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人体解剖生理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8489136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纲《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纲《人体解剖生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纲《人体解剖生理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编码:课内教学时数: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开课单位:生物与食品工程系撰写人:审核人:制定(或修订)时间:2013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性质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类型属于专业课。该课程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二方面内容。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中以解剖学为基础,生理学为重点。在解剖学内容中,着重介绍与生理学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部分的超微结构。人体解

2、剖生理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将人体形态与机能结合。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是生物化学、动物学,为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打基础。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

3、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绪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3;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2;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3;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1;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目的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人体解剖生理学常用术语1;胸、腹部体表标志线及腹部分区1;重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人体机能的调节的主要方式;内环境及自稳态的概念。难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第一节 细胞 细胞的形态与大小1;细胞的一般结构与功能2;细胞连接3重点:细胞的一般结构与功能;细胞连接难点:细胞连接。教学手

4、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 基本组织基本组织的主要分布与功能2;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和腺上皮1;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2;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1;骨骼肌形态结构特点3;心肌形态结构特点3;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镜结构3;电镜下结构3;神经元的分类1;神经纤维分类1;神经末梢的分类1;神经末梢的功能1;皮肤的组织结构附属器2;附属器2;重点: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难点: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

5、名词解释:人体解剖生理学;内环境 2.简述: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第二章 运动系统第一节 骨骼 骨2;骨连接2;人体骨骼的组成及主要特征1;重点:骨的形态结构与性质,全身主要骨和骨连接难点:颅骨的组成,关节的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法第二节 骨骼肌骨骼肌的形态3;构造3;分类3;主要肌肉的起止点1;配布1;肌肉作用2。重点:骨骼肌的形态、构造和分类难点:骨骼肌的构造和分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三节 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体育锻炼的作用第三节 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2;体育锻炼列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影响3;重点:体育锻炼列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影响难点:体育锻炼列

6、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影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简述人体骨骼的组成及主要特征。2.简述体育锻炼列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影响第三章 神经和肌肉生理第一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刺激的定义及分类2;兴奋与兴奋性3;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条件2;判断兴奋性高低的指标2;兴奋性的变化3;重点: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兴奋性的变化难点:兴奋性的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 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现象的研究1;静息电位3;动作电位3;重点: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产生的机制; 难点:生物电产生的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1

7、;骨骼肌细胞的收缩3;骨骼肌收缩的形式1;影响因素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3、神经肌肉接点兴奋传递的过程2;神经肌肉接点兴奋传递的特征3;骨骼肌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分子组成2;肌丝滑行的过程和机制3;肌肉收缩的形式1;重点: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和肌肉收缩的机制。难点: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和肌肉收缩的机制;骨骼肌纤维的细微结构和分子组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法作业:1. 简述刺激的定义及分类,2. 简述生物电产生的机制。3. 简述骨骼肌细胞的收缩的机制。第四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神经系统在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1;神经系统常用术语3;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8、;神经系统常用术语难点: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位置2;脊髓的形态2;脊髓的内部结构3;脊神经的组成2;脑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3;间脑的分部及其主要核团3;小脑的外形、分叶及其内部结构1;大脑的外形、分叶及内部结构3;重点:脊髓的内部结构;脑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间脑的分部及其主要核团;大脑的外形、分叶及内部结构;难点:脊髓的内部结构;脑的内部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的分支及功能2;脑神经的分布3;脑神经的功能3;脑和脊髓的被膜1;脑室1;脑脊液1;脑脊液的生成和循环2;脑和脊髓的血管1;重点:脊神

9、经的分支及功能;脑神经的分布;脑神经的功能3难点:脑神经的分布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四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突触的概念和类型2;突触传递3;兴奋性传递的其他方式1;神经递质2;受体2;反射及反射弧1;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3;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3;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3;中枢递质的类型2;反射活动的协调1;重点:突触及突触传递;反射中枢活动的基本特征;间脑的分部及其主要核团难点:脑的内部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1;丘脑的核团组成1;丘脑的三类核群在感觉传导方面的功能3;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1;重点特异

10、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通路结构和功能3;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的概念、结构基础和功能3;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和第二体感区的部位、分区的结构和功能特点3;感觉柱的概念1;大脑皮层不同感觉代表区的部位3;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和痛觉感受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特点2;痛觉过敏和牵涉痛的发生机制2; 重点:丘脑的三类核群在感觉传导方面的功能;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通路结构和功能。难点: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通路结构和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的组成1;运动单位的概念3;牵张反射的概念

11、、分类(腱反射和肌紧张)3;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及其在牵张反射中的作用3;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机制3;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分区构成特点,运动柱的概念3;重点运动传导通路,软瘫和硬瘫的产生机制,巴宾斯基征所代表的意义3;对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等传统概念的新认识3;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及其与软瘫和硬瘫的关系3;脊髓的整合功能1;脊休克实验所提示的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1;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功能3;脊髓的姿势反射,包括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和节间反射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抑制区的概念1;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a僵直和丫僵直的概念和产生机制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包括状态反射和翻正反

12、射1。基底神经节的功能2;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黑质和纹状体2;黑质-纹状体环路的组成、不同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及其功能,基底神经节损伤后导致的疾病,如震颤麻痹、舞蹈病等2;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不同调节功能3;小脑局部神经元回路1;重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机制;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分区构成特点;运动柱的概念;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功能难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机能的调节内脏神经的概念1;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特点3;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1;交感干的组成、交感神经节的椎旁节和主要的椎前节3;交感神经节前、节后

13、纤维分布的一般规律2;内脏大、小神经的组成3;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3;副交感神经节及神经纤维的分布1;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3;各主要内脏神经丛的部位和分布1;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特点1;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特点3;丘脑下部分泌的神经激素的种类和功能3;下丘脑对摄食、饮水、体温、性欲、生物节律、防御反应等的调节3;下丘脑生物钟中枢的部位和日节律形成机制3;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机制,边缘系统的功能1;杏仁核与本能行为和情绪形成的关系1:摄食行为的调节机制1;摄食行为的调定点、摄食中枢、饱中枢、瘦素的生理功能3;饮水行为的调节机制,特别是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控制机制

14、1;性行为的调节机制1;边缘叶与恐惧、发怒、格斗-逃避反应的关系1;恐惧与焦虑、发怒和平静愉快和痛苦的神经生理学基础1;情绪生理反应现象和机制1;神经内分泌的概念和神经激素的种类及其功能1;神经递质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如对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的调节、对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轴的调节、对下丘脑腺垂体性腺功能轴的调节、对神经垂体激素的调节等1;激素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神经系统对免疫的调节1;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1;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1;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1;重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特点;下丘脑对摄食、饮水、体温、性欲、生物节律、防御反应等的调节难点:下丘脑对摄食、饮水、体温、性欲、生物节律、防御反应等的调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八节 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3;条件反射的消退1;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3;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1;通过大脑皮层不同语言区的损伤造成的语言障碍类型判断不同语言中枢的功能3;皮层诱发电位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