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2008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讲义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58785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会2008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注会2008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注会2008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注会2008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注会2008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会2008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会2008陈楠超级会计基础班讲义讲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oc521资料分享网(D) 资料分享我做主!第1章讲义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会计概述(可以不看)一、会计的概念和起源二、会计的作用第二节 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般了解)一、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作用企业对外提供的账务报告目的就是向外部会计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帮助使用者作出相应的决策。二、财务报告目标的内容财务会计的目标,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我国财务报告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

2、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各项资产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资产。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一、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

3、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

4、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例】如果某外部投资者向企业的部分所有者收购本企业的股权,则此行为属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并不属于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题11】某母公司有10个子公司,母子公司是由若干个不同的法律主体成立的,为了全面反映母子公司所组成的集团公司的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10个子公司也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

5、且这10个子公司也具有法律主体的。【例题12】某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10支证券投资基金,对该公司来说一方面公司本身既是法律主体也是会计主体需要以公司为主体来核算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反映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外,每支基金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是都需要单独核算并向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基金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因此,每支基金也属于一个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

6、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等,都是基于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注意:可预见未来,在实务界,一般最少涵盖12个月。考虑存货跌价准备以及所得税中递延所得税负债等均需要运用到这个观念。【例题13】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使用寿命10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假设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每个生产过程当中不断为企业生产产品,直到该固定资产报废。此情况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计价,还可以计提折旧,且可以将折旧费用

7、分摊到不同时期内的各个产品中去。(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础,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货币计量为假设,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交易、事项。但是,统一采用货币

8、计量也有缺陷,例如,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二、会计基础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注意,不是基本假设。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例14】某公

9、司07年未发现公司销售萎缩了,发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的目标,考虑到08年春节的到来,公司销售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在此在07年末提前预计了库存商品销售,且07年制作了若干存货的出库凭证并且确认收入,公司这种处理违犯了会计信息质量性要求的可靠性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所规定的内容。二、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的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

10、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守株待兔,就是作出了会计信息不相关,导致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将营业外收入当作主营业务收入对待了。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11、,不得随意变更。当然,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并不表明不允许企业变更会计政策,企业按照规定或者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就有必要变更会计政策,以向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但是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五、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

12、为依据。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比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从其经济实质上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尽管不具有所有权,仍视为企业自身的固定资产。又如售后租回交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租赁业务,是指卖主(即承租人)将一项自制或外购的资产或正在使用的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从买主(即出租人)那里租回。售后租回从形式上看,首先是为企业带来了收入,并且所出售商品的所有权及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已转移,但实质上如果在售后租回交易中,资产的售价和租金

13、是相互关联的,是以一揽子方式谈判的,是一并核算的。因此,资产的出售和租回实质上是同一项交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不应将售后租回损益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应予以递延,分摊计入各期损益。六、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例如,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考虑到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较短,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季度财务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

14、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因此,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种附注披露,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七、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

15、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注意:应提准备而没有计提准备,属于不符合谨慎性要求。故意多提准备,属于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八、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第五节 会计

16、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一)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联系:固定资产中的环保设备、安全设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资产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