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珍爱生命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71774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震减灾珍爱生命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防震减灾珍爱生命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防震减灾珍爱生命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防震减灾珍爱生命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防震减灾珍爱生命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震减灾珍爱生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震减灾珍爱生命(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震减灾 珍爱生命通海县河西镇石碧小学 师琼芳【内容摘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关键词】地震 宣传教育 防震 避震 自救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地震预报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还以一个难题,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相信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也必然会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从而揭示地震的规律,更好的为指导人类的防震减灾服务。

2、一、用科学观正确看待地震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然而,地震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随着地震灾害治理步入人本化、科学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在我国地震灾害治理的制度建设中初步确立了知识共享制

3、度。地震灾害治理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知识共享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提高的结合。由于缺乏统一的防震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国防震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防震减灾并不是某些社会团队、政府组织的事,而应该是我们全体公民共同的大事,它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二、作好常规宣传教育活动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保护环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以为灾难离我们很遥远,它说来也

4、就来了。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话,很可能会遇到危险。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校园内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在新学期开学后,大力开展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地震科普进校园宣传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地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加大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 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利用班会教育课和

5、图文资料展示与分发、广播站结合此次汶川抗震活动经验与教训)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开设地震科普知识专栏,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在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挂图,分发地震知识百问百答、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地震科普读本。2、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增强应急能力制订学校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组织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提高全体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师生应急自救自护能力,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而努力,以后每学期开展至少一次演练。要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要认真做好部署,做好分工,老师在演练中要起重要作用,学校领导要亲临指挥,既要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又要通过演练来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6、,使师生得到锻炼,也要防止在演练中发生意外的事故。通过实际演练,使师生了解和掌握灾害发生的逃生方法和应急手段,确保师生在地震突发时能做到科学避震、有序撤离。三、学习防震的基本常识1、观察震前的预兆。就来地震来说,地震虽然破坏力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前的预兆来预测地震,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只有留心一点,这些预兆可以让我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严密监测,来预测地震,牵住传说中的“地牛”的“牛鼻子”,让它乖乖地为防震减灾服务。2、懂得如何避

7、震。 、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

8、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

9、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3、认识自救的常识。、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

10、;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

11、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更多人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所以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总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12、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为防震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参考文献】1、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2、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0号,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1994。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72号,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5、陈章立,浅论地震预报地震学方法基础,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6、吴忠良,地震震源物理中的临界现象,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7、傅子忠,地热动态观测与地热前兆,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1期,1988。8、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战略思考,2014.9、闵忠海,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现状,2012.投稿作者的详细信息:姓名:师琼芳单位: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石碧小学联系电话:13987724175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石碧小学邮编:652701评审费已付!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