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3536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项训练 钠及其化合物1物质的量均为1 mol的下述物质,长期放置于空气中(最终物质不考虑潮解情况),最后质量增加的大小关系是 ()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亚硫酸钠A B C D2使5.6 L CO2气体迅速通过Na2O2固体后得到4.48 L(标准状况下)气体,这4.48 L气体的质量是 ()A6.4 g B8.2 g C6.2 g D8.8 g3在相同条件下,总质量为2 g的CO和H2的混合气体,在O2中完全燃烧后全部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则固体质量增加 ()A2 g B1 g C18 g D无法计算4有两个分别装有Na2CO3和NaHCO3固体的试剂瓶,因标签失落而无法区

2、分有4位同学为鉴别它们,分别设计了下列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A分别取样配成溶液,再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B分别取样后,加入相同浓度和相同体积的稀盐酸,观察反应的快慢C分别取样加热,再检验是否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D分别取样配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5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下面有关锂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酸锂受强热很难分解B碳酸锂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锂的小C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氧化锂而不是过氧化锂D锂可以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锂(Li3N)6下述对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明,正确的是 ()钾的火焰颜色

3、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先将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的颜色相同,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没有铂丝时,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A仅有不正确 B仅有不正确 C仅有不正确 D全对7碱金属元素是周期性表现得最鲜明和最规律的一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质都能浮在水面上,都能保存在煤油中B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时,都生成过氧化物C单质都不能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D单质都是强还原剂,其阳离子都具有强氧化性8有A、B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某学生分别在它们的侧管中装入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A、B中分别有10 mL相同浓度的盐酸,将两个侧

4、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各自的试管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装置的气球膨胀速率大B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大于或等于2 mol/LC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小于或等于1 mol/LD最终两试管中Na+、Cl-的物质的量一定相同9下列有关碱金属铷(Rb)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灼烧氯化铷时,火焰呈无色 B硝酸铷是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水C钠、钾、铷三种单质与水反应铷最缓慢 D氢氧化铷是弱碱10向某二价金属M的M(OH)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HCO3溶液,生成了MCO3沉淀,过滤,将沉淀置于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V L气体,如果计算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你

5、认为还必须提供下列哪项数据 ()AM(OH)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B与MCO3反应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MCO3的质量 D题给条件充足,不需要再补充数据11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ANa2CO3溶液(NaHCO3),选用适量NaOH溶液BNaHCO3溶液(Na2CO3),通入过量的CO2气体CNa2O2粉末(Na2O),将混合物在氧气中加热DNa2CO3溶液(Na2SO4),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12 Cs是稳定的核电荷数最大的碱金属元素,下列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铯与冷水反应十分平缓并生成H2B铯与硫酸反应,生成CsSO4与H2C铯

6、的氧化物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CsOHD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s2O13某干燥粉末可能由Na2O、Na2O2、Na2CO3、NaHCO3、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有气体X逸出,X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体积缩小(同温、同压下测定)。若将原来混合粉末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也有气体放出,且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的质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粉末中一定有Na2O、Na2O2、NaHCO3 B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2CO3和NaCl C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2O和NaCl D无法肯定粉末里是否含有Na2CO3和NaCl14(1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Na

7、OH固体做了以下实验:先称取13.3 g 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4 mol/L的盐酸,再根据生成CO2的体积计算出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计算出样品中变质NaOH的质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_(2)已知20时,Na2CO3溶解度为21.7 g,NaOH溶解度为108.3 g.若要将所称取的样品恰好溶解,最多需要蒸馏水_g,溶解样品所需的仪器是_ _(3)实验测得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关系如图所示:则13.3 g该样品中未变质的NaOH的质量为_;NaOH的变质程度为_(用质量分数表示);与NaOH反应消

8、耗的盐酸体积为_mL.(4)根据“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体积”,并对照上述图象,他们从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_,并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_.铝及其化合物1实验室将9g铝粉跟一定量的金属氧化物粉末混合形成铝热剂。发生铝热反应之后,所得固体中含金属单质为18g,则该氧化物粉末可能是AFe2O3和MnO2 BMnO2和V2O5 CCr2O3和V2O5 D Fe3O4和FeO2镁和铝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V)与时间(t)关系如右图。反应中镁和铝的A物质的量之比为3:2 B质量之比为3:2C摩尔质量之比为2:3 D反应速率之比为2:33把Ba(OH)2溶液滴入明矾溶液中

9、,使SO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此时铝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 AAl3+ BAl(OH)3 CAlO DAl3+和Al(OH)34(09福建)(13分)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O2、Fe2O3、MgO等杂质)中提取两种工艺品的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程甲加入盐酸后生成Al3+的方程式为_.(2)流程乙加入烧碱后生成SiO的离子方程式为_.(3)验证滤液B含Fe3+,可取少量滤液并加入_(填试剂名称)。(4)滤液E、K中溶质的主要成份是_(填化学式),写出该溶液的一种用途_(5)已知298K时,Mg(OH)2的容度积常数Ksp=5.610-12,取适量的滤液B,加入

10、一定量的烧碱达到沉淀溶液平衡,测得PH=13.00,则此温度下残留在溶液中的c(Mg2+)=_.5在Al2(SO4)3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量与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下图所示,则原混合液中Al2(SO4)3与Mg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6:1B3:1C2:1D1:26在标准状况下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三组各取30.0 mL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加入同一种镁铝合金粉末,产生气体,有关数据列表如下:实验序号甲乙丙合金质量/mg255385459产生气体体积/mL280336336请回答:甲组实验中,盐酸_ 选填“适量”“过量”或“不足量”,下同),理由是_

11、要算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题中可作计算依据的数据是_求得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求合金中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题中可作计算依据的数据是_,求得的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在丙组实验之后,向容器中加入1.00 molL1 NaOH溶液,能使合金中的铝恰好溶解,不形成铝的沉淀,并使Mg2刚好沉淀完全,再过滤出不溶性固体,求滤液中各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所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写计算过程)。铁及其化合物1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在高温下用CO还原含Fe2O3的铁矿石炼铁B铁在纯氧中燃烧或高温下和水蒸气反应均能得到Fe3O4C工业上可用铁质容器储存、运输浓硝酸和浓硫酸

12、D氯化铁溶液有较强氧化性,故可用作净水剂2在FeCl3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屑,反应结束后滤出固体物质,滤液中的阳离子可能是 ()只有Fe2 Fe2和Fe3 Fe2和Cu2 Cu2和Fe3A B C D3将Cu片放入0.1 mol/L FeCl3溶液中,反应一定时间后取出Cu片,溶液中c(Fe3)c(Fe2)23,则Cu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2 B35 C34 D434“神七”飞天,标志着中国的航空铝材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下列关于铝合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铝合金是一种混合物,它比纯铝的熔点低 B高温铝液易被氧化,铝合金应在熔剂层覆盖下熔炼 C镁铝合金耐腐蚀,但能被烧碱腐蚀D镁铝合金在冷的浓H2SO4中钝化5将a g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固体无剩余,测得参加反应的HCl为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