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农村改造项目调研素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36874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密云农村改造项目调研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密云农村改造项目调研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密云农村改造项目调研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密云农村改造项目调研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密云农村改造项目调研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密云农村改造项目调研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云农村改造项目调研素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密云新农村改造项目素材密云京郊旅游发展迅猛,2012年接待游客达737.4万人次,人均消费也逐年提高,2012年增至90.1元,京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74亿元,对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6%,处于全市京郊旅游的领先位置,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县域旅游之星”荣誉称号。2013年上半年,实现民俗旅游综合收入2.42亿元,游客接待量238万人次。目前全县共有民俗村82个,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73家,民俗户2537户,高标准床位1.5万张,解决农民就业5000人,发展八种新型业态49个。密云县旅游委紧紧围绕“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的区域定位,正在实施五大工程:一是

2、实施重大项目引领工程,推动高端旅游业高效发展。主要包括古北水镇、华润希望小镇、港中旅房车营地、张裕国际葡萄酒城等项目。二是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工程,保障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构建了县、镇、村三级民俗经营管理体系:在委办局中设立京郊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在乡镇设立旅游办公室;在京郊村设立旅游合作社,三级管理体系协同推进京郊旅游提档升级。在14个镇成立了旅游办,组建了73个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平台,提高融资水平和接待游客能力,促进产业化经营,民俗户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三是实施传统旅游提升工程,实现传统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制定了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基本标准,通过73个旅游合作社对京郊旅游户的“五有”和“

3、四统一”管理模式(“五有”即:有停车场、有公共卫生间、有游客服务中心、有文化活动中心、有村级网站;“四统一”即:统一门头牌匾、统一床上用品洗涤配送、统一卫生标准、统一经营模式),使民俗旅游接待户摆脱了一家一户独立经营、各自为战的传统经营模式,提高了民俗旅游的组织化管理程度。通过对民俗户五星级评定品牌建设(五星级评定内容:环境之星、卫生之星、美食之星、住宿之星、服务之星),全面提升民俗接待的服务品质。四是实施旅游环境建设工程,实现全域环境景观化。按照2011年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展形象、三年大变样”工作要求,围绕“高标准、低成本、有特色、能推广”的工作原则,对51个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村庄和重点

4、民俗村环境进行整体提升,实现“六无三统一”目标,即:无白色垃圾、无积存垃圾、无侵街占道、无乱堆乱放、无污水乱排、无乱设广告牌;统一村庄外立面、统一门头牌匾、统一绿化美化,全县旅游环境明显改观。五是实施完善服务体系工程,实现便捷快速的“智慧旅游”。大力实施旅游导示系统改造提升工程,公路沿线、民俗村、景区内导示牌逐步规范。加强旅游网站建设,实施旅游网改版升级,以全新的网络体系服务游客。研发并运行“一品密云”电子商务门户平台,集成休闲旅游产品和农特产品信息,使游客第一时间了解密云旅游、农产品信息,实现了民俗旅游与游客零距离对接。积极开发手机“随身游”系统,逐步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密云”的便捷服务。充分

5、发挥网络传播和营销的优势,成立了由73个民俗村80名大学生村官组成的信息员队伍,采集所有涉及民俗旅游的基础数据,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实现对游客的全程无障碍服务。古山村改造的成功典范北庄镇干峪沟村山里寒舍山里寒舍位于北京密云县北庄镇干峪沟村。沿着入村的小路拾级而上,最醒目的就是田间大片的向日葵,山里寒舍就错落有致地布局在整个村子里。院子灰白矮墙的质朴外观与传统的北方乡村特色房屋无二,里面则是功能齐备、设施现代的舒适居所。糅和中西混搭设计,将城市化的星级酒店享受与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自然融合是山里寒舍的发展理念。第一期的院子命名取自二十四节气,铺设到全村的WiFi信号和24小时安保制度让郊区游客能感受

6、到安全放心。据工作人员介绍,全面建成后的山里寒舍创意乡村休闲度假区将含有会所、SPA中心、泳池等多种休闲娱乐场地设施。在幽静的山谷中,温馨的“寒舍”将传递给游客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的乐活生活。干峪沟村位于北庄镇政府东部,东与河北省兴隆县交界,西与本镇苇子峪山界相邻,南与大城子墙子路北沟,苍术会接壤,北由东庄村把门。驾车从北京市区入京承高速公路北行110公里,由沙太路、北庄出口下转乡道向东北前行约10公里即到。干峪沟自然村宅基地面积约为16000平米,共38套农家院,除部分留守村民自住的宅基地外,一些宅基地的房屋已年久失修,废弃荒芜。但是该村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长城古迹、参

7、天古树、小天门山、老爷庙等,是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土地流转起来北京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从2013年始,着眼于干峪沟村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及特殊的旅游市场需求,利用这些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改造建设45套创意乡村民居及15亩公共配套功能设施,形成了山里寒舍创意乡村休闲度假区,即将开发的配套设施还包括会所、高尔夫球场、马术场、SPA中心、会议中心、多功能娱乐中心、泳池、手工坊、农耕博物馆等,打造面向国际的旅游休闲社区,带动干峪沟村旅游农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资产经营起来密云北庄镇干峪沟旅游合作社为合作开发(股东单位)单位,负责资源整合及提供配

8、套服务;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的石材和木料,最大限度地保护民居的原始状态。在与游客的互动过程中,村民发现游客对有机农副产品的需求十分庞大,于是,生态散养的鸡鸭以及蛋品、果蔬成了“香饽饽”,不仅能卖出好价钱,而且还供不应求。农民组织起来马来西亚雪邦黄金海岸酒店管理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在运营服务过程中,聘请了当地村民通过专业培训,进行基本的卫生清洁、庭院管理以及餐饮服务等。由于市场定位准确,虽然可供休闲下榻的宅院会所数量不多,但吸引了荷兰使馆、英国使馆、驻华跨国公司(雀巢、诺基亚、壳牌)总裁、国际学校学生等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目前网上预订供不应求。开创以新兴休闲产业带动山区新农村建设的

9、新模式。干峪沟古村落改造,将旅游业由观光型向度假型、体验型转型升级,开创以新兴休闲产业带动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在古民居改造过程中,同时推进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给了当地老百姓一个“山顶花园”式新农村。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环境卫生、建立文明的生活习惯等);实现乡村经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使农庄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充分体现村民利益,促进村民充分参与,并使投资者得到合理的回报;增进村民对自身拥有的文化、自

10、然遗产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使乡村的文化、自然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旅游完美结合的典型司马台新村该村依托“古北水镇”项目实现了整村搬迁重建。司马台新村的前身是司马台村,该村是密云县民俗旅游发展、民俗商品开发及成立村级旅游合作社组织相对较早的民俗村。该村依托司马台长城景区的客源拓展民俗接待,村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及现代意识都走在了密云县民俗接待的前列。司马台村位于密云县城东北部,距密云县城60公里,距北京市区120公里。村域总面积1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01人(截至2012年底)。司马台村建设总用地面积23.7公顷。建设住宅楼119栋、592户,其中:二层住宅105栋(3种户型)

11、、312户;多层住宅14栋(4种户型)、280户。司马台村的发展定位为建设以长城为背景,融自然观光、民俗接待、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北京最美乡村”。按照村庄产业布局,以生产发展为目标,富裕农民为宗旨,遵循“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民俗旅游接待水平,努力使村民真正过上基层组织新、管理模式新、生态建设新、居住环境新、致富方式新的“五新”生活。依托景区发展民俗旅游的典范古北口村古北口村位于首都东北部,素有“燕京门户、京师锁钥”之称,全村共有460户,1060口人,分为五个自然村,有满、回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5%以上,是北京市少数民族村。古北口村依托

12、2A级旅游景区古北口文化文物旅游区,以民俗旅游为主导产业,目前,有民俗户113户,可同时容纳800人住宿,1000人用餐。2012年接待游客10.4万人次,民俗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030万元,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古北口村按照“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发展理念,全力助推民俗旅游业发展。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古北口村充分注重长远及可持续发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坚持走规范化、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将民俗“四化”-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和网络化要素植入民俗户。全面推进组织化建设,成立了古北口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由旅游合作组织对民俗户实行统一组织管理,不断增强民俗旅游的活力。实现经营网络化,通过资源整合、建立村级旅游网站,并设专人管理和更新,有效的带动了周边民俗村的客源,目前,由于古北口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管理规范,环境优美,旅游服务水平提升及旅游设施完善,吸引了市区八家旅行社与该村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长期业务联系,切实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及农民就业渠道。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古北口镇重要的支柱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