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和《马氏文通》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4891339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建忠和《马氏文通》(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建忠,马建忠(1845.2.91900.8.14),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人物经历,1844年(清道光十四年)出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字眉叔。少年时代一再随家迁徙,后定居上海。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为探求中外“得失之故”,抛弃科举道路,专门研究西学。 1870年(同治九年),经二哥马建勋引荐,佢也成为李鸿章的幕僚,随办洋务。因为

2、熟悉西洋文化和语言,他受到李鸿章的赏识。 马建忠作品 1870年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主张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吸纳某些政治、经济学说。他们反对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876年(光绪二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这年马建忠如愿以偿,考取公费留学法国,研究西方各国文字。他一边读书,一边兼任驻法公使馆的法文翻译。由于有了两份收入,不但学业无忧,而且有了余钱养家。,留学经历:在法国留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马

3、建忠周游了英、法、德、奥、瑞、比、意诸国,参观了众多工厂、学校、军营,访问了许多法国的家庭、学者、政要,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开矿、兴学、储才”诸事。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而洋务派所注重的“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竭力主张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

4、关税制度予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这一主张后为总理衙门所接收,并实际运用于对外谈判中。,1880年(光绪六年),马建忠回到天津,重新在李鸿章幕下办理洋务。 1881年,受李鸿章差遣赴印度同英国人谈判鸦办专售事宜。在谈判中,马建忠提出“鸦片流毒,中外腾谤,当寓禁于征,不可专重税收”。他的观点赢得英国人的同情,“虽未遽许”,但英人“皆称其公” 1890年(光绪十六年),马建忠开始撰写富民说,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并将富民说上呈李鸿章。不久,受李

5、鸿章委派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旋因资金周转等问题去职回籍。 1898年,马建忠一直整理文通一书(光绪廿四年)出版。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1900年(光绪廿六年),马建忠再度应李鸿章之召,任上海行辕襄理机要。8月14日,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世,终年55岁。,马建忠代表作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原名文通,1898年出版,)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该书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把西方的语法学成功地引进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完整

6、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块基石。马氏文通融汇汉语传统和外来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自己的问题,在学习外来理论和方法上树立了一个典范。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期的整理、搜集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19世纪末叶,清政府极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马建忠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

7、”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文通后序)。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时代背景,马氏文

8、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汉语语法学的诞生,汉语从 此告别了没有中国人自己写的汉语语法学著作的历史。 经过马建忠系统的理性的爬梳,古汉语语法学体系才得以建立。 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成为汉语语言学一门分支学科的标志,说明 语法研究从经学附庸的地位中摆脱了出来。汉语语法学帮助人们养成 科学分析的习惯,大大有益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这部书代表了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它不是谈感想,而是用 事实说话。文通例句共计达7万多条,真是难能可贵。他为了构建 汉语语法体系所付出的辛劳,谁人能比!从汉语的实际出发,怎么能 说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语法? 马建忠与当时欧洲流行的普遍唯理语法非常合拍,他在创立汉 语语法学之初就与国

9、际语言学接了轨。 马建忠带动了一批人投身汉语语法研究,马氏文通所形成 的优良传统系统性、面向应用、以词为基本单位、务实,得到了 发扬,影响到今天,也必将影响到将来。,马氏文通的重要意义,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即使对文通多所指责的书或文章也都对它的价值和开创之功给予肯定。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序云:“自马氏著文通而吾国始有文法书,盖近40年来应用欧洲科学于吾国之第一部著作也。”缪子才说:“鄙人对于马氏文通,钦其精博,谓作者心境极虚灵,而眼界极宽阔也。”(注:马氏文通答问,1931。见马氏文通研究资料

10、。)比较文法称文通“是第一部沟通中西之大规模的创作,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书籍性质,许国璋(1991)将文通的语言哲学概括为四点:其一,世界一切人种,“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其二,凡是语言,都有“其字别种而句司字”这个“一定不易之律”;其三,中国人把时间“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而无暇去学习应学的知识,是自取愚昧;其四,西文的规矩(语法规则)和华文的义例(文法)是一致的。(见文通后序),文通的哲学和语法关,文通的研究方法,比较法。笔者(1988)对文通运用的比较法,作过考察。其法为三: 其一,共时比较。文通对时代相近、内容略同的公羊谷梁史记汉书等都就某些语法现

11、象进行过比较,指出诸如“公羊之特笔”等专书语法特点。 其二,历时比较。文通对表示自称的“朕”、“臣”的历史变化是这样说的:“朕臣两字,亦发语者自称也,书经用之。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秦始皇26年,定朕为皇帝自称,臣下不得僭焉古者臣字亦对人之通称,非如后世之专指臣下也。”(88) 其三,中外比较。文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汉语与西语比较研究的产物。通过比较,发现汉语与西语之间的共性,也找出其差异,从而构建了汉语语法体系。全书进行中、西比较的文字有多处。如:“泰西文字名、代诸字各变六次,中国文字无变也,乃以介字济其穷。”(414)“惟其(案:指西语)动字之有变,故无助字一门。助字(案:指句末语气词)者,

12、华文所独。”(536),变换分析法 于广元(1988)认为,文通采用变换分析法,具体表现在“A犹云B”或“A者B也”这类表述格式中。关于语法的变换,他谈到3种: 1)动宾结构与主谓结构的变换。 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犹云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未有也。”马氏认为“有”“先后乎其止词无定”。目前,现代汉语研究也作同类的变换分析,如“来客了客来了”。 2)介宾短语在动词前或动词后的变换。如:“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犹云有戚戚焉于我心也。”马氏说:“今先置者,亦以明意之所先也。”现代汉语研究中也有作类似转换分析的:“他在郊区住他住在郊区。” 3)双宾语与动宾补短语的变换。如:“子哙不得与人

13、燕。 犹云子哙不得与燕于人。”现在也有类似的变换分析:“他寄给老张一个包裹他寄一个包裹给老张。” 此外,他还谈到语义的变换、语用的变换等。 层次分析法 有的学者认为文通虽不自觉,但客观上确实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如: 孟梁下: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民”,起词;“恐”,其语词。所恐者何?非第曰“王”也,乃“王之不好勇”也。故以“王不好勇”一读为“恐”之止词。“王”乃读之起词,“不好勇”其语词也。“不”状字,以状“好”字也。,一、马氏文通的词本位语法 (一)马氏文通的字类 (二)马氏文通的句子成分系统 (三)马氏文通的位次说 (四)马氏文通的句读论 二、马氏文通的评价,马氏文通,一、马氏文通的词本位语

14、法,从全局看,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是比照拉丁语法体系建立的,但是比照之中有比较,有时也发现若干汉语的特点。马氏文通的规模是宏大的,它的体系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 实字和虚字的类别; 实字充任的句子成分,书中叫做“词”, 名字和代字在句读中的“位次”; 句读、顿的结构和运用。,(一)马氏文通的字类,马氏文通首先从意义上把汉语的词分成实字和虚字两大类,马氏文通第一次建立了汉语的词类系统。 马建忠所创建的汉语词类系统其框架是印欧语言的,模仿的痕迹也很明显,例如名词和动词的再分类是因袭印欧语法的,接读代词套的是印欧语法的关系代词,受动词也是仿照印欧语动词的被动形式而设立的。 此外,还有所谓“散动”和“坐动

15、”等说法,“散动”是硬套印欧语言的不定式动词和动词分词,相当英语的infinite Verbs和participle,即非限定动词,“坐动”则是硬套印欧语言的定式动词,相当英语的finite Verbs,即限定动词。,马建忠区分词类的原则是错误的,凭意义判别词类,但词在句中的意义常常变化,于是得出了“字无定类”的错误结论。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 马建忠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马建忠采用了“字类假借”的说法,先确定某类字经常充任某种句子成分,碰到他类字来充任这个成分,便说是假借他类字为该类字。,(二)马氏文通的句子成分系统,马氏文通建

16、立了我国第一个句子成分系统,主要来自拉丁语法。书中把句子成分叫做“词”,有“起词”“语词”“止词”“表词”“司词”“加词”“转词”七个。 起词和语词是书中两个最主要的句子成分,起词相当于主语,语词相当于谓语。 马建忠认为起词和语词是句中两个必有成分,他说“凡句读必有起语两词盖意非两端不明,而句非两语不成。” 止词相当于宾语,是外动字的连带成分,“凡名代之字,后乎外动而为其行所及者,曰止词”。 表词就是语词,也就是谓语,“若语词言起词之何似、何若、状其已然之情者,当以静字为主。静字后乎起词而用作语词,所以断言其为何如也。惟静字为语词,则名曰表词。” 司词相当于介词的宾语, “凡名代诸字为介字所司者”。,(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