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社会交往的形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13943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社会交往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社会交往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社会交往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社会交往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社会交往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社会交往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五章社会交往的形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社会交往的形成 第五节 社会交往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 社交需要 第二节 社交吸引 第三节 社交形成的理论 第四节 社交过程第一节 社交需要一、社交需要与独处需要二 社交需要的形成途径一、社交需要与独处需要 社交需要和独处需要是表现在人们心理世界中的相互矛盾的两种需要,两者的交替产生与满足维持着心理的动态平衡。当人们因缺乏社会交往而感到孤独时,会产生社交的需要,并通过与人共处和交往满足自身的社交需要;当人们因交往过多而感到烦恼时,会产生独处需要,并通过远离他人和独自活动满足自身的独处需要。 二 社交需要的形成途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源于人们的社交需要,而社交需要的产生则源于先天的印刻、本能和

2、后天的条件作用。 1.印刻 印刻是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 2.本能 本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先天性行为反应。 哈罗(H.Harlow.1966)曾对人类的近亲恒河猴做过研究. 3.条件作用 条件作用是通过训练使人或动物学会将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的过程。在人际交往中,当别人的出现总给自己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时,会在别人与自己之间形成依附关系,产生希望别人出现、希望与别人交往的需要。 第二节 社交吸引 社交吸引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接纳和喜欢的现象,通常表现为心理距离的缩短。社交吸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一定的因素作用形成的。 第

3、二节 社交吸引 一、社交吸引的外在条件 二、社交吸引的内在因素一、社交吸引的外在条件 1.空间距离近 2.交往次数多 3.特征相类似 4.需要相互补 二、社交吸引的内在因素 1.熟悉与社交吸引 熟悉指交往双方清楚地了解对方的各方面情况。 波尔曼等人(D.PerlmanandS.Dskamp,1971)曾要求被试对呈现的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出喜欢与否的判断,这三类照片分别为正面人物 (如科学家或牧师)、中性人物 (穿运动服装的人)和反面人物 (如海盗)。结果显示,随着照片呈现次数的增多,被试对正面人物和中性人物的喜欢程度增加,但对反面人物的喜欢程度没有增加。 2外貌与社交吸引 人们对交往对象进行

4、知觉时,首先是通过对其外貌的观察来判断对其的好恶。 阿龙森(E.Aroson)等人以公认漂亮的和不漂亮的女性为助手,让她们扮作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男性被试的个性特点进行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不漂亮的女性所作的评价不重视,并对其持中等程度的喜爱。但对漂亮女性所作的评价非常重视,当他们得到肯定评价时,对评价者的喜爱程度极高;而当他们得到否定评价时,对评价者的喜爱程度最低。在询问是否有兴趣继续参加研究时,他们表现出非常愿意再与漂亮的女评价者交往,希望有机会改变漂亮女性对自己的评价。 兰迪(D.Landy,1974)等人通过让男性被试评价有魅力和无魅力女性所写的有关电视影响社会的短文的实验

5、也证实外貌与社交吸引的相关关系。被试在阅读了附有作者照片的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和未附照片的对照组的短文后,普遍对有魅力组的文章持肯定态度。 赛格尔(H.Sigall,1975)用同样的方法让被试以法官的身份为有诈骗和夜盗过错的三组材料进行判刑,结果对与美貌有关的诈骗行为倾向于给予有魅力组重判,而针对与美貌无关的夜盗行为则倾向于给有魅力组更多的同情。 3.品质与社交吸引 安德森(NAdeerson,1968)曾用555个描绘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列成表格,让大学生被试按照喜欢程度顺序排成序列,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喜欢、最不喜欢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主要个性品质如下 (见表5-1)。 表51 个性品质受到喜欢的程度

6、高度喜爱的品质 中性品质 高度厌恶的品质 真诚 固执 古怪 诚实 刻板 不友好 忠诚 谨慎 饶舌 真实 追求完美 狭隘 可信 易激动 粗鲁 聪慧 文静 自负 可依赖 好冲动 贪婪 有头脑 好斗 不真诚 体贴 腼腆 不善良 可靠 不明朗 不可信 热情 易动情 恶毒 善良 羞怯 令人讨厌 友好 天真 不诚实 快乐 好动 不真实 不自私 空想 冷酷 幽默 追求物欲 邪恶 负责 反叛 装假 开朗 孤独 自私 信任别人 依赖别人 说谎 4.能力与社交吸引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有能力、有水平或在一些方面有一定专长的人,但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喜爱的人。这是由于虽然人

7、们爱慕在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愿意与他们交往,但当他们过于优秀,对自己形成一定心理压力时,则往往敬而远之。阿龙森等人在1978年曾给被试呈现四种人,即才能出众但犯有错误的人、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才能平庸且犯有错误的人和才能平庸但未犯错误的人,让被试评价哪一种人最有吸引力,以及他们喜欢的程度。结果表明,才能出众但犯有错误的人被评价为最有吸引力的人,才能出众而没有错误的人仅被排在第二位。这种有才能的人犯有一些错误非但不会有损其声誉,反而更增加其吸引力的现象被心理学称为犯错误效应。 第三节 社交形成的理论 一、符号交流理论 二、人际互动理论 三、角色理论 一、符号交流理论 米德(GHMead)是

8、符号交流理论的创始人,米德所说的符号是一种代表一定事物的刺激,包括具体的自然符号和抽象的社会符号。前者如声音、光源、颜色、气味、体态、姿势、表情等;后者如语言、文字、数字、音乐、图案等。他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个人对于他人行为并非产生直觉反应,而是通过思考判断,借助语言符的媒介功能,有针对性地作出行为的反应。这一过程可用个公式表示,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米德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利用语言符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当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在社会交往中双方都应将心比心,对对方语言表达中所反映的内在思想准确了解,这样才能促进人际沟通。 其次,通过语言符观察了解对方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在个人内

9、心设想自己处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一角色应当用什么样的语言符号来达才恰如其分,对促进交往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有重要作用。 符号交流理论把符号作为社会交往的媒介,提出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的公式,简化了社会交往形成的过程,强调了言语表达和符号领会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们理解社会交往的形成及交往过程有一定的意义。 二、人际互动理论 蒂博特(JThibaut)和杰勒德(H.Gerard)提出的人际互动理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所以人际互动又称为人际相互作用。 人际互动理论指出,任何一个人在一种互动情景中的行为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交往的一方进人情境时的目的、动机,以及另一方对此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由此产生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个人行为受其意图决定的程度;二是个人行为与对方反应相依的程度;三是上述两方面相互结合的程度。人际互动根据这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可分为四种相依类型。 1.假相依 指互动双方主要按个人意图自行其事,其反应很少取决于对方,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是表面上的。 2.非对称性相依 指一方的反应取决于对方的反应,而对方的反应却主要依据个人的意图。这是一种一方主动,而另一方则完全处于被动的相依类型。 3.反应性相依 指不管个人原来的意图,只知按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