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19.在山的那边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4852692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19.在山的那边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一语文19.在山的那边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一语文19.在山的那边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一语文19.在山的那边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19.在山的那边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19.在山的那边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19.在山的那边教案课题在山的那边总第课时备时间20_年_月_日主讲人:学科语文年级七班级教案集体备修改意见备注目标:诵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重点:诵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难点: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考点、易错点:品味语言。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自学指导三、学生先学四、检测五、后教六、当堂训练七、教学反思教案集体备修改意见备注教学设计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诵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

2、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二、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听读课文。齐读课文。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投影出示“自学指导”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枯干的心灵”?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

3、况。师指名回答后,明确: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四、当堂达标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六、课后作业: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七、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