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刍议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3791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遗产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刍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非物质遗产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刍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非物质遗产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刍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非物质遗产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刍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非物质遗产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刍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遗产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刍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遗产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刍议(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遗产视野下的广西彩调刍议专业:社会学 姓名:吴冬荃 指导教师:王雪摘要:广西彩调是非物质遗产的一种。本文主要介绍广西彩调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它作为非物质遗产的特征及价值;最后谈论它的一些保护建议。关键字:广西彩调,非物质遗产,特征,价值,保护 在2006年,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作为一个广西人,我很自豪。因为从小对彩调都有印象,可是到现在却发现它面临着比较危险的情况。它是我们广西宝贵的财富,因此我就这篇文章对其进行一些探讨,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好好地爱护我们的财富。一 广西彩调的基本内容 “哪子咿嚯嗨”在广西,在桂北,有人的地方就有它。兴奋的时候唱

2、它,沮丧的时候唱它;得意的时候唱它,失意的时候也唱它;生老病死,满月做寿,新屋落成,婚丧娶嫁;逢年过节,秋冬农闲,街头巷尾,走村串户;搭戏棚,摆擂台,短到三天三夜,长到十天半月;声情并茂,音色优美,震云霄,荡山谷。它,就是广西有名的地方剧种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为广西各族人民所喜爱。彩调属于灯戏, 源于桂北地区, 称为“对子调”,分布很广。彩调亦称“ 调子” 、“ 采茶” , 也有的叫“ 花灯” 或叫“ 哪嗬嗨” , 它是南方一种有着歌舞性质的小戏。一直到1955年进北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舞蹈观摩演出时, 才得以定名为“ 彩调” 。它也是一种集合唱、念、做、舞( 打) 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3、。彩调是在桂北地区农村民间歌舞和说唱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它最早流传于桂北地区的农村,后传到广西各地,融入了民间艺术“打春牛”、“跳神”的大量曲调和乐句,吸收了旧时桂北流行的“板凳龙”调子戏中看花调十二月花等曲。同时,历代移民迁徙而传入的中原文化,如湖南花鼓戏及江西采茶戏等,对彩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彩调剧目在艺术特色上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民间小戏的特点。选材上以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极少历史题材戏、才子佳人戏,圣君贤相戏。在情节结构上具有结构单纯、情节集中的特点,往往采取单纯简明的方法,以小见大,通过截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表现重大的主题。

4、在戏剧冲突上,不追求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而是尽力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因素,通过抒情性的富有意味的唱、舞、做、念和生动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营造欢快喜庆的舞台气氛二 广西彩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非物质遗产主要包括: ( 1) 口头传说与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 2) 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5)传统的手工技艺技能。而彩调即属第2项表演艺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 广西彩调有着活态性、民族性、习俗性、传统性、广泛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一)活态性彩调与民间文学、美术、手工技艺等相比,它不是固定的、静态的,而是

5、一种动态的舞台展示,是能够与观众进行面对面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活”的表演形式。彩调具有很大的鲜活性。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它产生,发展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地变化,还融合了其他各种文化。彩调剧是在当地民间社火活动中演出的彩调歌舞产生。清代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 在清王朝从盛到衰的社会变迁背景下, 阶级矛后、民族矛盾加激, 穿插在民间社火活动中的彩调歌舞, 逐渐发展成为适合于表现生活矛盾冲突的戏曲形式, 从而真正地产生了彩调剧。而流传至今的彩调剧大量保存了歌舞时期使用的音乐曲调,这些曲调具有本地民间音乐浓郁的乡土气息, 又有兄弟省区采茶、花鼓、花灯音乐以及江南小调的共同艺术特征。它们大多由本地的民间

6、音乐以及随民间社火艺术形式传入广西的明清时的江南小调交流融合发展而成。1959年, 由于新创作的彩调剧刘三姐被进一步创编成民间歌剧刘三姐, 并拍成了风靡东南亚的电影刘三姐, 从而使得彩调成为了我国有一定影响的地方戏。现在,彩调依然活跃在广西的大地上,结合时代更有了不一样的活力。(二)民族性彩调诞生于广西这一多民族聚居区域,它在剧目内容上展示了丰富的广西各民族风情习俗,反映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塑造了具有鲜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在形式上善于把各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融入其中,因而具有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彩调还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具有当地民族的特色。彩调还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在这生活

7、着汉族, 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民族。彩调不仅在汉族、壮族中间流行和演唱,苗、瑶、侗等民族也演唱, 虽然各民族的方言不同, 但都是用桂柳话进行演唱, 语言交流的无障碍, 更易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形成文化上的认同感。(三)习俗性彩调的演出与民间的庙会敬神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彩调最常上演的场所就是民间庙会,它是依附于特定宗教活动的集祭祀、游艺和商贸于一体的民俗活动,一般在神灵的诞生日举行,庙会祭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演戏酬神。旧时彩调多伴随着庙会、还愿酬神或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演于城乡集镇。不同地域不同场合的演出,有不同的风尚习俗、宗教禁忌以至特定节目。比如说它有一种打加官习俗。彩调

8、的“打加官”一般是在正式演出之前进行。在锣鼓“一条龙”的乐声中,一名旦角手捧托盘上台,里面放着一顶“加官帽”(跟传统戏中县官帽相似),代表全体演员预祝前来看戏的观众青云直上、加官晋爵;托盘里还装有观众或主家赠送给戏班的礼物,有一个司仪隐于幕后,在这时将礼物名称和赠送者的姓名向观众宣读。每报一件,台上的旦角就将其向观众进行展示。司仪报完礼单,便代表戏班向观众讲“彩话”致谢。一般是祝愿大家步步高升、丁财两旺,但有一句“彩话”是最后必说的“加官谢赏”。如果主家、观众送了匾额,这是彩调班的最高荣誉,这时戏班就会派出两个旦角“打加官”,表演用“大出场”,对舞要讲究协调、优美。舞毕,燃放鞭炮,然后开始演戏

9、。(四)广泛性八桂大地上的彩调由于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不少内容不仅具有艺术性, 而且往往与文化娱乐紧密结合, 具有鲜明的观赏性。所以, 人们乐于参加, 从而显示了它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征。从历史渊源来看, 彩调中的有关祭神活动普遍存在,它同民间的傩文化不可分割。因而它反映着广大广西人民的心理、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产品和智力成果, 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地域性与独特性彩调诞生于广西这片风水秀丽的土地上,凝聚了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在剧目内容上展示了丰富的广西丰厚的风情习俗,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文化,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在形式上把各民族,各地区,的语言、音乐、舞蹈等融入其中,从而

10、具有浓郁的广西地方特色。其后,彩调赖以生成、发展、定型、繁荣的广西地域环境,中国本土抒情文化的影响、秀美的自然山水的孕育,丰富多彩的八桂民间文艺的渗透以及节日民俗的浸润是彩调审美特征形成的根脉,也是彩调延续至今的根抵所在。(六)综合性。彩调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杂技、文学等其他文化遗产的众多因素,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艺术系统。彩调是由集体创作,特别是它来自于民间的百姓生活中,带有平民化特征,关乎民众。它还是由多种因素相结合而发展形成,包含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各种喜怒哀乐,还有民众的道德教化和精神风貌,是一幅生动的民间风情画。它融歌,舞,唱等艺术表现形

11、式为一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三 广西彩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从彩调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得出彩调在当下生存环境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娱乐价值等多元价值。(一)珍贵的文化历史价值彩调是八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剧目富于丰富的八桂文化思想内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广西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审美取向、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等,其中的爱情婚姻戏则生动展现了当地倚歌择偶、婚恋自主的文化意蕴;“三学”、“五子”戏是特定时代民众的文化心理和人情心态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下层社会各色人等的生存境况;道德伦理戏体现了平民百姓的善恶标准和价值取向,是民间道德规范的折射,同时

12、也明显受到儒家教化思想的影响;神鬼戏与广西民间浓厚的崇巫信鬼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较高的审美价值彩调作为戏剧的一种,也具有多重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首先,体现在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塑造等方面;其次,彩调作为一种地方戏剧,其服装、道具、音乐、舞蹈等也极具欣赏价值,如彩调中各种优美的扇花与各种步法、手法、转身、亮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多姿多彩,给人以视觉的美的享受。(三)精神价值彩调是八桂民间百姓的精神食粮,它在民间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与社会民众的有着密切的精神联系,和普通百姓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络。 彩调有一种 “原生态”精神的彰显,它延续了中国原始戏剧许多原生态的东西。

13、过去戏剧表演多在瓦舍勾栏、庙会集市、宫廷宴会、堂会、戏园,这些环境是戏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庙会集市则是彩调的集中表现地。民间彩调表演,因多在农村乡镇,多露天而演。与观众的零距离,对其演出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却也更能体现彩调的参与性。这种贴近性,台上台下的距离障碍被消除,情感反应更易接受。而彩调本身又是一个演员自由发挥度很高的剧种,擅于配合台下观众的情绪反应进行表演,而后观众又对演员的表演再次反应,一来一回,完成互动。这种参与是自由的、自主的、双向的。彩调还保持了一种“参与”,即中国原始演剧的“开场参与”。彩调还有一种平民精神的彰显。彩调是植根于民间的地方剧种,从它诞生开始关注的

14、就是平民百姓,带有与生俱来的乡土气和平民化色彩。彩调的创作始终没有偏离最初的主题。以熟悉的方言演唱身边的故事。从最初开始,彩调说的就是平常事、身边事,内容或描述劳动生活,或歌颂男女纯朴的爱情,或是日常生活中的趣事,或歌咏四季景物等;到大发展时期,最具代表特色的三十六出“江湖调”也都是基本以平民百姓身边的小人物、小事情为中心,通过这些熟悉的人、事来提炼与深化主题的。彩调还有道德教化的精神价值。它包含了大量规范人们行为道德的剧目。彩调是劳动人民进行自我教育的有力工具, 彩调剧也经常上演一些歌颂劳动人民爱憎、鞭笞社会丑恶现象、抨击旧的封建观念和有关忠孝节义的剧目。包括像二女争夫、刘三姐、阿三戏公爷等

15、。彩调剧目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 其中蕴含的善恶、丑美的价值观念就很自然的传达给观众, 营造了一种真善美的舆论氛围, 从而起到道德教化的功能。有的农民说, 彩调的舞台是批判坏人表扬好人的场所, 彩调剧目的这种惩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思想(四)欢快的娱乐价值彩调是“快乐的剧种”。彩调是民众娱乐狂欢消遣的最佳载体和方式之一。彩调中有许多包括像跑菜园、双彩莲等快乐的剧种, 剧种的人物在台上时歌时舞, 时闹时笑, 妙趣横生, 整个舞台的气氛是轻松快乐的, 台上演员快乐, 台下观众也兴奋, 演员和观众产生了共鸣, 大家都乐在其中。彩调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彩调中, 丑角的表演尤其能娱乐观众, 每当彩调舞台上出

16、现丑角的扭矮桩表演, 台下笑声便随之而起,它那生动而形象的动作所产生的舞蹈美, 沁入观众的心田, 使观众获得了愉悦和满足。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样式, 彩调本身具有的自由狂欢的功能, 尤其是彩调中丑角的滑稽可笑的表演,满足了人民寻求快乐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彩调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和当地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艺术化了民众的生活, 使人民的生活充满了欢乐,深深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五)丰富的民俗价值。彩调作为一种在广西地区的民间小调、方言俗语、风俗习惯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民间地方小戏, 不仅包含着当地的风俗习惯, 而且伴随着当地人的物质活动, 深深的影响了当地人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等。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 彩调的表演也逐渐脱离了原来的轨道, 更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民俗活动的需要。彩调从产生以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