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上过学的人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48603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一个上过学的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学过。什么叫语文呢?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学。叶圣陶先生却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以上三种见解中,我以为叶圣老的话,最准确。他告诉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就是要立足于口头、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所编写的这本大学语文,也正是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这两个方面“连”在一起。因此,无论在选文,还是在编排上,都依据了这一宗旨。 语言,是一种工具。没有这种工具,寸步难行;掌握不好这种工具,做人做事,也会感到吃力,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几

2、乎无时不在共享信息,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进行的,交往就是说话,用口头语言;如果不是面对面,不是通电话,还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就要用书面语。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强,更高。而现实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有些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乃至更高学历的研究生的语言能力,就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有的因文字表达能力差,竟然连续几年写不成毕业论文,而不得不丢失学位。写作不过关,工作不胜任的情况屡见不鲜。可见,语言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语言符号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在完成其表达使命时才显示出来。我们的教材,正是侧重了这一方面。大学开设语文课,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

3、,就等于掌握一种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言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首先就是要使大学生能普遍掌握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一是为了掌握武器,二是为了陶冶精神。我们的教学目的与此是完全一致的。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有它的特殊性,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文化的意蕴。因此,掌握一种语言与熟悉一种文化,也总是“连”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总是在熟悉文化的同时,熟悉语言的。熟悉文化,有助于学习语

4、言;学习语言,也有助于熟悉文化,两者相辅相成。这大概是语言的社会性地域性所决定的吧。熟悉文化与掌握语言工具,紧密地围绕着一个教学目的,那就是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能力和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语文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本时期。因此,我们的选文,古今中外都有。在古与今中,以今为主;在中与外中,以中为主。文体上,不求全而求实用。既考虑到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也考虑到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实用,因此,我们选了以下一些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消息和通讯;说明性的文章,特别是科技说明文,还有调查报告;议论文性的文章,有一般议论文,也有学术论文;并单独设计了一

5、个言语交际单元。每个单元都配有知识短文。这些,只要翻开教材目录,就会一目了然。下面,再谈一谈学习方法。精读指导精读,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精读,就是要研读。边阅读,边研究;边研究,边阅读。研究中提出问题,研究中读出自己的体会,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鉴赏力和表达的能力。各种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在文体以及符合这种文体的表达上。因此,要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前提下去研究,去提高。所谓精读,我想应当达到三条标准:一是熟悉作者,熟悉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动机;二是熟悉内容,熟悉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安排,三是熟悉表达这些内容所使用的语句和措词。一.晋灵

6、公不君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熟读全文2 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3 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4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内容概要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彫墙,违反儒家薄赋敛,

7、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

8、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2文章特色:(1)材料的富有魅力;(2)叙事的详而博;(3)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4)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重难点提示一、填空题1_,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_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2_,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_,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4宰夫,_。提示:1左传、左传2晋灵公3赵盾4厨子二、词语解释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中的不君、厚敛、以各怎样解释?提示: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

9、。以,连词,当译作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中的而,怎么解释?提示:而:连词,可译作来。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中的宰夫、过朝的解释。提示: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中补过、衮的意思?提示: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善莫大焉应怎样解释?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7公患之,使鉏麑(ch n)贼之中患、之、贼之的解释?提示:患

10、: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8晋侯饮(yn)赵盾酒中饮的解释?提示:饮:给酒喝。意动用法。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提示:嗾(s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o):猛犬。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三、简答题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我们就要以记叙性

11、文章的文体特征为基点去研究它。看作者是怎样表现晋灵公的“不君”的,他怎样“不君”?由于他的“不君”生出了怎样的事端?又生出了怎样的结果?先看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分两个小层次,第一层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昏庸、凶残。开篇以主题句的形式先点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即“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里写了晋灵公不君的表现之一。概括说,就是他的残忍,外对百姓,内对宰夫的残忍。虽说的只的残忍二字,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幅连续的画面。这些画面分别是:一厚敛以彫墙。表现他一方面对百姓实施厚敛,一方面用搜刮来的财富彩绘宫墙极尽奢华。

12、二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表现他对百姓不但不尊重,而且采取戏耍的态度和作法,以欺侮百姓为乐。三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对自己身边的厨子,动辄杀之,十分凶残。四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不仅杀了厨子而且还示众,杀一儆百,滥施淫威。这是第一个小层次。由外而内(外对百姓,内对宰夫),由戏(嬉戏百姓)而杀(宰夫)而示众(载以过朝),层层深入地从般到个别,用典型的细节描写,真实活脱地表现出晋灵公的残忍。这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具体化的表现,富有逻辑性的表现。下面看第二个小层次。这一层次写了晋灵公知错不改,虚言以对,不是一个明君。晋灵公的种种表现早已被赵盾、士季看在眼里,此次杀宰夫的行径(“赵盾、士季见其手”)

13、更引发了他们的忧虑。于是,他们决定进谏。面对这样的昏君,赵盾与士季的进谏,很讲策略。一是由士季先谏,赵盾后谏的步骤安排,“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士季为了取得进谏的成功,他决定先谏,如若不成功,由赵盾再谏。这就写出了这两个人物进谏的决心和勇气,写出了他们为臣之“忠”。二是士季的进谏无论在态度、礼仪和言语上都十分得体、得当。士季往前走一次,伏地行一次礼,这样走了三次,来到檐下,恭敬而谨慎。灵公先是假装没看见,后来不得已才理睬他,并以“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敷衍搪塞,堵住士季的嘴。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14、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人太少了。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群臣能有所依赖。诗经上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士季的进谏词说得极好。先是退一步说“人谁无过?”然后进一步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退一进,给足了晋灵公面子,给了晋灵公一个实实在在的台阶。为了晓以利害,士季又引诗经的话语,为的是要说“鲜克有终”,贯彻始终很难,这是关系晋国安固的大事。为了把利害关系说透,又引诗经的话语说出连周公都曾有过失,说出改正错误与君位的关系。言辞简洁,有理有节,指明要害。第二自然段,写晋灵公不听劝谏,大开杀戮。这是写晋灵公不君的更深层次的表现,他不但不听士季的劝谏,不改正自己的过错,在宣子(赵盾)进谏后,还派鉏麑杀害之。文章用“犹不改”三个字结住了上一层意思。“宣子骤谏”开启了晋灵公愈演愈烈的更深一步的恶行。“宣子骤谏”四个字是略写,一笔代过。但“骤”字用得极好,不仅含有屡屡劝谏的意思,还含有急切劝谏的意味。晋灵公经受不住这样的劝谏,于是派鉏麑到赵盾住处杀害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到了赵盾住处,亲眼目睹了赵盾对晋灵公的恭敬和忠诚,不忍杀害这样的良臣,自己撞槐树而死。这一情节,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