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第2讲代表人物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4676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史第2讲代表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史第2讲代表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史第2讲代表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化史第2讲代表人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化史第2讲代表人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史第2讲代表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史第2讲代表人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思想文化史 第二讲 儒家各时期的代表人物 第1课时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 子 一.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从人的内心入手,把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整顿社会秩序的根本,开创了儒家学派。被推崇为“圣人”、“万世师表”,受后人景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乱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渐近理性的时代。政治上的混乱给思想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原有的认知因为制度的倾覆而丧失了权威与价值,人们开始运用自觉的理性思维,多方面、更深入地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孔子的思想是在继承强调仪式和等级的早期人类祭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二.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

2、”,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1.阅读材料概括孔子“仁”的含义及实现方式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仁的含义:体贴、关心、尊重他人怎样实现仁:孔子认为必须行“忠恕”之道。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仁”的政治表现:为政以德(政治主张)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主张君主统治人民应该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暴政、

3、苛政和任意刑杀。这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三.孔子“礼”的思想1.社会背景: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2.礼的含义、强调礼的目的及实现的方式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即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孔子强调礼的目的是把人们的行为规范到“仁”上来实现礼的方式:第一,“克已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这是一种自我修养)。第二,正名(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3. 对于礼,孔子没有全盘照搬,而是主张适当地进行变通与修改,表现在治国上就是逐步改良政治。仁和礼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

4、位置,体现了务实的精神。4.“仁”与“礼”的关系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颜渊:克已复礼为仁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如何处理“仁”与“礼”的关系?孔子给出的方法是“中庸”。所谓“中庸”其含义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四.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例题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五.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5、因材施教(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 五、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例题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音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经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复习

6、策略:本题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视角下关注人类文明的相互交流、交流进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因此复习中要关注新史观,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要变换角度,多角度、创造性的思考历史问题。例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比

7、较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和战国时期的中国的不同之处。(6分)政治:希腊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中国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经济:希腊工商业较发达,农业相对落后; 中国农业发达,实行重农抑商。(2分)文化:希腊:先有智者学派主张人的作用价值;后有苏格拉底等思想家更是强调人必须掌握 知识,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与美德的重要性,总之,古希腊思想家提倡人文思想。 战国时期的中国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消极人生观,也有法家强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社会变革,兵家的军事思想等。(2分)根据两国古代思想内容的不同,分析两

8、国思想家关注问题的角度有何不同?(4分)古希腊思想家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作用、价值,具有哲学理性。(2分)中国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性。(2分)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思想“相通的地方”又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相通:都注重人的作用。(2分)原因:经济发展使人的作用突显出来(2分)第2课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孟子和荀子1、 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北宋神宗诏封孟轲为邹国公,自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邹国公像,宋元明统治者及理学家扬孟贬荀,孟子升格,终成“亚圣” 政治思想:孟子侧重发展孔子仁的学说(侧重于“内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成为中国

9、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倡导“养浩然之正气”。 二.荀子的思想及影响荀子侧重发展孔子的礼的主张(侧重于“外王”),形成了完整的礼制理论(一)荀子的思想1.伦理关系上:主张性恶论2.治国主张上:主张礼法并举 荀子作为儒家与法家的过渡者,强调以礼法来重建社会秩序 荀子王制“听(执的意思)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 荀子成相“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3.主张王道霸道并用 荀子王霸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仁人之所以务白也。4.天人关系上:提出“

10、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5.君民关系上提倡“君民关系舟水论”,在君民关系中,荀子认为君处于主导地位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种思想对贞观君臣影响很大) 荀子君道“君者,民之原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也已,不可得也。”(二)荀子的的影响1.汉代的董仲舒明显地受荀子的思想影响2.荀子的礼法思想是汉武帝和唐代统治者治国执政的指导思想3.宋元明统治者及理学家扬孟贬荀,荀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但宋朝及以后的各朝仍是礼法德刑并用。例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

11、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第3课时 汉代“儒宗”董仲舒1、 董仲舒被誉为汉代“儒宗”,他改造了先秦儒学,使“新儒学”形成。在人性论、政治思想、伦理观方面都受到荀子的直接影响二、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思想: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伦理观: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主张。三、新儒学的特点、影响1. 特点: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诸子百

12、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学说。2. 根本目的: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 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限制君主的权利,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例题1“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 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例题2(2013年重庆高考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

13、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例题3(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A 第4课时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程颐的认为)唐及后来的五代不重纲常、不尊伦理,导致世道人心混乱,三纲五常失去了维持世道人心的功能而陷入困境。二、程颢、程颐兄弟(北宋)思想主张: 1.确立

14、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发挥“仁”的学说。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南宋)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为“四书”做注解。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2.朱熹思想主张:(1)“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 (2)修养论。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