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复习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32301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复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游记主题矛盾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写作的最高峰,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孙悟空是西游记 中的第一主人公,也是作者最为着重描写的一个文学艺术形象。而对西游记 一书思想内涵主旨的解读也是以对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的研究为基础的。从社会政治层面解读西游记的主旨往往把孙悟空理解为一个反抗者的形象,他的大闹天宫更被视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象征。从社会政治层面解读西游记的主旨观点主要有“农民起义”说“主题转化”说,“歌颂市民”说,“尚贤诛佞”说等。但是从社会政治层面解读西游记往往有一种庸俗社会论的倾向,并割断了全书的整体联系。于是从另外一个层面即西游记

2、与王阳明心学当中的“格物致知”关系的角度来解读西游记似乎更接近于作者创作西游记一书的原旨。从这个角度来说明西游记的主旨,我们可以把孙悟空的人生三部曲分别定义为“放心”,“定心”以及“修心”。孙悟空在西天路上斩妖除魔的过程正是其扫除心中私欲,不断“格物致知”的过程。而西游记一书的 诸多细节也展示了这一点。西游记以其庞大的叙事规模,神奇瑰丽的想象,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 内涵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同时西游记 也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写作的最高峰,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既不是取材于原始神话,也没有直接表现社会现实,但是在神幻的故事和诙谐的笔墨中,是否蕴含着某种深意?通

3、过对孙悟空艺术形象的价值以及他的人生三部曲的研究再加上书中的诸多细节,西游记 的思想内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即“幻中有真”和“幻中有理”。“幻中有真”: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西游记,认为西游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此种观点主要有“农民起义”说,“歌颂市民”说,“个性解放”说,“主 题转化”说,“诛奸尚贤”说,“安天医国”说,“破心中贼”说等等。这些说法都强调“幻中有真”,只是对真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幻中有理”:主要探究西游记主旨的哲理层面,影响比较大的有西游记与心学的关系,主要是西游记与心学当中“格物致知”的关系。 一、 孙悟空的形象 孙悟空是人们传统中的智慧与正义的化身,他具有无穷的

4、本领,渴望自由与 平等,蔑视权威,不畏强暴,勇于反抗,因为不满玉帝对于自己的不公,而大闹 天宫,并提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骇人口号,后来被压于五行山下 五百余年,然后保护唐僧一路西去,在取经路上继续展现其英雄本色,他凭借过 人的本领,火眼金睛,一路上斩妖除魔,最终自己得成果,成为斗战胜佛。 二、 社会政治层面解读下的西游记 从社会政治层面上研究西游记在建国以后一直到文革结束为止,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在文革结束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 为政治上的某种需要,是意识形态不断深化并影响文学解读的一种结果,即文学 解读不断的意识形态化。这一时期内,小说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主

5、流,这就直接 影响了对于西游记主旨的研究。所谓社会历史批评,“就是以唯物反映论为 基础,研究作品是否反映了它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以阶级性人民性作为衡量作品的政治表标准,分析作品的人物的典型性,是否反映了某个阶级或者某种社会力量,是否是个性化的;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对作品的艺术性则重视不 够;对作家的主体性,作家的心灵也比较漠视,总之,重视作品的政治、道德的 判断,而比较忽视审美判断。” (一)西游记现实社会的缩影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但是通过西游记对千奇百 态、光怪陆离的神仙、人、妖魔鬼怪,天上人间、地狱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到 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社会现实的一些蛛丝马迹

6、,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们可以认为西游记是明代社会现实的缩影。 在西游记当中,描写了三个层次的世界,即天堂,地狱和人间。天堂的 最高主宰者是玉皇大帝,也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最高神。但是在“西游记中 玉皇大帝却是个极度昏庸糊涂,冷酷刻薄,不辨贤愚而又刚愎自用的独夫,这一 点在与孙悟空的较量当中得到了极为鲜明的体现。(二)五彩缤纷的主题研究于是西游记主题 内涵的“农民起义”说 和“主题转化”说便应运而生。 “农民起义”说主要从西游记前七回入手,并把孙悟空描写成了一个反抗者的形象,而且这种说法割裂了西游记全书的整体联系,把书中的前七回 与书中的后面的部分分割开来。 这种说法把西游记里的神魔斗争直

7、接与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 挂钩,把孙悟空的大闹天宫说成是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 “农民起义”说把西游记当做一部政治小说,从小说中神与魔 的斗争联想到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的之间的斗争,说作者借 妖怪们的造反描写农民起义。而孙悟空就是这种反抗力量的典型代表,他不畏神 权,不畏王权,勇于反抗,并要求最终推翻封建神权,王权,甚至提出了了“皇 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骇人口号。 但是如果用农民起义来解释前七回是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的,但是如果将这 一逻辑延伸到取经故事中,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孙悟空归于仙佛,反过来镇压其 他的妖魔,是不是应该被理解为接受招安的革命叛徒。 为了弥补这种

8、矛盾,于是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便产生了“主题转化”说。 “主题转化”说认为:“吴承恩的西游记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的故事开始, 突出了全书的斗争性的农民起义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提高到了全书的首要地 位,从十三回到全书的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 僧的协助下,一路斩妖除怪,到西天成了正果,作品也转化到了另外一个主题。” 总之“农民起义”说和“主题转化”说主要从农民起义反抗暴政的角度来探讨 他如何反映明代社会现实,用阶级斗争的模式来阐述他的主题。 但是“农民起义”说和“主题转化”说在论说相关问题时,不免有些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于是在文革结束之后,对于西游记思想内涵的社会政治

9、层面上的解读突破了“农民起义”说和“主题转化”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 “市民”说,“诛奸尚贤”说,“安天医国”说,“破心中贼”说等。 “市民”说认为,西游记表现了要求变革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兴市民 社会势力的政治思想要求,孙悟空的形象就是新兴市民社会势力的政治思想面 貌,在文学上以理性化的浪漫的形式表现,只要把握了孙悟空形象的新兴市民的 阶级属性,就不难理解西游记前七回与取经故事在主题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7 二者在歌颂新兴事物的反抗的主题上是一致的。罗东升在论述西游记的思想倾 向中说,“孙悟空大闹天宫主要是反对轻贤,斩妖除魔则是为君除害,他实际 上就是作者所理想的斩邪刀,是作者所理想的敢于锄

10、奸去邪,善于经国宁民的贤 士,这明显表现了作者的除奸尚贤的思想倾向。”而后来提出的“安天医国”说与其类似。 刘远达后来提出了所谓的“破心中贼”说,认为西游记一书的主题思想 是劝导人民放弃心中不应有的反抗的念头,要像孙悟空那样最终向统治阶级投 降。这种说法就与我们之前所提出的“农民起义”说和“主题转化”说大相径庭。 (三)社会政治层面上解读西游记主旨的缺陷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从社会政治层面上来研究西游记的思想主题, 多是从社会反映论的角度出发,把西游记看作是对明代社会现实的反映,有 些比附未免牵强,并且有的理论学说,如“农民起义”说和“主题转化”说割裂 了全书的整体联系,把孙悟空的大闹天宫,

11、被压五行山和保护唐僧求取真经三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来对待,消除了其内在的统一性,并把孙悟空描写成了一个前后矛盾的人物,把大闹天宫看做其战斗性,无所畏惧的一面,并把这一部分看做全 书最为精彩的部分,而把其之后的求取真经看做其人格的蜕变,孙悟空也从最初 的反抗者变成了最终的妥协者,甚至是叛变者。或者说,孙悟空是个具有悲剧色 彩的叛逆英雄。 其实从社会政治层面上来研究西游记,大都具有一种庸俗社会学的倾向。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这种倾向往往把大闹天宫理解为农民领袖反抗封建王 朝的象征,比如我们所说的“农民起义”说,而对玉帝和佛祖的描写被认为是揭 露了明朝统治集团极端堕落的真面目,西天路上的许多的妖魔被

12、当做是明代那些 横行霸道的宦官权臣和地主豪吏的象征。因此,代表着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 孙悟空向统治阶级投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最终失败的命运,损害了英 雄原有的形象,反映了吴承恩受了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的支配等等。 其实我们应该清楚,艺术虽然反映社会现实,但是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 的关系,不能够把把艺术形象和阶级斗争的概念对号入座。 我们可以发现,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研究西游记的主题,开始的时间很晚, 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而且更多的是人们依照原著在客观上所反映的一些内容, 8 然后进行主观解读,阐释,并根据阶级斗争的需要,才逐渐的形成一定的体系。 应该来说,社会政治层面上解读西游记是特定的

13、历史时代的产物,不具有普 遍的适用性,脱离了作者创作西游记一书的时代背景,而且与作者本人的创 作意图相去甚远,比如吴承恩对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态度其实是带有谴责意味 的,至少是在主观上不予支持的。如在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 行山下定心猿”中的开场诗中,作者这样写道:“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且 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加遣,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 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观箴。”在之后,作者仍然说孙悟空“欺心罔上声明坏”“欺心要夺斗牛宫”当孙悟空变作三头六臂法相,大 战三十六员雷将时,作者写道:“园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 焚,入水何

14、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上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 恶评他做,善时成佛与成仙,恶时批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 捉。”以上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对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态度,这样所谓的“农 民起义”说和“主题转化”说就根本难以站的住脚,后来新出现的“尚贤诛佞”说,把西天路上的妖魔看做是君主身旁的奸臣,把孙悟空的大闹天宫看作是反对 轻贤,也不符合作者原意,至于“安天医国”说和“市民”说等,或是原著在客 观上所反映的内容,或是对原著塑造孙悟空形象意图的误解,都是有着很大的缺 陷的。 这样,一个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作者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原始动机、 创作意图究竟是什么?孙悟空的人生

15、三部曲是否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孙悟空形象的前后不一致是作者写作上的失误还是另有所图,要表达一个更为深 刻的含义?西游记所描写的诸如神魔之类的东西又究竟象征了什么?我认为 要回答以上问题,从另一个层面即心学层面来解读西游记似乎更为合适,也 更符合作者的创作原旨。而在心学层面上,我认为西游记一书主要反映了王阳明心学中“致良知,求放心”即所谓的“格物致知”的观点。而从这一角度来 思考西游记一书的主旨似乎更加接近于作者创作西游记一书的原意。 三、西游记与心学的关系孙悟空人生四个部分与心学中“格物致知”的关系 陆王心学在明中叶前后十分盛行,据明史儒林转记载,当时“心学门徒 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

16、教大行,基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无复凡人矣。” “西游记的诞生过程正与心学的发展历程同步,从学术角度而言西游记 的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与心学紧密相连,从宋明理学的概貌来比较,其唯心主义 哲学思想体系深深的影响了西游记的哲学思想的整体框架。” 因此,我们从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西游记一书的精神支柱。而西游 记是一部艺术化的形象了的心学。作者主要通过对原西游取经故事的改造。来 宣传当时十分盛行的心学思想。 从心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书中主角孙悟空的人生三部曲即大闹天宫,被压 五行山,以及最后的求取真经有一个与从社会政治层面解读西游记全然不同 的理解。也可以对书中的诸多细节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解释。 心学的基本主旨是“致良知,求放心”即我们所说的“格物致知”,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