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37027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学专题有感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也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更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我们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我们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人学思想“人学主要从社会的角度专门研究人,它是研究人的本质、行为价值

2、、人生态度、理想及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说,而其核心则是探研人之所以为人、如何做人及人的言行怎样才有益于人类社会的问题。”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肖万源,徐远和,3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1儒家人学思想简述人类对人的本质的探究和认识,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历程。关于人

3、性、是非、善恶等问题,曾有过多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论述。就我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探究而言,不得不首先提及孔子。孔子不是把人当作自然物对待,不是从人生而具备的形体特征或行为特征去定义人,而是怀着对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把并不是生而具备的东西定义为人的本质:“仁者,人也。”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基础上,孟子进行了逻辑深化,提出了性善说。孟子所谓的人性,仅指人类独具而其它物类不具有的先天因素。孟子认为,人性不是仁义礼智本身,而是尚未成为仁义礼智,但可以成为仁义礼智的先天胚芽。所以,孟子又称人性为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4、;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性善之“善”,不是见之于观念或行动的已经实现了的善,而是一种潜在的为善能力。被孟子视作人心固有的向善趋势,也就是对理义的认同和爱好,人天生具备一种喜悦理义的能力,这是孟子对性善论本质的最终揭示。战国时期,开始了人性善恶的大论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世硕主张人性有善有恶论。之后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又提出性三品论。上述种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先验论倾向,都把人性看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其实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2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论述2.1人的属性的剖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5、,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来;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本质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1.1自然性是人的一般属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理和生物的特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属性,也是人类延续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超越自然,人的力量再大也永远无法改变自然界的基础性。人作为生命有机体要维持其生存必须具备必要的自然基础,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来满足其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肉体需要,如空气、水、粮食、衣

6、服这些东西。人不是植物、不是矿物,而是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有肉体,跟动物一样也要吃、喝、繁衍后代等等,这就规定了他与自身之外的自然的关系,具有自然赋予他自身的自然力和生命力,这些力量作为禀赋和能力,需要从外部得到满足。然而,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都取自于自然界,也就说明人不仅产生于自然而且还要依赖于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说明自然性是人的一般属性。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7、的产物;另一方面,人也必须依赖于自然。肯定人和自然的一致,承认人的自然属性,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出发点。2.1.2社会性是人的基本特性 社会性是人在从事物质生产以及其它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即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属性。社会劳动使人和动物相分离。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正是在古猿本能的劳动形式的发展中,制造工具的活动逐渐经常化、固定化,而成为一种必然的普遍现象,从此,“人猿揖别”、猿变为人,猿群转变为人类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最初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制造工具的劳动就成为人的一个根本标志,也就是说,劳动是“人猿揖别”的分界线,是人的本质特征。动物的活动是被动适应环境的一种盲目的本能

8、活动,动物只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它们本能的无目的的活动,仅仅把自身的天然器官作为手段,并以自身的变化来适应自然环境,从自然界摄取现成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而人的劳动,则是在一定的主观目的即某种价值观念的策动下进行的自觉活动,是主体自觉支配和改造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好了。”通过劳动,人从对象中获取信息、知识、能量等,从而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人自身。劳动既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还改造了人自身,提高了人的素质。人之所以与动物有本质

9、的区别,正是因为人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是靠一定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实现的,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基础上达成的,这就使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虽然人是从猴子变来的,有自然性、动物性,但自然性、动物性并不是人的基本特性。因为如果只是孤立地看人的自然性,只能看到人是动物,不是矿物、植物,还不能说明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于是“人是什么一种动物,这就成为问题,几十万年直至资产阶级的费尔巴哈还解答得不正确,只待马克思才正确地答复了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以自然为前提,更以社会为基础,个人不

10、能不受他所属的社会的制约。人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必须依靠一定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马克思曾说过: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人类社会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它规定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及其本质和属性,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也就是说,任何人类个体,实际上都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的自然存在以人自身的自然和人之外的自然为关系对象,而人的社会存在则以他人以及社会关系为对象,离开社会的纯粹抽象的个人,

11、是从来就不存在的。人的社会特性会打上阶级的烙印(一定历史时期),即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既然人是社会的人,就具有社会属性,这是必然的。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个人,有着不同的物质利益,具有不同的要求、思想和感情,每个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也就有所不同。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社会属性有着不同的表现,就是在同一历史时代、同一社会形态中,个人的社会属性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在人群分化为阶级的社会里,人的归属主要是个人对阶级的归属,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社会性突出表现为阶级性,在许多方面都打上阶级的烙印。从人的社会特性出发分析处于阶级社会的人,就会看到人的社

12、会属性中包含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是社会性集中而突出的表现。具有对抗性质的生产关系就会表现为互相对立的阶级关系,而作为这种关系承担的人们,便具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因而他们的社会性就表现为阶级性。用超阶级的、超历史的抽象的观点,去说明人的社会性、解释社会历史,是唯心主义的。 2.1.3人的属性具有多层次性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必然要与自然、他人和整个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处于各种关系之中的人就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在活动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性质、特性、特点,这就是人的属性。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其他动物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这就是自然属性

13、,比如人和动物一样有食欲、性欲等等;但人又是一种与自然界其他动物不同的存在物,具有与动物性不同的精神性(意识性),主要指人的知、情、意,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性,即人的精神属性。同时,人必须在社会中产生、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中发展,必须在动态的社会实践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即人还具有社会性。这就说明,人的属性具有多层次性,是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既然人的属性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那么必须把人的属性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综合起来,才能确定人的基本特性。2.1.4人的社会性是判断是非善恶、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基石 把握道德评价的尺度,理解道德行为的合理性,必须和它的历史性、社会性结合起来,

14、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根本上看,人们确立和调整道德体系,进行道德评价,最终是以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生活的利益要求为基础的。对人的属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对社会利益关系“应当怎样”的把握,是构成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形形色色道德要求的直接原因。“所谓是非善恶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地发展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不同阶级的不同真理观,这就是我们的是非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人们总是根据对人性的理解,根据一定群体的利益愿望,来构造确定善恶的尺度、是非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自己人性观念、有利于一定阶级或群体的现象视为善或是,反之

15、,则视为恶或非。不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脱离人的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考察善恶是非,力图寻找到一种对一切时代、一切阶级都适用的永恒普遍的道德尺度,最终只能导致道德评价的不合理性。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并且都要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我们对历史人物尤其属阶级社会的历史人物的分析,不仅要看历史人物所属的阶级在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而且要看历史人物的活动代表了他的阶级的那种倾向;不仅要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做出一般的分析,而且要通过特定阶段的阶级关系对历史人物的特殊性格和特殊的影响做出具体的说明。评价历史人物除了注重阶级分析外,还要注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强调过去、现在、将来的有机联

16、系。那么,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就必须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以今天的观点去理解以前的历史。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社会背景中去分析,既不能把历史人物理想化而任意拔高,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历史人物。只有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评价历史人物,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2.2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在生活中人们要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形成了生产力的概念,同时,现实的人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才能从事生产劳动,所以就形成了生产关系的概念。2.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力量,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3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