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文材料edithwarton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42810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美文学中文材料edithwarton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英美文学中文材料edithwarton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英美文学中文材料edithwarton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英美文学中文材料edithwarton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美文学中文材料edithwarton》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美文学中文材料edithwarton(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伊迪丝华顿 (Edith Wharton,1862年1月24日 - 1937年8月11日),美国女作家。原名伊迪丝纽伯琼斯(Edith Newbold Jones),是纽约名门望族琼斯家的女儿。她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1岁即开始写作。16岁时自费出版一本诗集。后来多次出国旅行。社交之余埋头写作。1885年她和一个比她大13岁的有钱的波士顿人爱德华华顿结了婚。此人性格虽好,但他们却很少共同之处,几年以后,爱德华患了精神病,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离婚(1913年),从此以后,伊迪丝长住巴黎,并参加了红十字会,一战后仅回过美国一次,直到1937年去世,葬在凡尔赛。伊迪丝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但家境富裕程

2、度一般。年轻时的她害羞而热爱读书,并不乐于参与上流社会的活动,而是更喜欢用自己的双眼观察这个圈子。她将聪明才智用于记录“老纽约”家庭的虚荣紧紧守护与日俱下的财富以及从荷兰祖先那里承袭而来的古老声望及要跻身上流社会、取代“老纽约”的百万“暴发户”们。在第五大街府宅的会客厅里,在边道上朴素的褐砂石屋子里,在雅致的宾馆中,在破旧的租来的房间中,在时髦的避暑胜地,到处都有伊迪丝的写作素材,足够她一生享用并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尊敬的成功的小说家之一。伊迪丝本人的生活就带有小说的因素。1885年,她平淡地同波士顿人特迪华顿结婚。特迪虽然富有,但毫无情趣,远远不如妻子的才华。伊迪丝在无所事事与富足中度过几年时

3、光,在马萨诸塞州的罗尼尔市搭建自己的度假之屋“山峰”(TheMount);频频到萨拉托加、新港(Newport)、纽约的富人圈里进行社交活动。在此期间,她开始尝试儿时梦想的文学职业;短篇小说集高尚的嗜好(The GreaterInclination)(1899)赢得了一些青睐。在20世纪早期,她平稳地创作了多部小说,成了真正有名气的作家;而同时婚姻也出现了危机(特迪挪用她的信托基金,花在对他更依顺的年轻女人身上),她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欧洲,并没有丈夫的一直陪伴。1906年至1909年她认识了莫顿富勒敦,并深深爱上了他,但不幸的是,富勒敦竟然是一个下流粗俗的男人。1913年,她同特迪离婚,从此她只

4、同文化圈的有名男人保持纯粹的友谊关系最有名的是亨利詹姆斯196,还有瓦尔特贝瑞(Walter Berry)及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Berenson)。(她1911年出版的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EthanFrome)基调灰暗,很可能折射出她彻底摆脱了对婚姻的幻想。)她在欧洲永久定居下来,以越来越高的稿酬为生。在豪华的巴黎公寓及法国南部花园别墅里,经常以文人的身份热情慷慨地招待刚出茅庐的年轻作家们。华顿与同时代的很多文人、政客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包括西奥多罗斯福、F斯科特菲兹杰拉德、海明威以及亨利詹姆斯等。写作特点编辑伊迪丝华顿伊迪丝华顿起初是为了排遣上流社会家庭生活的苦闷而开始写作的。

5、她最初创作的短篇小说大多是以欧洲为背景的艺术家故事,均收入在1899年出版的大倾向中。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抉择的山谷发表于1902年。写的是18世纪的意大利,充满着时代的色彩。1905年,她的成名作,长篇小说欢乐之家问世后,即奠定她的第一流作家的地位。该小说描写一个破碎家庭的少女,因追求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而自甘堕落,最后遭人唾弃走上绝路。讽刺了暴发户的庸俗势力,暴露了资产阶级所谓道德观的虚伪。1907年,华顿移居法国,与亨利詹姆斯结成挚友,深受其美学思想的影响。于19111912年出版了描写法国人与美国妇女恋爱故事的中篇小说特来梅夫人和暗礁,作品以悲剧的结局揭示了传统观念和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此

6、间出版的另一部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也是以一个爱情悲剧深刻地展示了人的感情受社会习俗和规范压抑时的痛苦。1913年她与丈夫离异后,怀着孤寂的心情于同年写成一部来自中西部的俗不可耐的巨浪如何吞没东部上流社会的高压氛围的小说乡村习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顿积极为法国服务,救护伤员与救济难民,表现出惊人的组织才能。同时她还继续从事创作。1915年写出战斗的法国从敦刻尔克到贝尔福。1918年发表战争小说马恩河。1923年又出版同题材小说出征的儿子,歌颂了法国为拯救文明而与黑暗势力进行的搏斗。此外,她还于1917年发表了伊坦弗洛美的姊妹篇夏,这部小说描写了新英格兰艰苦的农村生活和一位姑娘的悲惨的故事。由

7、于华顿在文学创作上所作贡献,1916年曾获法国骑士团勋章,1918年又获得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勋章。战后,华顿仍以自己熟悉的纽约上流社会为创作背景,于1920年发表小说天真的时代,描写了青年律师纽兰与波兰伯爵之妻艾伦的婚外恋情,最后以理智战胜庸俗的故事。并因该小说而获得1921年的普利策奖。1923年,她回到美国,接受耶鲁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女性。1927年,她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未获奖。华顿的后期小说很多,从文笔和气质方面都不如早期作品,较出色的有1927年的朦胧入睡、1929年的夹在中间的哈德逊河和1932年的诸神降临,其中朦胧入睡出版后,即成为畅销书。她还

8、写过许多短篇小说、游记、回忆录、传记和诗集,最值得注意的是1925年的文学论集小说创作和1934年的自传回顾。晚年她仍不停笔,创作出最佳作品海盗,并于死后发表。1937年8月11日,她在巴黎郊外逝世,终年75岁。对于华顿,评论家们往往把她归为亨利詹姆斯一类的“心理分析派”小说家,因为两人的美学思想确实很相近。但华顿的小说并不过分局限在对人物思想深处的细微探索,而是着重表现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影响。她的那些优秀的社会风俗小说深刻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虚伪,真实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具有道德洞察力和很高的美学价值。她的文体明丽自然、优美雅致、毫无晦涩含混之弊。她的声望在她死后曾一度下降,但

9、近年来,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又呈上升趋势。一些评论家认为她理应得到更高的评价。伊迪丝华顿和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同属“风俗小说家”。所谓“风俗小说”,就是指那种如实反映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社会阶层的社会风俗、习惯礼仪的小说。伊迪丝华顿的小说大多数描写她所熟知的纽约上流社会,也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老纽约旧事。写纽约上流社会,有快乐之家、纯真年代、老纽约这样的杰作,凭借她敏锐的观察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写农村生活,也有伊坦弗洛美那样的名篇。并非所有的大作家文笔都非常优美,但华顿夫人的文笔是有口皆碑的。抒情的文笔又穿插着微妙的讽刺,构成了华顿夫人突出的文体。个人作品编

10、辑伊迪丝华顿作品集包括有作品译序、假曙光、老处女、火花、元旦、小女孩、石榴籽、一瓶毕雷矿泉水和亨利詹姆斯。乡土风俗(The Custom of the Country),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5作品赏析编辑童年时的难以与人相处及后来失败的婚姻造就了伊迪丝坚强的性格,也使她更加自律而勤奋,不但成为畅销作家,亦是优秀作家。在她众多杰出小说中(我竟觉得分不出哪本更优秀),我特别推荐读乡土风俗(1913),书中的女主人翁昂汀斯普拉格(Undine Spragg),野心勃勃,每次征服后都不能满足;还推荐纯真年代(1920

11、),故事讲的是19世纪80年代纽约一位男青年犹豫不决的情感纠葛,对初恋情人重新燃起了爱情,而又舍不了未婚妻;另一本推荐的是伊迪丝的第一部畅销书欢乐之家(1905),我认为书中女主人翁莉莉巴特(Lily Bart)是伊迪丝塑造得最细腻的人物。莉莉与贝姬夏普76一样,为了在社会中赢得自己的位置可以不惜一切手段。不同的是,萨克雷试图不让自己、不让读者喜欢那个精力充沛的女冒险家(把她塑造成一位不称职的母亲);而伊迪丝很明显对莉莉怀有深深的同情,但却无法改变僵硬而挑剔的社会带给她的厄运。在上述几部小说及其它所有作品中,伊迪丝 华顿看待世界的眼神是同情但又毫不留情的。6文学成就编辑华顿十分注重文学传统在个

12、人作品中的作用。她相信文化文学传统具有前后相继的连续性,作家作品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实践中,她从前辈作家的理论实践中受益匪浅。她对美学的敏感直接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对国际题材的运用是受詹姆斯的影响;她对自然主义决定论的兴趣不亚于任何一个自然主义作家。虽然,华顿从未创立过新文学流派,但在她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对文学传统融会贯通的使用已经使她有别于其他作家。比较她与大师们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华顿的成就不在他们之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重要作家。电影编辑华顿的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银幕:1993年的纯真年代,改编自纯真年代,由马田史高西斯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蜜雪儿菲佛和薇诺娜瑞德等主演。De

13、atheditEdith Wharton died of a stroke in 1937 at the domaineLe Pavillon Colombe, her 18th-century house on Rue de Montmorency in Saint-Brice-sous-Fort. The street is today called rue Edith Wharton.1011She is buried in theAmerican CemeteryinVersailles, France.3DeatheditEdith Wharton died of a stroke in 1937 at the domaineLe Pavillon Colombe, her 18th-century house on Rue de Montmorency in Saint-Brice-sous-Fort. The street is today called rue Edith Wharton.1011She is buried in theAmerican CemeteryinVersailles, France.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