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4926962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教案 篇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结束环节有何功能 龙源期刊网 .cn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结束环节有何功能 作者:王丽玲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9期 摘 要:"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是明朝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描述。文章的开头要有爆发力,使人震撼,吸引人的视线;结尾却有余音绕梁的韵味。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也同样如此。好的结束环节如同撞钟一样,清音绵绵,韵味无穷。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实施巧妙的结束可以对教学活动内容、活动目标进行梳理、升华;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开拓幼儿的视野,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幼儿快

2、乐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 结束环节 功能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结束环节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对于幼儿园整个集体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幼儿园集体教学结束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活动主题 古代寓言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眼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这个故事原本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点睛之笔,令人赞叹。现在多用来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

3、生动有力。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结束环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备画龙点睛的功能。1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有主要的活动任务和教学主题。在活动的结束环节,教师运用匠心独运的设计,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把集体教学活动中涉及的重点、难点,教学活动主题及内涵等,进行深入概括总结,重点提示,集中点化,深入发掘,使幼儿领悟活动的主旨,加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加强幼儿的认知,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集体教学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 二、理清活动的脉络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帮助的。”重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结束环节

4、,把结束环节做得认真、合理、灵活多样,同样有助于幼儿对活动整体的把握。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每次集体教学活动都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后面的教学活动往往会淡化后前面的内容,这样容易使整个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主次不分,内容零散,形式琐碎,缺乏系统。在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需要教师篇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在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较大班额的现实背景下,集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仍占一定的地位。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的特点,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促进他们发展的真正增长点,

5、引导幼儿与环境、教师及同伴积极互动,促进每一名幼儿有个性地发展。但是,在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影响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 影响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在中班活动垃圾的分类中,孩子们在活动前已从家中带来了易拉罐、食品包装盒、矿泉水瓶等废旧物品。在认识了解各种垃圾的特点和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志后,教师用课件来演示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 分析:其实,孩子们从收集的垃圾中,已经知道了矿泉水瓶、食品包装盒等是可回收的,果皮等是不可回收的。在接下来的环节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实物进行分类,这样更加体现出幼儿活动的具体形象,用课件反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6、 不恰当的语言暗示 在舞蹈活动中,教师想让孩子们转入下一个环节,说:“你们一定很累了吧,我们现在休息一下。”话还未说完,孩子们就“七倒八歪”地赖在地毯上,嘴上还直喊“累死了,累死了”。 分析:如果不是教师的语言提示,他们会有序地活动,一听到“累”和“休息”,他们就马上表现出“累”的样子,生怕不表现出“累”就好象会被老师认为活动不认真。其实,教师如果想让孩子休息,只需要从“动”转入“静”就行,如果老师说:“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曲子。”孩子们马上会安静地欣赏。 封闭式的提问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孩子的“学”主要是通过问与答的形式来完成的。但老师的很多提问过于封闭,都可以用“是”

7、或“不是”来回答。例如:科学探索活动火箭上天,老师这样提问,“火箭可以把谁和谁带上天?”。在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老师让孩子比较宣纸和卡纸的厚薄,问“宣纸和卡纸是不是一样厚?” 分析: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引起孩子的认知冲突,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建构”的问题。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教师提出“你们知道火箭上天的作用是什么吗?”“你感觉宣纸和卡纸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引发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用“把谁和谁”这样填空式的提问把孩子的思维往教师预设的思路里引,形成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孩子高服从、高依赖的教育模式。 只有形式,没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1.在故事鲁班造锯中,老师为了让孩

8、子了解鲁班是受茅草边锯齿的启发,发明了锯子。老师给每个孩子一根茅草、每组一面放大镜,让幼儿观察茅草边的“锯齿”。老师说:“发现了什么?”一组五、六个孩子,拿到放大镜的只有一个人,大家都在争抢放大镜,等待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使用放大镜,注意力根本不在探索上。 2.在大班歌唱活动秋天多么美中,老师出示一个摸箱,里面放了“棉桃、高梁和稻穗”让孩子伸手摸,并说出里面有什么。孩子们摸了半天也说不出什么,只是支吾地说“象米”,“象桂圆”。 分析: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明确这个活动到底要让孩子得到什么?每一个环节设计都要围绕活动目标。以上两个活动看似孩子在探索、感知和观察,其实,孩子什么也没发展和提高。

9、第一个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够典型,锯齿不明显,而且数量不够。而第二个活动中的这三种东西都不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看着实物都说不出名称的,哪里会摸得出?而且这是歌唱活动,重点在学唱歌曲,并不是在感受这三件东西上。 不恰当的表现形式 在美术活动“奥运的祝福”中,教师让孩子了解福娃的名称、含意及每个福娃所演变的原型。孩子们兴趣很高,最后教师点到正题:2008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我们有很多祝福要送给运动员。今天,请小朋友画出你的祝福。孩子们愣在那里,能说出很多的祝福,但“画”出祝福,这可真难倒了孩子。老师见此情景,启发一句,“比如刘翔哥哥,你们怎么祝福他?”孩子们都说“我愿他得第一”。教师说“对,

10、祝福刘翔哥哥得第一。”于是孩子们都画了刘翔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情景。 分析:奥运主题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了解有关奥运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奥运的祝福更适合幼儿语言表达,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孩子运用各种形式画福娃,设计运动员的花环等等。 捉高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1.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要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需要,以孩子的兴趣需要为依据,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大班的孩子非常向往当小学生,在大班第二学期实施主题“我当一天小学生”,让大班孩子到小学和小学生一起参加升旗仪式,一起上课,以孩子的兴趣为教学内容,使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倾听孩子,合理引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下权威

11、,真诚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真诚地面对孩子的表达。在数学活动翻牌乐中,要在10张1-10的苹果牌和10张小熊牌中各找出1张牌,合起来是10,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这样示范说“这么难的游戏,老师也想来试试。”“再给你一次机会。”“全答对了,你们真棒。”完全把教师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 3.抓住关键,有效提问 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有时是由幼儿发起的,有时可以是教师反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为目的。例如:在科学活动“纸也能变成大力士”中,教师首先让幼儿观察没有折过的纸的承受力,然后提问:“谁能帮助纸,让纸也变成大力士?”幼儿就带着问题进行

12、探索,尝试。教师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提出了探索的要求,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在提问中,教师应巧妙设计,如:“你不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它的?”“你哪儿还不会?你觉得哪儿很难?”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幼儿,使孩子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4.机智处理突发事件 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除了依赖于精心设计外,还必须依靠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教师要把握突发事件的教育价值,恰当地处理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认识乌龟”的活动中,教师想让孩子观察乌龟的头和四条腿,没想到乌龟就是不肯把头和腿伸出来。教师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乌龟

13、害怕了,我们先来看它的照片吧”,用乌龟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等乌龟伸出头和腿时再引导孩子观察。 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精心预设的,在研究孩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使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篇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的活动多数是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集体教学活动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而开展,需要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变化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调整活动组织策略。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效率就成为我们幼儿园应该长期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要想集体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我

14、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了解孩子,包括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已有经验、兴趣需要等,从而确定切实有效地设计教学对策。 2、教材研究。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之前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其次,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了解不同层次孩子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等。要编写一份好的教案,要求每一位教师能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孩子的知识现状、能力现状,还要了解课标、大纲等,光靠一个人的思维去考虑可能不足,还需要集体备课组的群体力量。 3、教学活动采取的形式。我们不仅要注重课案设计的生动有趣,还要注意设计时要有孩子们听的

15、,要有孩子们看的,要有孩子们想的,要有孩子们做的,更要有他们创的东西。听的、看的均是教师的新授知识部分,而想的、做的、创的才是孩子们对新知识获得的过程,是教师对传授新知识巩固的过程,是孩子们反馈所学知识的过程。 二、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施也有很多的的技巧,当我们教师设计好课案之后,就进入了“导演”的环节,我们的孩子就是“演员”。 1、教具的使用。作为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教具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什么样的东西又能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实物教具和动感教具最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毕竟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还不曾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是建立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的,因此如果

16、用一些抽象的符号来代替某一样物品,那么幼儿不容易理解,而动态的事物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活动的指偶,一个活动的课件将更利于让幼儿产生兴趣,更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让幼儿动起来。一次活动,如果单纯地是教师讲述幼儿倾听,那么时间一长,孩子必然会觉得无趣, 也必然产生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加入幼儿操作或活动的内容,让幼儿真正地融入活动,真正地动起手来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育提倡让幼儿在亲身体会中感知和发展,那么操作类的、游戏类活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3、教师语言的感染。一次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者,而教师却是引导者,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怎样说话,怎样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去感染幼儿也显得十分重要,在很多时候,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