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小 学 生 心 理 学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9232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小 学 生 心 理 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编]小 学 生 心 理 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编]小 学 生 心 理 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编]小 学 生 心 理 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编]小 学 生 心 理 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小 学 生 心 理 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小 学 生 心 理 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 学 生 心 理 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 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广义: 研究个体毕生心理的 发展规律。狭义:特指儿童心理学。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出生到成熟(0-18 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 1882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 儿童心理, 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对他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儿童心理 ,这部书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 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2、 2、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的 发展陈鹤琴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对其子陈一鸣从出生到 808 天观察摄影,写成 儿童心理之研究。朱智贤著作儿童心理学 该书受到国内外重视,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贯彻马列主义观点、吸收国外科学成就、体现中国当前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四、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是揭示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小学生:67 岁至 1213 岁。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与意志的 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第一章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学? 2.试述遗

3、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3.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和方法有哪些?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 天性与教养 (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儿童心理发展既有共同的规律,也有个体差异。教育教学必须根据儿童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并因材施教。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有些特征仍保持一致,有些发生明显变化。 (四)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1、定义:遗传:指生物性状(机体的构造、形 态、机能等)逐代传递的现象。 环境:指个人身

4、体之外的客观现实。包括物 质环境和社会 环境。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儿童,实质是社会环境对 心理发展的影响。 2、作用:这是心理学上一个既古老又年 轻的问题。 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有了这个问题;说它年轻 ,是因 为到今天为止,在心理学界也没有一致的意见。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朱智贤)。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 相互制 约 、相互依存的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在心理发展的 可能性 与发展的 现实 性 之间的辩证关系上。 a. 遗传 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b. 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在社会环境中,教育是对儿童心理

5、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1、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指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 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2)指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 天性与教养 (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儿童心理发展既有共同的规律,也有个体差异。教育教学必须根据儿童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并因材施教。 (三) 发展的 连续性和可 变性:随年龄增长,儿童有些特征仍保持一致,有些发生明显变化。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

6、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骨骼肌肉不够强壮,体内机能不断完善,脑重接近成人。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感知、 记忆、言 语、思维不断发展完善。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习交往技巧,逐 渐形成自我概念,道德认识能力逐渐发展,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 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实事求是 不允许从“期待”出发。 (二)系统性原则:强调整体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生心理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朱智贤教授的观点,强调要研究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心理内在的 结构。 (三)教育性原则: 符合教育的要求,有利于被 试身心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

7、原则: 要研究真实环境中的儿童,不可 “闭门造车”。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 型 (一)横断研究: 在特定时间内同时观测不同的个体。 优点和缺点。 (二)纵向研究: 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追踪研究。 优点和缺点。 (三)聚合交叉研究:前两者的综合运用。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含义、类型、优点和缺点。 (二)访谈法:含义、类型、优点和缺点、运用访谈法应注意的问题。 (三)个案研究法:含义、优 点和缺点。 (四)问卷法:含义、类型、优点和缺点、运用问卷法应注意的问题。 (五)测验法:含义、类型、优点和缺点、运用测验法应注意的问题。 (六)实验法:含义、类型、优点和缺点、运用

8、实验法应注意的问题。 (七)文化比较法:含义。第四章 小学生的感知、注意 思考题; 1.小学儿童空间知觉发展有哪些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什么? 2.什么是观察力?小学儿童观察的发展有何特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3.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4.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注意的理论和规律组织教学?第一节 小学生感知的发展一、视觉(一) 视敏度的发展:小学生眼球的前后轴短,生理性 远视的特点。晶状体的弹性大,调节能力大。童年期绝对感受性比幼儿期增长缓慢,差 别感受性增 长显著。 10 岁前儿童的视敏度不断提高,10 岁后视觉调节 能力不断下降。 近视人数不断增加,与用眼习惯有关。 (二) 颜色视

9、觉的发展:1、在教育影响下儿童的辨色能力不断发展一年级学生平均能够辨别红颜色的三种色度、黄 颜 色的两种色度,而 对蓝、绿两种颜色的色度,则不能辨认。在 进行专门训练以后,儿童平均能辨别的色度是:红色为 12 种,黄色为 10 种,绿色为 6 种,蓝色为 4 种。2、小学生已具有明显的颜 色偏好.如在红、橙、黄、绿、紫、棕、黑、灰、白等 10 种颜色中,儿童更多偏爱红、绿、黄色,较少偏爱灰、棕、黑色。3、小学生的颜色偏好有性 别差异6 岁以后,表现出性别 差异。男性最喜 爱黄、蓝两色,其次是绿、红两色;女性则最喜爱红、黄两色,其次是橙、白、 蓝三色。二、听觉(一)纯音听觉:小学生的纯音听觉的敏

10、感度不断提高,但不如成人,更未达到高峰。(二)语音听觉:小学生在教学训练下语音听觉能力迅速发展,一年 级 末可达成人水平;受方言影响大。刘兆吉等人研究表明,儿童 对语音的感知能力受方言影响,并且农村儿童略低于城市儿童,这主要是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造成的。 听觉发展受听觉感受器、听觉中枢、言语运动中枢和言语器官等物质基础发展的影响。三、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 间知觉包括大小知 觉、形状知 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人没有专门感知空间的感觉器官,它是由多种感官 联 合协调活动的结果。 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在空间知觉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听 觉和平衡觉 也常协同参加感知空间的活动

11、,如通过听觉可以分辨声音发出的方位及远近。(一)大小知觉:发展较早,不仅 能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能用推理判断。 (二)形状知觉:初入学儿童对几何图形及其概念已有初步了解: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中,前科学概念(日常生活概念)多于科学概念;掌握几何图形和几何概念与儿童的“接近程度”有关,对“梯形”的认识之所以不如 对其他图形的认识,是由于儿童平时不常接触到“梯形”的缘故。发展较快,已由对具体直 观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类图 形共同特征的把握。局限性:(1)在识别和说明 图形时不能把握本质特征 (2)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 (三)方位知觉:1、小学生一般已能较好地辨别 上下、前后、远近等方位,但对于左右

12、方位, 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方能辨别 。2、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儿童对方位知觉是先知上下,后知前后,再知左右。3 岁儿童已可辨别上下,4 岁能辨别前后,5 岁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知觉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如只有“左”、 右”的抽象口令,而无具体东西加以支持,则一年 级 1/3 学生发生错误。朱智贤等的研究发现,儿童左右概念的 发展,有 规律地 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 7岁) ,比 较固定化地辨 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5 岁儿童大多数能正确地把自己的左右方位和词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左右概念。 7 岁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方位。第二阶段

13、(79岁) ,儿童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 对性。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能以自己的身体为基准辨别左右方位,而且能以别人的身体 为基准辨别左右方位,也能辨别两个物体间的左右方位关系,第三阶段(911 岁) ,儿童能比 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这个阶段的儿童能迅速地按照自己的方向,判断三个物体间(钥匙、 铅笔、钱币)的左右关系,即已能在抽象概括水平上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四、时间知觉人对时间的感知无专门的分析器,在 实际生活中,常常是以事物的匀速而有规律的变化(如钟表指针的移动、日月的运行)作 为信号,再由相 应感知 觉识别这种信号而感知时间。 儿童的时间知觉总是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周围现象为

14、指标,如早晨是起床、上学的时候或太阳升起的时候;上午是午饭前上课的时候;下午是午饭后的时候;晚上是放学回家或天黑的时候;明天是今天晚上睡觉醒来的时候。5、6 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 觉不稳定,也不准确。小学以后开始 发展时间知觉。小学生已能很好地知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时间单位,如 “一节课 ”、“天”、 “星期”、 “月”等,但对于远离日常生活的较大或较小的时间单位如“纪元”、 “世纪”、 “时代”知觉较差,因为超越了儿童生活经验的范围。五、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包括自身身体)在空间移动以及对速度变化的反映。 小学生的大、小肌肉运动觉都在发展中,小肌肉运动觉的发展较迟。动作敏感期(0-6 岁

15、)。 第二节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什么是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持久的知 觉活动。观察是感知觉的高级形态。多种知觉的综合活动 思 维 的知觉二、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1、小学生观察特点(李文馥,1987)(1) 受知觉因素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2) 逐年发展。 (3) 自我中心。(4) 不善于对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关系进行转换。2、 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 展(1) 精确性:一年级低,三年级明显提高。 (2) 目的性:一年级差,三五年级有所改善。(3) 顺序性:中高年级有发展,但还不能系统化观察。 (4) 判断力:明显提高,低中高年级差异显著。3、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 (1)认识“个别

16、对象”阶段-幼儿。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幼儿、低年级。(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低、中年级。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高年级。 关于观察发展阶段的研究关于儿童观察的发展阶段,是根据丁祖 荫的研究确定的。 该 研究用三张单色铅笔画,儿童对这三张图画的内容的熟悉程度互不相同,即:“拉拽”(一幼儿为取桌上的娃娃,拉桌布使玩具娃娃掉地下)“招唤”(一群小学生手拿小足球隔窗相望,想呼唤做功课的小朋友去玩)“ 逐鹿中原”( 猎人带着猎犬在雪地里追捕 猎物“鹿”) 。让自幼儿到小学高年 级各年龄段儿童进行观察,以受试者说出对图画的 认识水平为指标。三、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 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