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辩论稿)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8633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辩论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编]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辩论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编]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辩论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编]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辩论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辩论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辩论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一、 立论与驳论(一)正方一辨立论: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之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畏圣人言。 ”这就是我们今天辩题的来历。在我们在对辩题讨论之前,先明确以下几点:(1)无畏中的“畏”,是畏惧,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未知风险的恐惧,这种危险是知道很危险但不知道为什么危险的恐惧,正如不知道水火无情的婴儿而用木盆置于河中而不知道害怕,而长大之后不敢踏入湍急的河流,这种危险取决于我们知道危险,但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危险;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告诉我们:“我们掌握知识就是一个小小的圆圈,我们懂的越多圆圈的外围也就越大”,也就是知

2、道我们却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危险的就越多。另一种是对失败和失去的恐惧,这种畏惧,是知道的越多害怕的越多。一个人可以走过平地上的独木桥,却很难走过万里高空上的独木桥。但是如果你要是把眼睛蒙上,他就可以轻松地走过去,原因就是不知道失败的后果。恰恰是所谓的无知者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虽然他们不知道成功距离他们有多远,他们拥有的只是努力艰辛。 (2)无知者和博学者都是相对的,无知者指的相对水平较低或对事物认识有限的人群,而博学者指的是相对水平较高,认知较为全面的群体。但是,这两个人群并不固定,只能在具体的情况下比较得出。从客观的发展来看,我们的生活是从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怕,到我看到这个现象很危险,会害怕,再

3、到我们了解这个东西,我们为什么会会害怕,明白怎么预防不再害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无知变得越来越博学。两边都没有办法论证,所以讨论这个过程是没有意义的。明确以上前提,我方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辩论“无知者无畏”:(1)无知者常常因为不知道事物的真实情况而无所畏惧,从无知者角度看,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有限,做出往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欧洲人一开始不知道茶叶是饮料,而把茶叶碾碎了抹在面包上,就是我们见到的抹茶;而在消极方面呢,犯罪嫌疑人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原因就在于其受教育程度有限导致的对法律不了解,做出违法行为而不自知,因而,人不了解一个事物就会大胆地尝试,这就是其无畏的体现。 (2)博学者因

4、为了解诸多事物的原理而心存敬畏,博学者在知识积累和阅历水平上都较高,对于政治学家来说,分析地越多越透彻越能明白大国*,能明白为什么会有无畏的牺牲;对于博学的物理学家来说会明白一场简单爆炸的背后会有多少难以恢复的伤害;对于博学的外科医生而言,他们见证了越来越多的生命离去,而更能敬畏生命的价值。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无知者无畏”,谢谢大家。(二)反方二辨驳论:谢谢主席,也谢谢对方辩手的精彩发言。很荣幸我能跟对方辩手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没绝对的无知者,也没有绝对的博学者,同样的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无畏。我们今天讨论的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那么相对概念我们不得不进行一个比较。 首先向

5、对方辩友强调,畏惧来自于情感,是一种动物性元素,它是任何一种动物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与之相平行的是食欲、睡眠欲和性欲等,它们都是一种动物性情感,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动物性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经历而将其克制住的,这一点在动物的食欲、睡眠欲和性欲上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样的,畏惧这一动物性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地博学,将其克制住的,或是将其简化,将其缩小。而同样的,畏惧,我们不得不进行一个比较,但是这个比较的标准和方式是值得讨论的,不应该讨论畏惧的数量,畏惧对象的数量,来决定今天谁更加的无畏。我们应该讨论的是,畏惧背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畏惧- 2-的程度有多深,这种畏惧精神持续的时间

6、有多长。当然我们不能看,一个人做了某个动作就判断是否畏惧,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做了相同的动作,但是背后的心情却是不同的。同样的,我们今天讨论前应有前提,我觉得前提是,每当面临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是与当事人有关的,即不能是当事人从电视上看到的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件。不能说发生了地震,但是当事人在睡梦中度过,他没有感知到这个地震,这两种情况都是而无法讨论他是否畏惧的。发言完毕,谢谢!(三)反方一辨立论:谢谢主席,谢谢在场的各位!圣人云:“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意在指点人们修身养性,以破除生活中的迷惘与畏惧。亦云“君子有三畏”,越是成熟越是束缚,步步为营。而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无畏是一种境界,不是单纯

7、指对方所说的不害怕。既然明确以上几个概念,我们就可以继续阐述。圣人的境界都是我们常人难以达到的,都是一些极端的境况。我们根本找不到绝对的博学者和绝对的无畏者,所以就没有绝对的无畏,我们今天讨论的 “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 是一个趋势性概念,即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中,博学中,他心中的畏惧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畏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这点我方二辨已进行了阐述。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处于最无知的状态,但是我们依然有畏惧,比如畏惧天敌,畏惧黑暗,畏惧火等等。但是人受社会的约束又拥有思想,在不断地博学中,我们培养出了理性,我们做足了准备,所以我们对以前的诸多信仰、崇拜或者提供供奉的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

8、推移我们用我们的理性克制住了之前的动物性,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对于畏惧,我们用一种名叫“尊敬”的情感代替了它。我们常常说起敬畏, “敬” 和“ 畏 ”往往在一起,因为这两者在外在表现有着几乎相同的地方,但是它们的本质却是极大不同的,有的人拜佛只不过是做了亏心事,为了消灾避祸,这是以贪拜佛,而有的人是为了对别人信仰的尊敬,为了感恩世间,这叫做以礼拜佛。或许在别人看来表面都是拜佛,但是他们的本质却是极度不同的,前者为了逃脱惩罚,而后者需要逃脱修身养性。也就是说,即使是博学者还是无知者,他们在别人的眼中都表现所谓的“有畏”,但那并不是我们真正说的“ 有畏”,我们说的“无畏 ”也不是所谓的毫无顾忌,而是

9、用“敬”来克制自己达到真正的“无畏”、 “大无畏”这种状态,所以我们才会说的“舍生而取义”。我们“畏惧”是一种先天产生的情感,几乎不可能消除,不会因为危险的出现而增加,但是“尊敬”却基于自身判断的,是经过教育后有独立人格的人持有的行为,是分析后的理性行为。比如我们小学的时候畏惧老师,但是回头看,我们对老师却是满怀尊敬,我们依然对老师毕恭毕敬,但是我们已然知道我们的心中不再是畏惧。危险来临的时候,无知者会本能的畏惧,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博学者在危险面前却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畏惧,因为他们有了成功的经验,不会在危险再次面临的时候手足无措,他们比无知者更能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我

10、们说博学者“敬”多于“ 畏”,而无知者“ 畏”多于“敬”。谢谢!(四)正方二辨驳论:谢谢主席,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理论。对方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博学者要遵循原则,那么遵循原则就是不打破原则,也就是说你们内心已经有了一种畏惧感,那么跟您方理论已经矛盾了是不是。第二,对方辩友谈到“趋向” ,这个东西可以趋向到我不怕,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您说的我可以克制我的食欲,我的性欲,我可以克制我的各种欲望,但是我克制了,代不代表我没有?显然不能等同,对不对?- 3-我们给您区分一个概念好不好,您提到了人与生俱来的惧怕感而不是畏惧,因为两者之间差别就是,畏惧是根据人的内心而来的,而不是天生的,比方说,您给出的

11、例子,被蛇咬这个问题,我们天生不会怕蛇,但是我们为什么被咬以后怕蛇,再见到蛇我就害怕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认识到蛇是一个可怕的东西,这说明随着认识的加深,我们会越来越害怕一些可能给我们带来危险的东西,这才正式畏惧的源头。这与您方的观点又是矛盾的。对方辩友给我们谈到了“标准”这个问题,您限制了很多条件,这个不谈那个不谈,那么您谈什么?就谈一个一样的行为不一样的内在。但是这样的结论我们不能承认,因为我们不能判断他到底是不是怕。所以我方判断标准是根据行为是什么样的,如果他的行为是“无畏”,那么他的挑战性和冲破性,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无畏的行为。而相比较而言,您方的判断不够标准。如果可以的话,请您方在

12、后面的环节详细说明您判断的合理性。谢谢!二、 质询环节(一)正方问反方Q:请问您觉得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是不是一个好事呢?A:是,好事。Q:但是有科学家说,人工植树会对大自然的平衡遭到破坏,反而会破坏生态环境的运作规律。您是不是觉得这些科学家们比我们更谨慎呢?A:是的。因为他们考虑的更多。Q:好的,所以我们发现科学家更谨慎一些。谢谢对方辩友。(二) 反方问正方Q:婴儿什么时候会哭?A:没奶喝,尿裤子等都会哭。Q:也就是说婴儿没奶喝,肚子饿就会哭。那么为什么婴儿肚子饿了就会哭?A:因为他饿了呀。Q:因为他担心他吃不到东西就会饿死对不对?A:饿不饿死他不知道,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舒服。Q:生物本能告诉我们

13、这是一个畏惧的状态。对不对?A:但是,跟婴儿讲死不死他可能不明白,但是觉得不舒服。Q:人出生后不会立马行走,但是马、狗等四肢动物一出生就会站起来?A:因为, , ,我不知道,请您解释?Q:因为它想要奔跑,害怕死亡,有求生的念头。也就是说,畏惧与生俱来,即使无知但是也会有畏惧。唐僧把头上的蚂蚁轻轻拿下来,请问他害怕蚂蚁吗?A: 出家人慈悲为生,不知道他怕不怕。Q:同样是看到一只蚂蚁,我可能害怕他然后弄死他;但是唐僧没有弄死蚂蚁,不是因为害怕蚂蚁,而是因为尊敬生命。- 4-三、 自由辩论梳理与小结 正方中心点 随着长大,认知越多,越来越博学,对事物认识全面,我们害怕的东西越来越多。 (小时候只怕火

14、,长大怕狮子、老虎等) ;很多东西,你知道其危险(困难)后,才会害怕。 一个人越成长,越理性,考虑的东西就越多,越复杂,患得患失。初生牛犊不怕虎; “博学”后学会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会克制,不代表畏惧不存在;比如,我克制我的食欲,就不饿了吗? 反方中心点 随着长大我们分析问题能力越来越强,遇到问题可以合理解决问题,心中的畏惧慢慢削减,或者转化成一种敬畏的情感。 不应该依靠畏惧数量、种类谁多,就判定谁更无畏。应该从内心入手,从感情出发。 对方辩友举出一些所谓“无知者” ,例如在战争中往前冲的无畏的勇士:(1)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博学者,并不能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就判定他是无知者;(2)往前冲,不一定就是代表他不畏惧。 无畏,不应该是因为不知道它,而不感到畏惧;而是随着认知的加深,畏惧减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畏。(由于时间仓促,可能会有一些错字或者语法错误,见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