的步行道,辅以横向联系的县前街、城中路及其他南北向的巷道,共同组成本区域内的步行道网络,构成可通达旧城区各部分空间的步行道系统。该地段内由于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使得当地居民与外界的交流也变得十分得频繁。西街的长住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比例为1:3。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目前多元化的社区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每天在此

12、逗留、游览的外国游客逾千人,有的甚至成为了当地的一员,融入到当地的社会和生活中去了。雷德菲尔德认为,由于“大传统”和“小传统”深层文化理念上的共同性,两者间的往来成为可能,同时大小传统在行为表现方式上的互相转化也就较容易达成,其转化的现象不但甚为频繁快速,而且十分巧妙。6笔者在阳朔深切体会了这种大小传统和谐共融、互动互补的文化意象。首先,阳朔在漓江流域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除了自然风光和交通要塞的重要地位外,其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样是无以伦比的。漓江两岸的土地,2000年来哺育了一大批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等等。阳朔境内就有声名远播的曹邺、诸葛平、苏术等等。历代无数文人骚客的游历以及题诗作赋更

13、为阳朔增添了风流文采,激扬了文化美名,使得古今一代一代的游客慕名而至。这无疑是大传统文化层面的“精英文化”、“士绅文化”,但是,在阳朔,这种精英文化从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扎根于当地乡土文化、俗民文化之中。阳朔区域并不广袤而地理环境独特,历史上大多数人家终年亦耕亦渔亦商,闲暇时亦多喜读诗书,又因民风朴素兼自然风光的催化,平日里交游者众,没有很严格的阶层等级制度。如上面提到的曹邺等当地精英,都是当地“半农半乡绅”人家的子弟,恰恰是他们,在两种文化形态中游弋自如,并在自觉不自觉中成为了两者的纽带和桥梁。这种良好的文化包容传统成了该区域重要的文化特质之一,并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再延续。 其伴生的效应已经得到一

14、种意念的升华,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阳朔演讲和授课。1949年前,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过阳朔,艺术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都在西街住过,创作了大批山水画。对于他们的来来去去,这片土地都报之以热情、友好的接纳,同时又宠辱不惊,以闲看花开花落的平和、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正是这样,才更加吸引这些文化精英们对其乡土文化眷恋不已。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徐悲鸿在阳朔居住的时候,有好长一段时间跟漓江上的一家渔民同食同宿,并为自己刻了一方印章名为“阳朔天民”,希望能永远居住在此。而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阳朔参观的时候,对

15、一位定居在西街的美国同乡这样说:“我很羡慕你,你很幸福”。可以说,阳朔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离不开其浓郁而富有特色的地方小传统文化,而且这种小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显得滞后、僵化,而是不断地、自觉的吸收新的文化因素,自然而然地进行嬗变、更新和不断的完善。阳朔有各种民族风情浓郁、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大大小小的节日几十个。另外,在生活习俗方面同样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物质文明相对较为发达的今天,阳朔镇的许多传统习俗仍保持完好,更重要的是其中某些陋俗已经得到基本消除,而良俗则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充分体现了其小传统文化自身的提升和完善,也吸引了更多的异文化国度中的游客。近年来,到阳朔过年已

16、成了外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外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而这种文化沉淀在一些古镇乡村保存得更为完好。的确,阳朔西街这条拥有1410年历史的老街,仍然较为完好地保存着特有的南方风俗文化,而中国风俗的过年,更是地方风情大集会,很受国内外游人青睐。阳朔古镇的赶年会很有特色,耍起大头狗,舞起板凳龙,串起排灯,抬起故事棚,吹奏傩乐这都是本地特色,别说外国人耳目一新,就是国内很多游客都感到格外新鲜。而如今在阳朔西街过大年,既有中国特色,也因为那些肤色各异的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加拿大人、比利时人、澳大利亚人,还有以色列人、韩国人的到来而增添了新的亮色。这里有丰盛而寓意吉祥的阳朔年菜:烧起了炭火象征红红火火;煮上火锅意味一家团聚;蒸个扣肉表示相依相扣(靠);豆腐酿好了比喻团团圆圆;柚子皮酿金玉满汤(堂);还有金针蘑菇取吉语金针引线美姑来,预示来年缔结美姻缘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