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早夭的10大死因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15078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品早夭的10大死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产品早夭的10大死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产品早夭的10大死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产品早夭的10大死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产品早夭的10大死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品早夭的10大死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品早夭的10大死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品早夭的10大死因综观国内市场的产品更替规律,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新产品上市,琳琅满目地摆上商超柜台,让人不由赞叹商品世界的繁荣。但由于一些非正常因素,致使产品推陈出新速度越来越快,许多新品还没来得及与消费者广泛见面,便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风过无痕。而且,一个新产品从上市到消亡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上个世纪80年代,平均8年为一个产品周期;90年代初,平均5年为一个产品周期;90年代末,平均2年为一个产品周期;而现在,一个产品平均不到2年时间就可能被人们淡忘,真成了各领风骚一两年。更有不少产品发展到了“见光死”的短命程度。当然,也有胎死腹中的产品,因其尚未进入

2、流通领域面市销售,暂不讨论。造成市售产品周期越来越短的原因有许许多多,但主要是研发落后,技术含量过低;价格虚高,市场难以支撑;夸大宣传,导致顾客逆反;提前催熟,市场过早衰落等,不一而足。粗略捋了一下,大体有以下10种产品死因:产品死因之一:先天不足问题主要来自太过急功近利的开发商,和容易使产品胎里不足的生产商。我们经常看到有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媒体频频曝光就属此类情形。比如严重违规往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等有害色素事件,因奶粉中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极低,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等。还有以广告高度密度投放,促使品牌快速成长,而内在质量却相应跟不上的问题,比如秦池酒案例它在以2.3亿元夺得央视标王后,创造

3、了供不应求的旺销局面。一时间,其大门右侧卡车排成队往外拉成品酒,其大门左侧则马车排成队往里送原料酒。明眼人一看便知,厂方玩得是速配勾兑伎俩。尽管,勾兑几乎是所有酒厂公开的秘密,但到了这种无所顾忌、跑光漏气的程度,人们难免会怀疑,这种酒到底还有多少独有的个性科技工艺含量。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无视他人感受时,别人心里相应也就把你划到了视野之外,于是放弃你就成了必然的选择。秦池酒的一夜火爆,犹如昙花盛开,紧跟着便沉寂无声了。在营销领域不遵守内在规律和游戏规则,过分地人为促控,势必会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就像父母给孩子过分补充营养,会导致性早熟一样。恰恰是过分密集的广告投放,以及人为编纂的大量虚假

4、信息,制造了日后消费者的警醒心理与厌弃局面。产品死因之二:暴利心态过去,产品严重短缺,创造出了巨大的需求空间;而不成熟的消费观,则牵引了巨大的购买力市场。有些市售产品,本来原材料价格十分低廉,制作工艺也不复杂,却能以超出成本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售出。这种暴利状态,在保健品、药品、高科技IT产业等方面犹为突出。长期经受畸形市场培育,一度造就了许多经销商扭曲的利润观,但现在的情况已发生根本性改观:在市场力量的调节矫正下,构成暴利的因素渐渐弱化或消失,平均利润水平回落,价格体系渐趋合理。这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也是国家在经济制度设计上,要选择和推行市场经济,实现新的社会公平的根本目的之一。但在一些人

5、眼里,只要利润大幅下滑,生意不如过去好做,哪怕利润水平仍不低于其他行业,还是会感到无限失落,心理出现严重失衡,这是因为他们观察和判断市场的标准,依然停留在暴利期许的心态上。过去,社会上曾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用来形容医药保健品的暴利程度:“三个劫道的,赶不上一个卖药的”。在20世纪90年代,保健品的利润几乎等同于白粉。我们知道,即使在欧美那么发达的国家,每年的GDP递增率不过3%左右;即便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国家之一,GDP增长率也不过7至8,但脑黄金却曾达到过5000的利润增长率,而红桃K、三株口服液的利润增长率也都一度是百分之几百,实在有悖于正常经济发展规律。以前的消费者,经

6、验不足心理素质偏低,在购买环节心情迫切,一般重点是了解功效,不会过多地询问价格。现在,他们已逐渐建立起了强烈的性价比意识,就像到市场买菜一样,学会了算细帐,所问的问题,能细到每天花多少钱程度。产品营销的高价路线已是越来越难走。总的形势变了,利润下来了,但经销商的暴利心态却还没能放下来。所以,经销商一边有感于产品难卖,叫苦连天;一边又抱持着虚高的价格不肯撒手。纵然国家三令五申,不让夸大产品功效,并叫停处方药广告,但夸大不实之词的事情仍屡禁不止。各地药品保健品经销商,还抱着捞一把是一把的想法做市场,基本没有停止下来。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无论经营怎样的产品,几乎没有一种不存在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如果

7、继续秉持如此,自然会心浮气躁,总寄希望于透过频繁选择和更换产品实现巨额利润。因此,每样产品都是到市场上晃一圈就消失了。产品短命,也就不足为奇了。产品死因之三:掺杂使假个别经销商,出于抗御和超越同类竞品的战略需要,为取信于消费者,争夺市场资源,往往会对自己所经营的产品质量和功效,在宣传策略上不惜违规,强行做出具有诱惑力的预期承诺。为此,他们往往会置科学于不顾,甚至把人的生命安全抛到脑后,对产品的配方成分进行随意地调整改变,有的还为了能使药品快速起效,竟会在中药中擅自掺入西药等成分,以期能与广告中的说辞对接,真正体现出超强效果。比如,他们在减肥中药保健品中添加安定,在治疗皮炎的三七粉中加入激素,有

8、的还在治疗皮肤病的药物里加入伤肝成分,以致酿出命案;我国一例出口日本的减肥品,因添加美国西药而导致服用者死亡,国际舆论哗然并引发诉讼;我国出口俄罗斯的假酒,以工业酒精勾兑,造成消费者失明、神经萎缩、损害肝脏等。此类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无形中给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制造了诚信危机,同时在国内消费市场,又怎能不引起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警觉与顽强抵制呢?现实是最好的老师,教训是最好的教科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老百姓交了学费,付出惨重的代价,自然会成长,渐渐变得聪明起来。现在,如果哪个人在老百姓面前还像以前那样忽悠说,他卖的降糖药1分钟之内就会起效,那他这招儿肯定会失灵,因为消费者一般都不会马上掏钱

9、购买,其中有经验的会追问:有无添加什么速效成分?更有甚者,还会威胁说道,敢不敢送消协检验等令经营人员尴尬的要害问题。这一点,多么像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尽管每届编创人员的制作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观众的审美能力也在快速攀升。现实在强烈挤兑假把式,呼唤真本事。我国经济空前繁荣,商品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由后台走向前台,变为买方市场的主角,并开始主导市场。加之,我国日益开放,逐渐融入世界大市场。各国的优质商品大量涌入,消费者选择余地比先前大得太多了,眼光也越来越挑剔,要求更越来越苛刻,这也是部分产品不敌竞品,从市场上快速消亡的原因之一。产品死因之四:承诺不切实际以药品经营为例。俗话说,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

10、丝。一个人生病,从时间上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原因上看,不一定是单一致病因素造成的。生病的基本规律,往往是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变化。以脂肪肝为例,与多数患者经常大量应酬、饮食无节制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频繁饮酒过量饮酒甚至酗酒,长此以往严重损害了肝脏功能。但是,商家为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产品的超强功能,本来需要几个月才能好转、半年到1年才能接近治愈的病症,被夸大为只需几天就能彻底去根,把老百姓的胃口吊得老高。有人卖治骨病的药,竟然敢称3分钟能止疼7天可去骨刺1个月就彻底根治,显而易见,这是违背医学常识的。这种把话说过头的情况绝非个别现象,患者实际服用药品之后,难免会大失所望。在

11、消费者心中,药品的承诺与结果不一致,期望值与实际疗效反差大,他们就会把你指为恶意欺诈。人常说,不平则鸣嘛。消费者一肚子的不痛快没法得到平抚,就会演变为四处奔走相告,说些不利于经销商名声的言论,而且恨不得一夜之间让街坊邻居都知道,负面效应刹时弥漫,好端端的市场顿时变成一盘散沙。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细细想想,患者的喋喋不休,只为宣泄一口恶气。尽管对产品本身所起到的积极疗效,消费者还是心知肚明的,但仅仅是对商家夸大其词、预言未能如期兑现的一种回击,他们就可能动摇一个行业甚至整个市场。到头来,此类触犯众怒的产品,很可能就像是电脑清除“垃圾邮件”一样,被市场一股脑彻底清理掉。产品死因之五:

12、严重广告欺诈产品方面,如果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各种媒体上的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广告,几乎清一色地都被冠以了特别诱人、令人怦然心动的词汇,像“新研制”、“新上市”、“新技术”、“高科技”、“祖传秘方”、“宫廷御用”、“国外技术”、“顶级先进”、“名人使用”、“立竿见影”之类。本来只是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普药,换个包装、换个商标,制造一个虚假概念,摇身一变,一个新药就出笼了。给人的印象是,该技术好像早已开始秘密研发,该产品早已有人使用并受益,只是刚刚在国内大面积推行,此时购买恰逢其时,属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先知先觉者,能占尽先机,何其妙哉!社会资源使用方面,许多经销商在产品上市前的策划包装上,

13、竭尽组织和动员各种力量之能事,为自己经营的产品造势。如请知名演员、明星、专家、巨贾政要等佐证产品功效,把产品论证会、鉴定会等开到人民大会堂等著名场所,通过移花接木增加其权威性,奠定信任基础。总之是竭力忽悠,夸大其词,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以混淆视听、夺人耳目。但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十分微妙,常常表现出“假作真来真亦假”的规律。特别是当佐证模式化、证人脸谱化、证言台词化、场景舞台化的时候,这种无度滥用、几近掠夺性地攫取和使用社会资源的直接后果,会适得其反地使其效应递减。老百姓不仅不再相信这些别有用心的表演所传达的内涵,还会移恨于演员等名人,对他们的出场普遍怀疑和反感,也殃及其原本在老百姓心目中所具有

14、的崇高地位或正规机构的形象和信誉。产品死因之六:破坏性开发做过市场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上市后,其生命周期会经历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败期的全过程。近几年,这4个时期几乎都不存在了,大家也都不愿意遵循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做营销了。大家一上来就会超强卖货,对原始市场的潜在购买力存量进行掠夺性开采,不啻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人为地把一个可以取利10年的好市场,在半年之内就给浮光掠影地草草开发完了。在这种短视症的指引下,大家都竞相扮演撇浮油的角色,对市场形成了极大的破坏力。众所周知,煤矿在采煤的同时,要回填土打顶板,防止塌方,以利回采,最大限度地延长采掘时间,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方法不当造

15、成的浪费和损失;油田开采也是同样道理,得边抽油边注水,而且还要控制采油速度,保持进出平衡,防止节奏过快造成油井坍塌,影响持续开采。经济发展也讲求宏观调控,预见通货膨胀就紧缩银根,预见经济疲软就拉动投资,最终目标是保持经济运行的健康平稳,延缓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减少对经济的震荡和对社会的冲击。经验表明,一个短促突击的产品在市场上行将消亡之前,就有如人在临咽气前的“回光返照”一样,总要做最后的挣扎,多数是采取集中大幅度降价的恶性方式退出市场的。即在自己的产品临死前,也要狠狠地咬其他同行一口。有个500元/件的产品,一夜之间急剧降至80元件,诱导疯抢,直接导致同类100元/件以上的产品无法在市场上

16、再进行销售。对该行业造成的致命硬伤久久不能愈合,以致拉垮了行业整体的存活能力。产品死因之七:生产、营销脱节首先,从大面积来看,由于国内经济界尚未普遍形成“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企业格局,因而一般生产性企业,都不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新产品多数是花巨资向开发商购买的,加上生产成本费用,等产品交给总代理时,价格往往已经挑得虚高。开发商与生产厂商之间的这种独立的利益机制,抬高了与市场进行价格对接的门槛,在竞品充斥的市场环境下,新产品入市的阻力相当大。其次,尽管研发与生产环节衔接有问题,而更要命的,则是生产与销售环节严重脱节问题。主要是,由于生产厂商不太懂产品的市场运作,在评判自己拥有的每一款产品的市场潜力、做前景预期时,往往与极具一线实战经验的经销商的眼光有较大出入。因此,通常厂商会把自己不太看好的产品,以较低价格提供给经销商。但是一旦看到该产品在市场上卖火了,马上就会眼红,觉得自己亏了,就会琢磨怎样将产品收回来,改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