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课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42938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家寨中学八语3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2-5-17 主备人:贠力维 审核: 审定: 班级_ 姓名_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难点分析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课前预习一、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杜甫:_代诗人,字_,自号_。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我国古代伟大的_诗人,后人尊他为“_”他的作品被称作“_” 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

2、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入“_”行列。2、背景: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_”(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_”(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

3、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解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4、杜甫名句填空(1)会当凌绝顶, 。(2)烽火连三月, 。(3)窗含西岭千秋雪, 。(4)读书破万卷, 。(5)朱门酒肉臭, 。5、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6、注音: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 怒号 三重 茅 长 林梢飘转 丧 乱 广厦 _俄顷 大庇 见 此屋二、朗读诗歌,其意自现朗读指导:(一)、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

4、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二)、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 “三”“洒” “挂” “飘” “老” “忍” “抱” 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

5、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 “千万”“大庇” “寒士” “呜呼” “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三)、指导学生赏析诗歌问题: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问题:“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问题: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问题:群童为何抱茅?“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问题: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问题:漫

6、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学习过程一、导入(1分钟):学生齐读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猜猜这幅对联写的是谁?二、检查朗读,查字音、节奏(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齐读一个自然段。教师点评。三、赏析朗读,分析字、词、意(小组讨论,代表发言,12分钟)学生自读,赏析诗歌。可从炼字、描写情景、诗人情感觉度来谈。例如:1、炼字:用句式:“我认为_字用得好,因为_字_ 。 ”。如:我认为“怒号”用得好,因为“怒号”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2、描写情景:用句式:“我喜欢_一

7、句,因为它写出了_。 ”。如:我喜欢“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一句,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诗人饱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3、诗人情感:我觉得杜甫是一个_的人,从_ 这几句可以看出来。如:我觉得杜甫是一个大度得人,从儿童抱茅去,他没有追到儿童家里讨要只是“归来倚仗自叹息”可以看出来, 四、创新朗读,改编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20分钟)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请你进行合理的想象,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把有关的画面描写或表演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五、背诵诗歌,理解填空: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8、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 六、作业:见练习册导学稿答案:二1、明确:。明确:“卷”字好,因为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 ”-“飘转”-“沉”相对应. 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明确:是写心情,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9、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讨论明确:“忧国忧民”一词最好。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10、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品质。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附学生习作两篇:(之一)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

11、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镜头四:

12、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之二) 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

13、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 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