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电影报纸文化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51768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末电影报纸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清末电影报纸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清末电影报纸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清末电影报纸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清末电影报纸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末电影报纸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电影报纸文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06年天津第一家电影院“权仙茶园”建成后,为招徕观众 ,于开业前在大公报上登出该院“开演电灯影戏”的广告 。影院开业后,在门前张贴“海报”,写出当天和近期上映影片的名称、特点及票价等。随着影院的增多,一些影院注意利用报纸进行宣传。1915年12月份的大公报连续数日刊登的平安电影公司(平安电影院)的广告,以戏目一览表为栏目列出每日上映的影片;同时登出其经营影片租赁业务的消息 。这期间,天津出版的大公报、益世报、国强报、中华画报、北洋画报等均辟有专栏刊登电影广告、电影剧照和影片评介文章。1924年3月,电影周刊杂志创刊。1927年,天津电影杂志出版,该杂志为半月刊,总发行处在河北新大路骏骥里1

2、0号。影院业的迅速发展,引起舆论界的关注。1929年4月,益世报连续3天发表署名文章天津影院事业谈,对全市影院业的发展与经营进行了评论。在无声片阶段,各影院都在本院周围及辐射到的街巷居民区的布告栏张贴“海报”(石印报头) ;映前利用幻灯介绍近期上映的影片;印制内容有影片故事梗概和编、导、演员姓名的说明书,随售票免费赠给观众。有声片出现后,片商和影院都加强了影片宣传 。当时在电影市场占有优势的美国好莱坞的“八大公司”驻津代理商,都在主要报纸上刊登大幅插图广告 ,并印制彩色的大小尺寸不同的“海报”和彩色剧照供给影院使用。有些影片 ,片商还选取片中的精彩镜头制作成“预告样片”供给影院在映前加映作预告

3、宣传。当时法租界的重要路段(今解放北路凯悦饭店址)立有“八大公司”张贴大型“海报”的高大广告牌 。对于重点影片,片商还在影院附近的大建筑物或重要路口制作立体广告,有的立体剧中人的形象有两三层楼高大 。国内皮包公司拥有的影片有限,资金也少,无力制作大型海报,只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影院为招徕观众,除利用片商提供的宣传品,还及时张贴自制的“海报” 。也有下大功夫者,如1947年明星影院(今和平影院)上映苏联片从莫斯科直捣柏林(后改名攻克柏林)时,在前厅制作了立体广告,画面是苏联红军战士架机枪向柏林国会大厦扫射 ,有灯光配合,十分生动、逼真。图7-40权仙平安电灯影戏广告原载大公报(1908.3.26

4、)天津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现第一座电影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人及外国商人开办的电影院不断增多。天津解放后,一方面有计划地在市区发展电影院,一方面在工厂、农村大力发展为工人、农民服务的电影俱乐部和电影放映队,逐渐形成了遍布全市城乡的电影放映网。一、早期的电影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天津人周紫云创建了第一座电影院,名“权仙茶园”,坐落在法租界紫竹林(今滨江道与吉林路交口处)。此后,又有天津人和租界地的外国商人相继建立电影院。到30年代中期,全市电影院发展到30多座。即:上权仙、平安、蛱蝶、天升、光明、明星、新新、新中央、皇宫、河北、大陆、皇后、中央、上平安、天宫、天津、天宝、丹桂

5、、新欣、新明、群英、庆云、第一舞台、大舞台 、权乐 、聚华、升平、天桂等,为华北地区大城市影院数量之冠 。这些影院中 ,大多数为华人经营,只平安、蛱蝶、光陆、光明、天升等少数几座由外商经营。二、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电影放映场所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后,时局动荡,民心浮动,加之影片来源受限 ,电图7-1原载益世报(1929.4.7)影业日渐萧条,有些电影院(大光明、光陆、光明、明星、新中央等)相继改演戏剧 。到40年代中期,全市电影院还有20座左右 。此外,这期间,塘大地区(解放后改称“塘沽区”)出现2座影院,一座在塘大区中心地带,系日本人投资建于1941年 ,名“塘沽演画馆” ,有座席5

6、00多个;一座在连塘庄一带,名“新新影院”,规模很小,开业时间不长就倒闭了。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时局有好转,民心趋稳,电影观众有增,一些原已改行的影院又恢复电影放映,并增加1座“国光电影院”(该院原为“同庆茶园”,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改映电影,坐落今和平区闸口街东南角,已在城市建设中拆除)。到1948年末,全市共有电影院24座,即:平安、光明、华安、河北、北洋、大光明、美琪、亚洲、华北、新中央、天津、国光、上权仙、东亚、天宫、权乐、青年会、明星、开明、太平、新北、丹桂、光华、宝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创办近代报业,由于报纸发行量有限,影响不大,而且外报占绝大多数,清政府对办报活

7、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干预甚少。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报逐步发展,大量政论报刊的涌现引起了清政府对于报刊功能和作用的重视。清政府曾制定官报章程三条,对官报言论作出初步限制,规定:不准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专译外国之事。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专权,囚禁光绪,封闭报馆。然而,从1901年起,近代中国报业再次掀起高潮,报刊活动充分利用境外和租界等有利条件进行宣传。新闻活动越来越频繁,报业与政府、社会、个人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而报业与清政府的矛盾尤为突出。1903年“苏报案”发生,清政府在办理此案过程中颇费周折且颜面扫地,因而深知报刊的作用和对之加以限制的必要,同时也认识到无法再以旧的手段去控

8、制。所以在标榜实行“新政”,玩弄立宪骗局时,清政府开始制定专法来控制言论、出版自由。 1906年6月,奉派出使考察宪政的载泽等5 大臣相继回国,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提出了“定集会言论出版之律”的建议,自此,慈禧太后不得不接受了舆论监督。本博秦全耀曾看过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讲的就是“苏报案”,讲的就是对慈禧太后的舆论监督。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汪康年总(经)理。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连载梁启超着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

9、销行万余份。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由于张之洞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排式也与前不同。光绪下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警钟日报辛亥革命前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报纸。 1904年在上海创刊。蔡元培、汪允宗先后任主编。其前身为1903年冬创刊的俄事警闻,是蔡元培组织的反帝革命团体争存会的机关报。曾大力揭露沙俄霸占东

10、北和德帝国主义侵夺中国山东利权的罪行。1904年4月26日,警钟日报以编发孙中山从檀香山给国内友人黄宗仰一封信的形式,介绍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军”的情况,以及这个组织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誓词,第1次在国内公开发布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纲领。 1905年3月25日,德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勾结,由上海租界当局将其查封。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但由其妻日人生驹悦出面向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注册。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

11、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中国清代末年的著名日报。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初创时由胡璋的日本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邹韬任主笔。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多刊社会新闻。 1900年原主无力维持让给陈范。陈范聘汪文溥为主笔一度致力于保皇立宪的宣传。1902年起陈范逐渐倾向革命苏报态度也明显转变。 1902年冬特辟“学界风潮”专栏公开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活动,并约请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成员撰写评论,成为两个革命团体的讲坛。1903年起,言论日趋激烈。同年5月27日,聘请爱国学社社员章士钊任主笔。一个多月内先后发表了哀哉无国之民、客民篇、驳革命驳议、杀人主义等十几篇具有强

12、烈民主革命色彩的评论,刊登读革命军革命军序等文,推荐邹容写的革命军。同年6月29日,苏报又以显着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对革命发出热情的礼赞。这些言论,引起清政府的震恐。两江总督魏光焘派人到上海,会同租界当局对苏报进行迫害。陈范章士钊等先期走避,章太炎邹容等6人被捕。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被判监禁2年。苏报也于1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 苏报的革命宣传和“苏报案”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序,说明

13、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大公报在大陆的发展由盛到衰,于1966年所有版本均停刊,只有香港版出版至今。京话日报在旧时北京前门外五道庙还曾有这样一家报馆。它在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里,揭露政府的腐朽堕落,抨击官场腐败黑暗,反映底层人民疾苦,宣传反帝爱国思想。这就是彭翼仲在1904创办的采用白话文体的小型报纸京话日报。京话日报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家销数逾万份的报纸。在其创办的短短几年里,它的发行量从5000份增

14、至10万份以上。梁漱溟说,这份报纸“流布北方各省,大为风气先导凡言爱国者莫不响应传播。p=21, null, left也许正因为彭翼仲京话日报的某些作为,得罪了当权者。1906年9月29日京话日报以“妄议朝政, 容留匪人” “ 颠倒是非, 淆乱民听” 等罪名封禁。彭翼仲被捕受审,随后流放新疆。值得敬佩的是,当辛亥革命结束后的1913年彭翼仲重返北京,他又重办了京话日报。之后又遭袁世凯查封,停刊多时直到袁世凯死后,在吴梓箴主持下再度复刊,出版到1922年终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等创办于湖南长沙,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7日发刊。日报。设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政、各省新政、各国时事、

15、杂事、商务等栏目。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等为撰述。宣传“爱国之理”、“救亡之法”,倡导变法维新,尤注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历史和社会学说,对封建顽固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戊戌政变后被迫停刊。至1898年10月15日共刊出177号。申报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同伍华德、普莱尔、麦基洛等人合资创办,最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美查将报名定为申江新报(简称申报)。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 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