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课课练:复习篇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28413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课课练:复习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藤野先生课课练:复习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藤野先生课课练:复习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藤野先生课课练:复习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藤野先生课课练:复习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课课练:复习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课课练:复习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藤野先生:复习篇 浦口区桥林中学初二备课组日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 fi( ) 红 不 xn( ) n( ) 名信 油光可jin( ) 畸形( ) 诘责( ) 瞥见( )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 抑扬顿挫( )2、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油光可鉴()A镜子B照 C审察 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2)深恶痛疾()A很坏的行为B凶恶 C憎恨,讨厌 D恶劣(3)不逊()A谦虚、谦恭B让出 C比不上,差3、 请指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 )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道:

2、“我就是叫做藤也严九郎的” ( ) 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4、按要求变换句式。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改成肯定句: 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改成双重否定句: (呜呼!)无法可想!改成反问句: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改成陈述句: 二、阅读探究1、本文记述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中的四件具体事例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1) ,表现了藤野先生 。(2) ,表现了藤野先生 。(3) ,表现了藤野先生 。(4)

3、 ,表现了藤野先生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A、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B、分析白菜在浙江、芦荟在北京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C、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D、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原因是“物以稀为贵”,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3、 课内阅读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

4、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 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和后文的 一句话相呼应。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2) 第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和 ,作用是 (3)第句中的

5、“标致”的意思是 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4)作者为什么生动地描述“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细节,在辫子上大做文章?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男人梳辫子不伦不类,作者看不惯。 B、社会已发展到20世纪初叶,男人留辫子显得太陈腐落后。C、日本男人不留辫子,中国留学生应入乡随俗,否则给中国人丢脸。D、当时剪不剪辫子是反不反清朝、革命不革命的标志。这些留学生舍不得剪掉辫子,说明他们是清王朝的驯服奴才,回国后凭着一条辫子表示对主子的忠心,以便升官发财,所以鲁迅对他们给以辛辣的嘲讽。 (二) (一)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

6、 并且要求 A 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 , 发表出来 .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 .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枪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7、! ”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 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1、本段文字出自 ,本文选

8、自 ,作者 2、下面对两段选文内容的概括最不妥的一项是( )A、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B、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C、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D、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3、文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

9、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60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5、“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 .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6、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 请加以概括 7、从选文来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与_ 这两件事。(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8、指出(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叙述从 到 ; 议论是 和 ;抒情部分是 。9、 “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10、(一)段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的是 。11、(一)段中第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