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的“光与影”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4930377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基层的“光与影”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走基层的“光与影”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走基层的“光与影”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走基层的“光与影”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走基层的“光与影”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基层的“光与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基层的“光与影”(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基层的“光与影” o-商ANCHUA。NBO编索j面磊紧g_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走基层的“光与影郎立斐(厦门广电集团福建厦门361000)摘要:新闻界特别是广播电视系统正在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正在改变电视新闻的理念和表达方式本文试图针对采访习惯、新闻理念、新闻伦理等方面对“走转改”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更加广泛深入的思索:关键词:走转改采访软新闻新闻由头新闻伦理作为一名电视新闻人,回顾“走转改”报道,很难绕过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些系列报道和专栏,系列报道如皮里村蹲点日记、桥通拉马底、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卧底”局长陈家顺等,专栏如第一手调查、我在基层当干部等。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

2、奠定了电视新闻“走转改”报道的基调,影响了各地方电视台新闻“走转改”报道的思路和风格。以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为例,迄今涌现出的产生较大反响的“走转改”新闻作品,如海岛守望者的别样新年、厦门最远的上学路、厦门边界行等等,都深受这种模式和理念的影响。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总结,这种模式就是“原生态反映、纪实化风格、平民化视角、连续性跟踪等”,并认为这样的“走转改”活动“是对新闻规律的把握和深化”,“它符合新闻规律,契合了受众的心理和接受习惯”。f11这种“原生态、纪实化和平民化”的报道,在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当然也在媒体人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业者中间引发思考和探讨,对“新闻规律”的“把握和深化”方面

3、,这些报道究竟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7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好新闻就像钻石。钻石本身并不发光,但是它通过折射在改变社会的生态。反射作用将自然的光线凝聚幻化成绚丽的光彩。“走转改”中涌现出的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它将生活中原本被人们习见、被媒体忽略的事件通过深度观察、情感渲染、细节关注,让人们看到来自基层民众的喜怒哀乐,看到了她们的坚韧、艰辛、朴实、乐观,并从中得到感动、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走转改”不仅正在改变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生态,也正“走基层”如“采矿”“走基层”,基层在哪里?或者说,哪里不是基层?曾经有区电视台的记者对笔者说:“我们不用走,天天就在基层泡

4、着。”果真如此吗7实际上,区级电视台的记者也可能每天的采访就是跟领导,串会场,拍活动,从报道对象的行政级别上说,他们可能算是“泡在基层”,但是如果身在基层,眼光向上,心态浮躁,官腔官调,当然和“走转改”的宗旨背道而驰。走基层,如何“走”是关键。老一辈新闻人范长江可谓“走基层”的典范。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出JII西,走陇东,穿越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达内蒙古,行程2000多公里,写成中国的西北角,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作品。实际上,去大西北采访之前,范长江就进行了大量的知识积累,他对大西北的历史知识、2013年第1期(总第1()1期)I东南4专麓rL一军

5、事战略、地质矿藏、社会变革、民族风情等都相当了解。121基层是新闻人的“广阔天地”,但是,如果要得到丰厚的收获,到哪里走、怎么走,都是需要认真准备和思考的。汉代学者王充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131用在“走基层”上面,是非常贴切的。打个比喻,新闻人的“走基层”要得到“钻石级”精品,应该先做“探矿者”。探矿先要了解地质结构,寻找矿脉,找到岩层,确定矿藏分布,进行挖掘、筛选,再经过切割、打磨等等系列的工序,才能得到光彩夺目的钻石。基层如广袤大地,新闻人向哪里走7怎么走?以央视的皮里村蹲点日记为例,选择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乡的这个小山村,从地理位置、人文风情等方面

6、,已经具备了足以引发受众关注的诸多“元素”:边远山区(大名鼎鼎的昆仑山和少为人知的叶尔羌河)、边疆地区(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发生地)、少数民族地区(塔吉克族,一个很少进入媒体视线的少数民族)、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语言甚至相貌、名字对多数电视观众都有新鲜感)、艰难的上学路(教育是民生热点问题)。具备了这样的优质新闻元素,记者并没有实务按照一般的手法轻易处理这个题材,而是经过耐心的等待,潦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新学期开学的上学历程。在这组报豪。道里我们可以看到,记者的叙事手法尽量朴实,叙事结构清赫晰简洁,基本沿着时间轴进行。在整个报道中,尽量让报道和事件同步展开,追求近乎“直播”的效果。正是这

7、种“原生态”的报道,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比如孩子们上学路上展现的骑骆驼、滑索道、过悬崖、大石头下休息、喝河水等细节,不仅展现了孩子们上学的艰辛,也隐含了儿童教育中的勇敢、坚强、责任等等内涵。这些东西记者没有多说,但是观众能够感悟到,这是报道最直击人心的地方。当然,并不是每个媒体都可以找到皮里村这样的地方,但是,当记者准备“走基层”的时候,选择一个新闻的“富矿”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厦门是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方,严格意义上的乡村已经越来越少。但在“走转改”的实践中,记者还是“发现”了同安莲花镇西坑村(厦门最远上学路,厦视新闻)20l2年2月10日播出)等以前媒体关注较少、和市区生活反差较大的区域。“走

8、基层”知民情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曾经对“党八股”“洋八股”进行批判,斥之为“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他说:“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因此提出要学习群众的“语言”。这番话放在今天的“走转改”活动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文山会海中不仅依然存在“党八股”“洋八股”,记者耳濡目染难免出现“八股腔”,而且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还出现了新的“网络八股”。一些记者编辑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得到消息靠开会,收集资料靠“百度”“谷歌”,采访靠电话、邮件,写稿离不开电脑上的“复制”“粘贴”键。目前一些“主流媒体”之所以缺乏公信力

9、,一个原因就是文风远离自己的受众隶南仫糖2013年第1期(总第101期)群体,大量的网络生造臆造词语泛滥,针对热点问题深度调查冷静思考缺失,反而是“起哄”“围观”特别起劲,捅风捉影,人云亦云。有钱人必是“高富帅”,普通人就是“口丝”。这样的“贴标签”模式,不仅加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情绪,也引发受众的反感。产生这些问题固然有现实、客观因素,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恰恰是媒体从业人员脱离基层,脱离群众造成的。很多年轻的记者编辑从校门到单位,很难了解当下中国真正的基层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对真实的国情、民情缺乏深度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农村的真实生活、城市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甚至产业工人的生活,都了解不多。“走

10、基层”,沉到他们中间,对于媒体人了解真正的国情、民情,肯定是大有裨益。但是这仅仅是最开始最皮毛的问题。当一个记者真正深入基层,坐在农民的家里,走进打工者的宿舍,深入生产第一线,他会浙渐从语言上、感情上、心理上向这些群体靠近,进而自发产生采访作风的转变和文风的改变。从社会更深层的意义来看,记者“走基层”,不仅是媒体人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也是社会向基层汲取力量重建信念的宝贵实践。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重要的转型期,在某些领域出现的诚信缺失、道德口丧,表明社会正需要从基层、从民间汲取阳光,得到“正能量”。从媒体一年多时间“走转改”发表的大量反映基层、民间生活的作品看,那些真正生活在基层

11、的平凡人、“小人物”,即使面临沉重的压力、艰苦的劳作,他们身上很少有大城市写字楼办公室经常弥漫的那种忧愤、孤独、懈怠、琐屑等灰色情绪,更没有网络“愤青”的戾气、偏执,他们往往信心坚定、观念质朴、目标明确,面对平凡生活自得其乐,面对生活压力保持乐观,面对社会快速变革,依然坚守内心的善良和诚信。从他们的生活智慧和生活理念中,记者不仅能够汲取阳光雨露,还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将这种温暖传递给社会,让人们看到,平凡不一定代表平庸,人生舞台上不是没有炫目的霓彩就一定呈现灰色。实际上,在朴实的土地上,阳光依然普照,生机依旧盎然,“中国的脊梁”(鲁迅语)并没有缺钙。走基层的过程也是媒体人心灵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12、就像打磨钻石的过程样。到过钻石矿洞里面的人知道,灯光下闪闪发光的都是石英和水珠,真正的钻石刚开采出来的时明星八卦、社会奇闻、奇案揭秘相比,可能在一开始看上去并不那么耸人听闻,但是经过深入的挖掘,精良的制作,来自基深处涌现出温暖的感动,让人“走基层”就是至I真正的“民间”去,伏下身子,长久地蹲下中,这样就会有注入真实深厚情感的作品,引发更多的人感候,看上去是很不起眼的,必要经过工艺师的切割、打磨、镶嵌,才能成为令人炫目的钻石。“走基层”的很多新闻题材,跟层、来自民间的新闻,便会焕发出迷人的魅力。那种闪光,就像钻石的光辉,让我们从内心从中感知社会的良知,看到人性的美好,得到前行的勇气。去,让自己的

13、视线和被采访者平行,让自己的情感融入他们之动、沉思和奋发,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它不仅会改变媒体人的作风和文风,也更在改变媒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NGNANCHUANBO实务探索新闻采编“走基层”改变新闻理念传统的新闻教科书里面,新闻一定要有“由头”,时间是构成“由头”的最重要元素。新闻的“5W”中第一个“W”就是“When”(何时),但是在目前的一些“走转改”作品中,有些作品恰恰在时间元素上面不那么明确,或者说,新闻由头不那么过硬。比如,大量的“蹲点日记”类型的作品,由头似乎就是“我们决定到那个地方去”,即使其中涉及的事件,也并不是“新近发生的”,而是在事件发

14、展的过程中“楔入”进去的。这个问题对于杂志型媒体来说,可能还算不上很大的问题,但是在时政类报纸版面和电视栏目中,这个问题就会更加凸显。比如,央视的新闻联播和各地的时政新闻栏目,一般都是以消息类为主,“原生态、纪实性”的节目放在其中会不会令人觉得“突兀”7新闻导播(导语)中既没有由头也没有时间元素,是不是符合受众对新闻的欣赏习惯?回答这类的问题,恐怕还要回到新闻的本质。位于华盛顿的新闻实验室(NewsLab)执行主任黛博拉波特(DeborahPotter)在著名的独立新闻工作手册中,对于“什么是新闻”做出最简洁的回答:“新闻就是新的东西,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她转而提出,为什么世界上并不是所

15、有正在发生的事都能成为新闻矿真实的答案是:这要取决很多因素。一般而言,新闻内容要与接收新闻的对象普遍有关。”5t也就是说,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一定是新闻,而是多数的受众关心的事情才能构成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所谓的“新闻由头”,只是构成“公众关心”这个核心的必要元素。一般情况下,新闻当然需要“由头”,但是对于公众足够关注的公共事件(比如“医食住行”这样的民生热点),相关的人物、事件已经具备充足的“公众关心”要件的情况下,不一定每一条报道都要“5W”俱全。实际上在新司界一直有“硬新闻”(hardnews)和“软新闻”(softnews)的划分61。按照独立新闻工作手册的说法,“软新闻”也就是“专题新

16、闻”,“区别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并不仅仅是新闻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采用不同的文体。”一按照这样的定义,“走转改”的新闻中,大量的原生态、纪实性的连续报道,应该被划分为“软新闻”的范围,但是却扩展了“软新闻”的内涵,丰富了其表现方式,这可能正体现了“对新闻规律的把握和深化”。也就是说,这类新闻的价值可能不在于提供及时实用的信息,而是要引起人们的讨论兴趣,成为“话题”,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用一个简单的说法,动态新闻是为今天的生活服务,很多的“走转改”深度报道,是为更好的明天服务。“走基层”带来新闻伦理的思考新闻伦理是国内新闻界探讨较少的一个题目,正因为很多“走基层”作品中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在硬新闻中很容易坚持的职业伦理,比如客观、公正、中立、理性、冷静等,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