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体育课程介绍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4143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校体育课程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校体育课程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校体育课程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校体育课程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校体育课程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校体育课程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校体育课程介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我校体育课程介绍一、 体育课程教学依据与原则(一)体育课程教学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东北林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精神。2、体育课程自身特点及当代大学生身体状况和身心发展的需要。3、我校体育资源的实际情况。(二)体育课程教学原则根据我校的体育资源情况,因地制宜,不断创造条件,突出重点。在确定我校体育教学内容时我们重点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健身性原则“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大学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展时期,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把学生最需要的,最实用的,最精湛的基本技术列为主要教材,以利于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个性发展提供表现空间,为终身受益打下坚实基础。2、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注重符合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突出实效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保证学生身心合谐发展。3、发展性原则体育课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健康为目的,把发展体能行之有效的练习作为基本教材,同时重视教学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4、分层次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体育基础与兴趣的差异,在选择教材内容时,首先有合适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内容,其次根据学生基础分层次教学,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二、 体育课程的

3、结构及课程设置学校的体育课程包括体育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校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几部分。(一) 体育课堂教学1、 选项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巩固提高他们的特长,提高体育能力。根据我校体育资源,开设选项课25项。其中开设男子篮球,男子排球、男子足球、男子手球、男子健美、男子散打、女子篮球、女子排球、女子软式排球、女子羽毛球、女子健美操、女子啦啦操、乒乓球、网球、太极拳、太极扇、太极柔力球、武术、体育舞蹈、跆拳道、轮滑、游泳、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定向越野。滑冰项目是我校作为北方地区利用自然环境的特色季节项目,面向每位必修课阶段学生,在每学年的秋季学期开设冰上体育课。2、 选修课

4、(1)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大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选修体育课项目:乒乓球,武术,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拓展训练、田径组织与裁判、篮球组织与裁判、排球组织与裁判、足球组织与裁判。(3)为充分开发利用我校森林公园自然环境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出校园,为学生夏季开设野外生存、冬季滑雪选修课。3、 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和伤后恢复、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保健体育课。4、 研究生体育课为贯彻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精神,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项目有:乒乓球、太极拳、健美操、篮球。(二)运动训练课为提高学校的体

5、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为课外各体育协会(俱乐部)培养骨干,根据学校的各项资源情况,学校设立重点运动队与普通运动队,重点队长年训练每周3-5次,普通运动队短期训练3-4个月,每周训练35次。(三)课外体育锻炼除参加学校设立的体育选项课、体育选修课外,进一步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应积极参加(逐步做到每人参加一项以上)各个体育协会(俱乐部)的活动,达到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课外体育活动实行刷卡记分制。三、 体育课教学时数分配及学分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每周二学时,第一学期24学时,第二、三、四学期各32学时,共计120学时,每学

6、期1个学分,总计4个学分;体育基础理论安排在每次课中,约占总学时的10%左右。保健体育课每周2学时,一、二年级合班开课,教学内容滚动安排,共计120学时,每学期1个学分,总计4个学分。选修体育课与研究生体育课每学期只能选修一个项目24学时, 1个学分。运动训练课每学期一个学分,总计4个学分。六、 体育课管理办法(一)必修课阶段学生,两年内每学年可分别在学校开设的选项课项目范围内,选择一项进行学习。如果重复选择一项,不允许重复参加同一等级班次的学习,也不允许向下一个等级选择。(二)体育课选项:体育部将各开课单元时间的开设项目,任课教师,每项所收人数,在学校校园网上公布,学生在校园网上在规定时间选

7、项,各项均按学生选择前后顺序接收,额满自动为止。(三)同一单元同一项目开设两个以上班级的,一般应该按运动技术水平分为初级班与提高班组织教学,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锻炼的需要。初级班与提高班的运动技能方面考核得分比为0.9:1。七、 体育课成绩考试办法(一) 成绩考核办法一、二年级选项课体育课各学期均为考试科目,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按百分制计分。各项内容与比重见表1.1选修课、研究生两级评定,按合格、不合格计分。(二) 成绩考核管理办法根据我校学生学籍管理有关文件精神,体育课成绩考核作以下有关规定:1、考勤:学生上体育课每迟到一次扣1分,病、事假一次扣2分,旷课一次扣5分。(病假需有校医院的诊断证

8、明,事假需有学院团委的准假条,否则按旷课论)。学生每学期旷课三次、累计缺课三分之一者(包括事、病假)该学期体育课无成绩。体育课不及格者须重修才能取得成绩,并只能跟随不及格的学期进行重修,重修成绩最高为75分。2、各选项课的初级班与提高班的运动技能方面考核比例为0.9:1(即提高班运动技能最高为40分,初级班最高为36分)。3、保健体育课的最高得分不超过79分。4、运动训练课的学生体育课成绩,由各个项目的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平时训练表现及比赛成绩评定,运动训练课缺少三分之一以上者,不予以评定成绩,按体育课不及格处理。第二讲 健康概述一、什么是健康1、健康含义:健康是人类生存和了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

9、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2、健康概念: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疾病和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3、健康的表现: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功能健全,没有疾病。体质状况好,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并能担负艰巨的任务,能经受多种自然环境的考验。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头脑清醒,全神贯注,思想集中,对工作、学习都有较高的效率。意志坚强,情绪正常,精神愉快。4、健康标志:(1)精力充沛,对担负的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2)乐观,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工作效率高。(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

10、种变化。(5)抵抗疾病能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传染病等。(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龋齿、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活动感到轻松。第三讲 亚健康一、什么是亚健康1、亚健康概念:亚健康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的异常变化,但尚未引起品质性损伤,医学检查所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无法作出明确诊断。现代社会完全符合健康标准的人约15%,属于有疾病的人约15%,其余近70%的人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2、亚健康表现:

11、心理方面: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生理方面: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心律不齐。二、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自测指标累积总分超过30分,表明健康已敲响警钟;累积超过50分,就需要反思你的生活状态;累积超过80分,需要去医院检查,调整心理或休息一段时间。1、早上起床有持续的头发脱落。 5分2、感到情绪有些抑郁,会对着窗外发呆。 3分3、昨天想好的事,今天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近些天经常出现。 10分4、害怕走进教室,觉得学习令人厌倦。 5分5、不想面对同学和老师,有自闭症式的渴望。 5分6、学习效率下降。 5分7、学习一小

12、时后,就感到身体倦怠,胸闷气短。 10分8、学习情绪始终无法调动。最令自己不解的是无名的火气大,但又没有精力发作。 5分9、一日三餐吃的很少,排除天气因素,即使非常适合自己口味的菜,近来也常无心享用。 5分10、期望早早下课,为的是能够回寝室在床上休息片刻。 5分11、对城市的污染、躁声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宁静的山水, 休息身心。 5分12、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同学或朋友的聚会,有种强打精神和勉强应酬的感觉。 2分13、晚上经常失眠,即使睡着了,又总是在做梦的状态中。 10分14、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早上起来,发现眼眶深陷。 10分15、免疫力在下降,春秋流感一来,自己首当其冲。 5分第四讲 影响健康的因素第五讲 生理与身体形态评价指标第六讲 身体素质与功能的评价第七讲 心理健康的评价第八讲 心理健康自评第九讲 体育锻炼对心肺循环系统的影响第十讲 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