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本内容是进行对话的基础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23057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文本内容是进行对话的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解文本内容是进行对话的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解文本内容是进行对话的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解文本内容是进行对话的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解文本内容是进行对话的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文本内容是进行对话的基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解文本内容是进行对话的基础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使这几种对话有效融合在一起呢?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研读文本,理解文本,静静的思考文本,最后甚至融入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对话,否则,对话是肤浅的,就会流于形式,我在执教触摸春天一课时,是这样实现的:一、反复诵读文本,即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古人也曾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地重要!好文章是

2、写出来的,更是读出来的,我也深有同感。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最后将学生的疑问归纳,这是学生首次和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在上课前,就让孩子们反复预习课文,第一课时,让孩子们抓住关键词“奇迹”,去寻找安静创造奇迹的语句,通过阅读重点语句,基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整体感知。二、研读文本,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和文本的对话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学问如此,读书亦然。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视觉接收的信息是表象的、是感性的东西,大脑则能把这表象的信息经过思维的加工处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细致入微的把握课文内容,更生动准确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

3、熟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以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段落中的中心句、课文中的中心段为着眼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作者的情感倾注、思索作者的人生体验。这样以来,学生由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到对文本教材的深刻理解,由对词句的本意掌握到句段含义的深入体会,就如探囊取物、水到渠成了。在这个对话关系中,学生和老师都是对话的主题,但教师首先是首席,是阅读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爱心,启发孩子的思维并共鸣。因此,在上课伊始,我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先给孩子们讲了海伦凯勒的故事,张海迪的故事,激发孩子的感情。接着是质疑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产生了阅读期

4、待,进而就会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在接下来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引导孩子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文章。例如:“是神奇的灵性捉住了蝴蝶。”这句话中的“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一生讲到“用心去感受的意思。”我很快给予他肯定:“是的,联系上下文你就能猜到这句话的意思。在理解最后一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谁指的是哪些人?孩子们罗列了很多人,当然包括残疾人。其实,从这个环节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一步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这是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关键。教师不仅仅是问题的提出者,更是引导者,在这次对话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和老师的主体性。三、

5、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样的资源带给学生的感受不同,观点不同, 这时的对话是最有生命活力的对话,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争辩、分享和激励,激发思想的火花,最有教学价值,是高质量的学习过程,也是多重对话的核心所在。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精度部分,我把时间充分留给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让我失望,他们抓住“花香”、“整天”、“流连”“奇迹”等关键词

6、语体会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在课文的第二课时,我更是放手让孩子运用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边读,边标注,边谈体会。学生的发言经常会让我为之惊讶。在这个环节中,我甘于作学生的绿叶,把时间、主动权和话语权交给他们,让他们与文本直接对话,亲近文本。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四、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编撰,体现了编者的眼光、智慧。单元的组合、课文内容的删改、文章的导读提示、课后练习,无不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因此,学生还会产生与编者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外显的,更多的是一种内化,是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再升华。处理好阅读教学的几个对话关系,关键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融进文本,只有这样才能“三颗心一起跳”,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