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 》赏析 The Missing Gun导 演: 陆川主 演: 姜文 宁静 伍宇娟 刘小宁出 品: 中国电影集团发 行: 2002年5月故事梗概 马山是一个在边陲小镇任职的警察,有一天一觉醒来,忽然发现自己的配枪神秘失踪了!于是马山沿着青石板开始了一段寻枪之路…… 虽然很多警察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朝人放枪,但是他们佩枪,“枪”就是他们的社会身份所以马山对老婆说丢了枪,老婆大吃一惊,立刻放弃了对马山的恶言恶语,对切身利益的担心使她一语中地:“真的出事了?工作保不保得住?”马山被脱掉警服,仅穿一条大裤衩在潮湿的街道上走的时候,看起来好可怜好落魄,比一般老百姓还不如 他没有丢枪的时候,是人人敬畏的“马探长”,喝喜酒的时候跟镇长和所长坐在一桌;但是,丢枪了以后——尽管所长说了“马山,你压力不要太大”,一切还是改变了,如果枪出了人命,他就给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带来了损失,枪没出人命,他也影响了同事的荣誉和奖金就连过去那么畏惧他的儿子,也怀疑父亲的能力,甩给他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让他“好好学习学习” 小镇弥漫着重重浓雾,马山的内心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与绝望,因为枪维系着小镇的安宁与平和!一夜之间,熟悉的小镇变得陌生了,充满了危险诡异的气氛,熟悉的人、街道甚至自己的家庭都变得陌生了。
命案的发生、危险的靠近使得马山深深地陷入黑暗,而马山珍视的信念激励着他在黑暗中呼嚎奔走,并最终用生命完成了对于信念的找寻和重建在那个时候,马山突然发现自己真正体会到了生命中久已失落的真实与美好关于导演 提起陆川,现在媒体能想到的只有《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殊不知,陆川也是热播电视连续剧《黑洞》(陈道明主演)的编剧之一《寻枪》与《黑洞》的内容南辕北辙,毫不沾边,但共同点就是都有悬念,都好看陆川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时,就拍了五部短片,风格多样,有艺术的,也有血腥的1997年时,他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刑警队长》他还跟过两部戏当副导演,但他觉得“做副导演时就觉得自己像是个话筒,你做的东西还是别人的想法 编剧和导演陆川的言论,前后对比,很有意思他先是说:“看我的电影观众绝对不会打瞌睡!”这也许是他最初的简单追求,因为是自己的第一部片子,所以憋足了劲:一定要让观众看下去,把观众抓住,把观众留住!不能让他们中途退席!后来,观众问了:你这个寻枪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寻枪寻枪寻出了啥子意义呢?问得陆川不自信了,想了半日,憋出一句来:“我要为中国男人寻枪!”《寻枪》的语言 《寻枪》在用心地讲故事。
情节饱满充足,准备的材料充分,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分配给废话,必须一句是一句那些重复了两遍的话,都是别有用心的马山:“不是丢,是不见了不是丢,是不见了——他似乎要反复重申,不是自己主动“丢”的,是“不见了”,自己主动找过了,可能的地方都找过了,但是没看到枪的踪影领导对这微弱的责任辩解根本不理睬:“不见了就是丢了!” 再比如马山奇怪地问刘结巴:“你怎么不结巴了?”“你怎么又不结巴了?”刘结巴:“结,结,结巴的,我,我是看到你才不结巴的——他就是偷枪人,所以看到枪主才会紧张,一紧张反而不结巴了怕观众没有印象,所以相似的情节重复一遍《寻枪》的镜头 有人说“追小偷”那场,是德国的《疾走罗拉》的;结尾,枪终于失而复得,姜文的灵魂悲喜交集的表情,是日本的《盗信情缘》的;回忆喜筵的情景,忽然出现了一张铺着红布的桌子,是美国的《落水狗》的…… 一.“抓小偷”! 小偷抢了皮包,骑单车逃跑,镜头被清理得多干净,甚至失主都没有进入镜头,另一辆自行车无人驾驶自动地优雅地滑到马山胯下,然后,一场追逐赛,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开始了一条大道,弧线优美,无人无车,空出了绝对干净的场地蓝天,绿野,美丽的油菜田。
追小偷追得多么抒情,小偷不得其解,告饶了:“大哥,你到底要咋样嘛?你咋就不累呢?”马山不累,他的枪不见了,被偷了,压抑和愧疚,搞得他要死,抓小偷使他畅快、每个毛孔都畅快,好久没这么畅快了,他可不想这么快停止,对小偷说:“跑嘛,继续跑,跑!” 二.“灵魂走了” 警察的大部队总是在事情都搞定了才慌忙赶到,围着凶手和被命中两枪显然没救的马山一阵忙乎,可是,全然没有声音,世界寂静无声,这一切都跟马山无关了,枪回来了,凶手抓住了,对妻子孩子有过小小交待了,他尽责了,永远“光荣”了他的灵魂悲喜交加,仰天大啸,可是无声,定格 三.“红色喜筵桌” 说到“昨天婚礼我坐在哪里?”空旷的场院里,忽然出现了一张的喜筵桌,鲜艳的红桌布还飘着,好像红色桌子不请自来,从天而降,自愿跑来帮助马山恢复记忆多么奇妙而干净的手法 四. “空屋回音” 马山上路赴死之前,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家空无一人,只有回音,是老婆不满的声音:“马山,你到底管不管你的儿子……”最后一句回响在他耳边的竟是夫妻间的日常争吵,妻子一直误会着他,但他再没有机会说自己其实爱她,爱儿子,爱有过的一切,甚至争吵,他留恋这个家枪”的象征意义 “枪”是一种国家体制和现代法律秩序的象征,对马山来说也是警察身份的象征,是国家力量在一个穷乡僻壤的贵州山区小镇的存在证明。
这个人烟稀少的小镇让我们想起《秋菊打官司》里的陕北村落和《被告山杠爷》中的川西坝子堆堆坪,法学家苏力先生以这两部片子分析了本土资源与现代法治秩序之间的冲突 马山丢了枪,同时也丢了做为公家人、男人、人的荣耀和尊严而这怪不到任何人身上,不能对任何人发泄,只能怪自己所以,马山要不惜一切找枪,找枪的压力加到了最大,对情节也起到了最大的助推作用1、寻枪和偷枪 尽管导演陆川声明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寻找:警察马山寻找丢失的枪,马山的妻子寻找丢失的激情,马山的儿子寻找男女性征的启蒙,偷枪的刘结巴寻找心目中的正义,等等,其实寻枪故事的反面是一个偷枪的故事,姜文饰演的马山在寻枪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牛拉不回头的“轴”劲,是影片最引人注目的闪亮点但到了片末一场戏,我们看到偷枪者刘结巴非要杀掉造假药的陈军、意欲为民除害的一股子“轴”劲,原来一点也不亚于马山 电影《寻枪》对小说中刘结巴杀人动机的修改,“周小刚造假药害人,你们要证据,我不要,我要为民除害”,挨近了这个主题,使得表面上的寻枪故事与暗地里的偷枪故事,成为了一场对于“枪”的象征力量的颠覆和维护 一把公务用枪在这个荒凉边镇其实并不具有实际的用途,马山丢枪之前,从来没有开过枪,最初发的三颗子弹还是三颗。
它的作用更多体现为象征性的意义,即国家体制和法律秩序的强势存在这种存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外来的和异己的,一把冷冰冰的枪和当地社会没有任何渊源马山丢枪之后,全镇的人都知道了此事,但全镇的人该怎样生活还是怎样生活 丢枪带来的最大的困扰 局限在马山和公安局的国家机器内部因为丢枪就意味着丢失了国家体制的象征性存在寻枪的过程就是一个在边远小镇修复国家威权的过程2、颠覆和维护 马山寻找失枪的“轴”劲,部分地来自丢枪这件事被夸张了的意义公安局长的出场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几句台词,一是“三颗子弹落在坏人手里就是三条人命;落在职业杀手手里,一枪两命就是六条”,这种夸张极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马山,他在向老树精复述这句话时又自我发挥了一段,“如果一枪打中三个人,就是九条人命!” 另一段是局长得知丢枪已经20小时后大惊道:“二十个小时!要是坐汽车已经到省城了!坐火车到北京了!要是坐飞机都到美国了!” 这些话并不仅仅是噱头,而是全剧的点睛之处它使寻枪这件事的意义乃至枪所代表的国家体制力量,都呈现出异己的特性,也使得影片末尾刘结巴所代表的本地社会对于实体正义的执拗和对枪的秩序的藐视和颠覆,具有了部分的合理性。
在国家体制眼中,一个边远小镇的丢枪事件,最大的威胁不是针对本地社会,而是针对“省城”和“北京”换句话说,之所以要维护枪所代表的国家体制力量在边远小镇上的强势存在,是为了维护山区以外的世界的安全小镇本身的欲求被这一体制漠视了,被这一体制客体化,成为了维护全局利益的一个手段就像秋菊所想要的说法在现代法律秩序的介入下被漠视了一样3、本土与山外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对这个贵州小镇而言,现代国家体制的力量是一种从外部强加而来的力量,一种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与本土资源格格不入,因为它与本土之间是间离的,它的合法性没有搭建在本土社会的土壤之上公安局长是对上面负责而非对刘结巴们负责所以丢枪的被夸张的危险都被放在了朝上的方向,如果枪流到省城或北京出了事是局长无力承担的,而枪在本地出事则对他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事实上,枪并没有如局长想象中那样流到山外,成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被夸大的宏伟叙事故事局限在小镇之内,偷枪者的动机是杀掉开假酒厂的周小刚,并在小镇上制造出两起命案国家体制的存在是异己的,而真正的矛盾和危险则是本地化的,这就构成了对寻枪事件所具有的秩序修复意义的莫大嘲讽 一个要寻,一个要偷,一个要颠覆,一个要维护。
之间形成了本土社会与国家威权体制以及实体正义与现代法治秩序的巨大矛盾和张力这种张力是我们现实中面临的困局,却是艺术家的财富攥住了这种张力,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像《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和《寻枪》这样的好电影尽管像《被告山杠爷》和《寻枪》这样的电影,其故事本身的杰出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导演的理解力 寻枪是马山的事和国家的事,偷枪是刘结巴的事和小镇本地的事枪的意义一方面被国家体制所肯定,并被无限夸张;另一方面被刘结巴们怀疑、被偷枪杀人的行为所颠覆留给现实的真正问题是,如果必须要有“枪”,“枪”应当如何在每一个城镇、每一个乡村构建自己合法性的存在?枪不开时是冷冰冰的,无法威慑住偷枪的人而枪声一响又滚热火烫,不免要令人心凉4、每个人都在寻枪 电影表面上是在告诉我们马山的寻枪过程,而实际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那种焦虑以及对挣脱困境的一种渴望从这种意义上说,在我们的内心都有着寻枪的过程——象马山一样的困惑,去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象马山一样的面对困境而挣扎,到最后用生命去找到我们内心中丢失的那把“枪”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看这个影片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解释影片留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虽然这种无奈被电影中那些紧张的追逐和搞笑的镜头所掩盖。
从电影延伸出来的主题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终将摆脱不了那种寻枪的困境不过,电影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困境,去寻找我们丢失的枪,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寻枪的过程和原因都是不一样的给《寻枪》挑刺1、关于抄袭 在很多没看过《野良犬》的普通观众看来,《寻枪》确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如果把《野良犬》和《寻枪》放在一起来欣赏,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不是滋味:原来被我们称为“另类电影的神话”的《寻枪》,一衣带水的邻邦半个世纪前就有了,而且还是大师级电影人黑泽明的作品n 《寻枪》与《野良犬》相比,主题都是“寻枪”,故事都发生在小镇上,主人公都是警察与罪犯,而且都有曾上过战场,都给人一种闷热的感觉故事情节及其线索也非常相似,都是警察在车上失枪,在警局报告失枪,枪内都留有子弹只是数目不同,都有寻枪过程,接着都发生血案把故事推向高潮,都有一场追逐嫌疑犯的追逐戏,结局都是与罪犯对峙、被杀总体而言,《寻枪》无论是主题、象征还是具体细节,都有模仿《野良犬》的痕迹,虽然《寻枪》也有自己独创的东西,但是并没有超越大师n 我们的观点:从大师到经典,从好莱坞到日剧,凡是精彩的、畅销的,无论镜头、片段,还是故事、音乐,都可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