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39624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岳麓书社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读: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完善、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在中国北方南方形成。主要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一) 农业起源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Such:神农尝百草Ps:采集经济还不算农业区域规模: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的粟麦,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稻,河姆渡文化遗址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五谷” “六畜”二) 从耒耜到曲辕犁原始农业耕作形式:刀耕火种,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文明时代:耒、耜商周:少量青铜,主要还是木、石、骨、蚌

2、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牛耕西汉普及推广)唐: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江东犁)Ps:曲辕犁出现,自汉代后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古代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推动生产力发展重要因素)经济特点: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三)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艰苦历程:大禹治水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都江堰李冰父子,成都平原,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农耕经济命脉:黄河,朝廷收入、人民生活、政治稳定的因素Ps:“黄景治河,千载无患”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的坎儿井(实现地表灌溉的暗渠工程)Ps:中国古代农业著作370多种,

3、包含了大量水利建设内容四)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原始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产生时间:春秋产生原因:、铁农具、牛耕、私有土地出现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结合,“男耕女织”、勉强自给自足、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很难扩大生产,阻碍经济自耕农破产原因:自耕农使国家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公职这过度剥削和压榨总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三大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借用牛力耕田、生产工具技术完善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方式第二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读: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公有制到井田制、地主再到后来的租佃关系一) 废井田、开阡陌原始社会:土地公

4、有制(西周鼎盛时期)商周时期(奴隶社会):井田制实质:名义国有,实际贵族所有内容:“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崩溃瓦解:一方面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私有春秋,随土地私有制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扩大剥削,进行税制改革,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确立:战国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全面肯定)二)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内容:君主的私有土地,有宫廷掌握的部分土地,收入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私有土地外,就是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途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严

5、重危害(1)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或成为田庄的依附农民,或成为流民。(2)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激烈明清:商品货币经济发达,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北魏、隋唐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措施:均田制(“均田、限田”)内容:按性别、年龄分配,只准使用、不准买卖。须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力量壮大,发展成强盛士族地主生产规模:田庄式内容:以聚族而居,不少劳动者与庄主同姓同宗仍受剥削Ps: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要从事繁重劳动,承担军事义务,豪强的私人武装租佃关系

6、:战国产生,汉代普遍化,明清租佃成农村经济主要形式明清:七月纳租方式确定,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有选雇主权、发言权,大大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第三课 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导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在两宋之际让位长江流域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司马迁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内容:山东、山西属于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位于全国经济重心 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干燥、很多地区原始森农林覆盖不利开发。两汉时人口少、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以北,气候寒冷、

7、土地贫瘠、传统的畜牧业、半农半牧业。以长城为界,分塞外、塞内。西汉时塞内一度为农业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人民流亡原因:天灾、政府徭役、供给军队物资、高利贷、经营不善两晋之际: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第一次高潮。汉族统治阶级内乱and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战场,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唐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口南迁第二次高潮。安史之乱令黄河流域又一次严重破坏,大批人南迁,中唐后,南方人口多,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两宋之间:靖康之乱引起第三次南迁高潮。三)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原因:

8、、 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大量劳动力、 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统治者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 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南方海外贸易发展过程:三国时期,经孙吴、东晋、南朝开发,江南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体系,带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健康大城市(江南的开发为日后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魏晋开始,北方战乱南方稳定,统治者重视北移民涌入,大规模开发江南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迅速,趋向平衡 中唐以后,大河南北“戎事方殷”(战争频繁)、经济停滞,而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宋都南迁后,立国主要

9、依靠东南财富,更致力于南方经济建设。At last,经济上南强于北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人才密布区:重心南移引起文化重心南移,南宋起,江浙成人才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说法。Ps:寒冷期加速了经济中心南移。第四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导读: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 金属冶炼术的进步Ps: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用煤的国家。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15个世纪冶炼成就: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湛生动、灿烂的青铜文化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技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成大成就、冶铁奇迹 春秋时期的块炼钢,南北朝的灌钢法,利用生铁碳

10、高、熟铁碳低特点,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汉代,人们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钢铁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综上,铁器广泛应用到手工业工具和农具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二) 衣被天下Ps: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纺织成就:早在遥远上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养蚕缫丝了 西周后,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花样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之称。 唐代出现缂丝技术,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通经断纬”手法变换色彩,极具艺术神韵。 宋末元初以来,边疆种植棉花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江苏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

11、崛起,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棉布到明代后期取代丝、麻、毛。三) 从烧陶到制陶Ps:陶器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有本质区别。制瓷:古代先民制出彩陶(仰韵文化)、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白陶(same)等。 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南北宋成功烧出白瓷,制瓷技术上重大突破。 隋唐时代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质远胜前代。唐代瓷窑遍布南北,不可缺少。 宋代景德镇成“瓷都”,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承前启后,烧出注明青红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代。 明代创造斗彩和五彩瓷,清代控制配料火候更为精密,出现文明的粉彩和珐琅彩。 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

12、为中华文明新象征。四) 官私手工业的消长私营手工业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地主田庄“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小农家庭手工业生产普遍,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代表: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官营手工业特点: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 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发展,内部生产关系加以调整,出现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一大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变革,私营工商业兴起,工、商、士、民成为“四民”。、 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中叶后,在制瓷、矿冶

13、、纺织等行业中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经营方式改变: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小作坊形式进行 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 明中后期,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的劳动关系Ps: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第一个高峰期。第五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 商业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发展,偶尔出现以物换物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提供衣食驱使为政府服务春秋战国时期:庶人冲破官府束缚,发家致富成为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

14、的主体。各国出现货币,黄金、白银开始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隋唐时期:政治上统一、大运河开通,南北来往密切,商业发展。长安、洛阳、扬州成为闻名中外大都会。陆海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货币,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入市,商品化。Ps: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二) 城市的繁荣特色:城市是社会中心,随商业繁荣城市呈现不同风貌。 自周秦迄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加以完善成纺市制。宋代:市墙、纺墙被拆毁界限不复存,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汉唐: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兴起,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繁盛一时,“蕃客”云集,船舶很多。明清:工商业与交通要冲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镇,江南地区为盛。三) 重农抑商早期商业:统治者重视和鼓励,民间商业迅速发展战国时期:商业不稳定、商人流动性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