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13915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札记关于题目按照要求,需要写少年维特的烦恼这一本书的评论。评论,应该处于一种全知视角。从歌德的经历,到“狂飙突进”的思潮影响,再到这本书形成的巨大影响、历来的口碑与我的评论。然而我选择用另一种方法来评论。在文学评论中,我不相信作者已死,也不相信读者的全能。我参考了许多资料,近乎一致的评论与评论方法令我不能再有突破。我们都知道,少年维特的原型中,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歌德在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爱上了一个女孩,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

2、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而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了一位年轻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上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具有悲剧性的是,耶路撒冷用来自杀的手枪是凯斯特纳借给他的。歌德于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韦茨拉尔。他以与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谈话,以及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记忆构成了小说的基础。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凯斯特纳对耶路撒冷之死的报告的一些段落。这段历史引自资料书。我相信,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内心深处,一直想写给那个深深爱着的女子的信。要不然,怎么会如此真实,如此动情。在237年后的今天,我坐在书桌

3、前,看这一本薄薄的书。或者说,我在看厚厚的一叠信,从一颗心寄给另一颗心,虽然从未抵达。或许正是因为无法抵达,所以维特并不是在给绿蒂写信。他写给一个名叫威廉的朋友,这个威廉,或许也是歌德自己。自己给自己写信,这个完美的圆环,仿佛一个生命的轮回。而爱情,就这样无疾而终地埋葬在年轻而敏感的心里。书信体,是一种特殊的小说体材,卢梭在新爱洛漪斯中用这种体裁细细诉说一个男人勇敢的爱,一个女子婉转低回的隐忍和一个丈夫心胸宽旷的豁达,同时也夹杂了卢梭式的哲学沉思。有人说,歌德是模仿新爱洛漪斯的体裁,那时候卢梭的这本书正是当代的经典;不过我觉得,这不能算是模仿,只能说,卢梭的新爱洛漪斯给了歌德一个很好的启发。因

4、为这两本书之所以采用书信体,原因是不同的。卢梭只是想要一个平台,不仅来剖白自己对爱情的态度,以展示自己在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上的种种想法;然而歌德的少年维特中的烦恼,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歌德对自己爱情的一首挽歌,因此才惨烈而凄美。这就是我对这本书体裁的简单评论。对于内容,我无法用评论两个字去写。在那个年代里,这本书触动的,绝不仅仅是少年男女们爱情的神经。在那场“狂飙突进”的思潮中,维特热爱着自然,热爱着有着自然美的绿蒂,渴望着爱情的自由,这种渴望而不能的痛苦,才是维特真正的“烦恼”所在吧。少年心性,正是最渴望自由的时候,然而那个禁锢思想的时代却拒绝这最正常、最为上帝所允许的愿望。正因为

5、如此,才会有那么多无法释怀的少年男女,因为着无法得到的自由而选择死亡,把灵魂和肉体交还给这个无情的世界。或许上帝创造出人类,就是让你看看这个世界能残忍到哪个地步。然而时代已经过去了237年。“狂飙突进”已经成为历史名词,而少年维特的烦恼也不会再造成令人恐慌的自杀。反倒是富士康,一连串夺取许多性命。但是少年维特的烦恼永远不会过时。为什么?答案只能去文字中找。一这里有一封给你的信在这个时代里,我极少收到信。手机的短信收件箱满满地填了五百余条来不及删除,然而信箱除了每天照例订购的报纸以外就只有银行的账单和商场的广告。短信胜在迅速,天南海北地发出去,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滴滴”地显示在对方的手机屏幕上。

6、然而我却执着地喜爱一封手写的信。哪怕它诉说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然而在温润的稿纸上,或浓或淡的墨水留下涂抹或者由于的痕迹我想告诉你我很好,我想告诉你我想你,然而想念你的我又怎么能过得很好?翻开少年维特的烦恼,我慢慢地看下去这不是一部小说,这是一封封信:诉说一个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怎样执着地热恋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属于自己的女子。第一次看书信体的小说,是新爱洛漪斯。一个家庭教师和一个女学生的爱情,看上去是最最俗套的西欧小说的套路。然而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封封有来有往的信。在信中,我是心怀隐秘的爱情和惶恐的朱丽,我是流浪天涯思念爱人的圣普乐:我徘徊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郎,牵挂着一

7、份漂泊不定的爱情,我行走在世界各地的城市,等待着心里爱着的那个人下一封来信现在我看到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与新爱洛漪斯不同,这是同一个人写的信。在这本书里,我只是维特,只能是维特。我喜欢乡下的花草和新鲜空气,尽力去爱每一个人,包括一个长工、一个花匠。有一个女孩,她手上拿着黑面包,一一分给弟弟妹妹。没一个孩子的脸上都闪烁着美丽的光辉,仿佛他们是一群天上的星辰;而那个女孩那是缪斯的月亮!我听见维特,不,我听见我自己的心在急速跳动,写信给那位远方的朋友的时候,我已经语无伦次我想称呼她为“我的天使”,然而这个被恋人们多次使用的词怎么能体现她的独一无二呢?书页在昏黄而又温暖的的台灯下仿佛一张张旧信纸。我看着

8、这本书,仿佛在一个古堡里看着一百年前藏在阁楼里上樟木箱子里德信,又仿佛一个失忆的人,摸索着自己曾经写过的文字,回想着自己爱过的那个人。绿蒂,你知不知道,那个爱着你的少年用一封封信,把自己的灵魂安放在这些漂泊的文字上。它从德文变成了中文,然而那颗纯白透明的灵魂一点也没有改变。他随时附身在读者的心上,热切地望着自己曾经写过的信;他并不霸占,却安然与读者共享着一个躯体。他在我耳边耳语,声音像德国郊外的春风,温馨又惆怅。他说,她来了,绿蒂,我的女神我宁可死也不敢亵渎的女神啊!然后我看见一个扎着粉红色蝴蝶结的姑娘,穿着朴素然而大方的衣服,脸上温柔而明媚的光芒可以直接照射进地狱!我翻过一页,维特,或者这一

9、刻的我,这一天就过去了。接下来的时间应该掩卷长思这个长夜,是做了怎样的美梦呢,还是辗转反侧、无法说服自己呢?或者在这会儿,应该挑灯起来,拿起那只钢笔,写一些自己也不知所云的句子,但那个远方的朋友,我相信你会懂我!二永远也得不到的最美好孩童总爱把能够到的一切东西都抓在手里,对于抓不到手里的东西,便会哇哇大哭。无论我们成长到什么年龄,学识与岁月只是让我们增加了修饰行为的借口,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掠夺的本性。因此即使是赫拉克勒斯,也只是奥林波斯山的半神。人总是携裹着无可避免的恶和无限趋向的善,分裂或者碰撞。前者有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后者有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从学识上来看,维特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少年。

10、他理智,聪慧,热爱一切美好的而值得热爱的事物,包括自然的美,园丁的淳朴,乡下的新鲜空气。他欣赏着,赞美着他善用上帝赐予的一双慧眼,努力不去玷污他;然而他终于为着一颗阿佛洛狄忒的金苹果而疯狂,嫉妒、愤怒、占有欲和自责燃烧了所有的理智,他在无法释怀中抛弃了自己的生命。有些人会说,爱她,就让她走。这是完全荒谬的爱,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占有欲,难道在行为上略作矫饰,以显示一种大度的遮掩,就更高尚一些吗?而维特恰恰活得很真实。或者说,在日记里,人才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维特也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爱火,以免它太过强烈,灼伤亲爱的绿蒂。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回答一个问题:世界上有这么多品格高尚、容貌姣好的女子

11、,为什么“非她不可”呢?作为维特,他从一开始就知道绿蒂已经有了婚约,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维特就应该在潜意识里认定这个女孩是与他无缘的了;然而他依旧坠入了爱河。维特来到乡下,虽然很多人喜爱他的风度和品格,然而他“已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但能作伴的朋友却仍没交上一个。”即使是在井边汲水的美丽女佣,他也只是出于善心而帮了一下忙罢了。他善于反思,这使得他的感情常常被自己剖析,因此应该更具有冷静的思维能力,这使得他执着于一段没有结果而可能造成不道德影响的爱情显得更加奇怪。从信中凌乱而稀少的痕迹中可以看出,他一开始看到绿蒂的时候,是“一个模样娟秀、身材适中、穿着雅致的白裙、袖口和胸前系着红色蝴蝶结儿的年轻女子

12、。她手里拿着一个黑面包,按周围弟妹的不同年龄与胃口,依次切给他们大小不等的一块;她在把面包递给每一个孩子时都那么慈爱”。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吸引住了,然而当然还谈不上爱;但是这个时候绿蒂身上展现的只是一种母性的温柔,这对于维特这样常常感到痛苦和空乏的灵魂而言,显然是一种温暖的源泉。我不想采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来解释这个问题,罗兰巴特的恋爱观点可能更适合这种状况。罗兰巴特对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分析写在一本有趣的书里:恋人絮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解析,而更多的是借用维特的行为和心里来阐释自己的哲学观点。他写道:“我等待着一种到来、一种返回、一种承诺的迹象。这可能是无价值和可悲的。忧虑是一样的。一切都是

13、庄重不俗的:我对孰尊孰卑失去了感觉。”罗兰巴特认为,爱情是因为一个人的情感与品格在“对象”上得到了映射,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维特陷入热恋而不能自拔的原因维特在绿蒂谈到读书的时候“大吃一惊”,并且“从她的所有谈吐中都发现她是那样有个性;每听她讲一句,我都从她的脸庞上发现了新魅力,新的精神光辉。”因为绿蒂在讲的喜爱的那本书,是一部当时流行的感伤主义小说,这从情感和品位上能与维特契合;另外,最重要的是,她提到了威克菲牧师传。威克菲牧师传是一部歌颂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小说,在当时的德国很受欢迎。“狂飙突进”运动中,本来就强调自由、对自然的热爱,而维特不可避免地也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首莪相的诗,喜欢激

14、烈的情感依托在古朴的神话或者美丽的自然之中。而绿蒂对弟弟妹妹的温柔又在潜意识里转移到了维特自己的身上,他渴望一种爱,不是简单的爱情,而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同时又能带来母性的温暖对于一个常常自我分析和自我怀疑的人而言,这种温柔的影响是致命的。如果这个时候,绿蒂没有婚约,也成为了维特的妻子,这个故事并不一定有如想象中那样幸福。靠的太近的时候,有些缺点会无法避免地暴露出来,比如作为一个女人必然会有的聒噪和琐碎、关心家务多于文学因此绿蒂只能是朋友因为有一层距离,这种自我的映射不会结束,不会打破;因为得不到,所以永远都是最好的。也许维特用绿蒂拿过的手枪自杀的时候是幸福的虽然痛苦,但至少是有着生有可恋的幸福

15、!倘若这个遥不可及的女神一下子变成了肌肤相亲的妻子,这种幻想恐怕是会被打破,而爱情又何以为继呢?人是多么脆弱而矛盾的生物啊!后记:对于这本书,还有许多没有说完的感触,然而时间和篇幅都不允许再做拖延。维特的烦恼,或者说痛苦,存在着一种共鸣的力量,这是这本书历久弥新的原因。歌德已经不再,歌德的爱人也已经不在;活下来的是维特,死在歌德笔下的维特,在一封封信中活着,而绿蒂也在他心里活着。所以我认为,对于内容评论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作为维特,扔进这一堆旧的信件里,然后如实地表达我看到了什么。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好地方法,因为我的学识还没有渊博到能够评论这本书的境界。文本在解读的过程中,本身就会给与自己最合适的评论。歌德是一位诗人,看过他的浮士德,本来已经叹为观止,然而维特才是他心底最终的真爱。一个诗人总是脆弱的,然而人就像玻璃,正因为着脆弱而美丽啊!此致歌德,他正如维特的感慨一般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