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汇编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5143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汇编(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二 0 0 九 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政策性文件汇编目 录1、中共江苏省委 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苏发20088号).32、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苏发20089号).123、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苏发200810号).194、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苏发200812号)255、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意见(苏发200813号)316、

2、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苏发200814号).387、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苏发200815号)46苏发(2008)8号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2008年7月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

3、置,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切实加强节能环保工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事关江苏发展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早抓紧抓实,增创发展新优势,开拓科学发展新局面。(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

4、、又好又快发展,以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为根本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加强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有力保障,着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坚持分类指导与优化生产力布局相结合,促进苏南

5、、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集聚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资源。(三)近期的主要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50%。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2万件以上。节能环保水平大幅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8%,COD排放量削减15.1%。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到2

6、01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80000元,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2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0000元和8000元。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要求,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到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均达到40%以上。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抢抓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加大财税、土地、价格、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

7、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到2010年,金融业实现营业收入5000亿元,现代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2000亿元。积极推进集聚区建设。重点抓好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中央商务区和产品交易市场等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功能,推动与工业开发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与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0年,力争形成15个百亿元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坚持离岸外包与境内外包同时拓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骨干服务外包企业。大力吸引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到我省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支持本土服务外

8、包企业到海外设立接包机构。大力发展供应链业务外包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到2010年,力争建成2-3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打造一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发挥中心城市交通便捷、设施完善、服务效率高的优势,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到省外、国外建立分公司、子公司,加快培育一批本地企业总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塑造江苏文

9、化品牌,壮大省级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骨干企业。(五)着力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以建设制造业强省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扎实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重点建设100个重大产业示范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打造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平板显示5条产业链,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工程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型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

10、装备6条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重点打造大石化产业链和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到2010年,三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突破2万亿元、2万亿元和1万亿元。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着力占领市场制高点,形成先发竞争优势。到2010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新材料、医药和环保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2000亿元、1300亿元和2000亿元。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围绕纺织服装、冶金和轻工建材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江苏品牌,力争到2010年新创100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纺织

11、服装产业重点培育10个品牌企业,创建40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轻工建材产业重点培育20个知名品牌企业,创建50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冶金产业重点培育5个知名品牌企业,创建10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六)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到2010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达到35%。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着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特色牧业基地和特色园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形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逐步使每个县(市)至少形成一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优势特色

12、产业。到2010年,全省优势农产品生产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达75%以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稳步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业,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 (七)积极推进集约发展。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契机,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引导经济资源向“四沿”产业带、开发园区、重大基地、大企业集团集中,提升产业集群、企业

13、集聚发展水平,促进苏南加速提升、苏中加速崛起、苏北加速振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沿海地区综合开发,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土地后备资源优势,坚持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着力建设新兴的工业发展基地和现代农业发展基地,使之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沿沪宁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沿江产业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重点发展资源加工、机械、医药等产业,打造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的加工业基地。提高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按照“集约开发、主业突出、

14、功能完善”的要求,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围绕主导产业整合生产和服务,进一步强化特殊功能区、生态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积极支持苏南地区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向苏北转移集聚。以优势产业为基础,注重发展与主导产业配套的相关产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到2010年全省建成20个业务总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抓好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造船、汽车、新能源、工程机械、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力争形成10个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特色

15、产业基地。(八)推动企业集团做强做大。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着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努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为大企业集团协作配套。到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20家以上,其中超千亿元企业3家,超500亿元企业8家。(九)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和轨道交通、港口、机场建设为重点,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支撑。加快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突出长三角城际网建设,构架长三角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网。加快建设沪宁城际铁路江苏段、京沪高速铁路江苏段、宁杭铁路江苏段、宁安铁路江苏段、沪通铁路江苏段。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到2012年突破3000公里。重点建设连云港港和太仓港。加快连云港港30万吨深水航道和重点产业码头建设,进一步改善集疏运条件,推动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并进,加强港口与经济腹地的联系与协作,加快把连云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