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幸福观的根本形态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3478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幸福观的根本形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孔子幸福观的根本形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幸福观的根本形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幸福观的根本形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幸福观的根本形态孔儒幸福观,绝对离不开人们很容易想到的“物质”与“精神”的表现形态,其实这也是孔子幸福观的根本形态。 1.“精神”幸福观“孔颜之乐”,即是安贫乐道,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显然,这里的“幸福”并不是生活的“清贫”所带来的,贫困本身并不幸福,这里的幸福乃是“以道为乐”、“与道合一”的幸福。在宋明理学中,“孔颜之乐”被理解为与天地同体、与理合一、顺心任性、性情合一等美妙的境界,“安贫”和“乐道”成了幸福所不可或缺

2、的两个方面,所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孔颜之乐”是纯粹性的高境界的幸福,但是摒弃世俗功利幸福、降低感性欲望要求,对常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在世人看来,孔颜境界固然高洁,但其实与苦行并没有多少分别。所以即使是儒家精英也少能企及,只是极少数圣人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但这正是儒家幸福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道之乐”和“学之乐”。“道之乐”: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学之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子曰:“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比,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精神”幸福观向“物质”幸福观的过渡“曾点之志” 。论语先进里记载,孔子让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

4、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

5、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为什么不同意其他三人观点,而只是“吾与点也”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曾点说话之前的身体动作:“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看来当前面三子对答的时候,这位深沉的君子一直在春风里鼓奏一种儒雅的乐器,发出铿铿的声音。及至夫子相问,方才推开琴瑟,踌躇满志地站起来,不无踌躇地说道:“恐怕与前面三位所具的志向有所不同啊!”朱熹说,这些细节,显示曾点的“气象”颇类于圣人。而更本质的方面,是曾点的目标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简单的话所说的不过是一件诸如“春

6、游”之类的事情,恰恰是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兴致,让我们可以看到小康一类的富足生活,这与旗帜鲜明地摒弃功利幸福、要求安于贫困的纯粹德性幸福显然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结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3.“物质”幸福观“禄在其中”。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显然, “君子之禄”比“孔颜之乐”、“曾点之志”更具有当下性和现实意义。孔子所讲的“求禄之法”在性质上不是“求禄”,而是“求德”,是“由德而禄”、“禄在德中”。而一句“学也,禄在其中矣”又回到的幸福观的原点“精神”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