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跟踪训练12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8481797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跟踪训练1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跟踪训练1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跟踪训练1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跟踪训练1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跟踪训练1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跟踪训练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跟踪训练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高考复习精品资料专题跟踪训练(十二)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

2、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3、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

4、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85岁退休后,他

5、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坦然。B“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C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周百科”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D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道:“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

6、,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解析C项,“实至名归”的意思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周百科”的美誉并非因为参加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而是其在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广泛阅读、查阅书籍,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不能说“实至名归”。答案C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用“书童”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B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汉字将成为统一的文字,并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C周有光“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他的思考

7、就是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D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解析A项,“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错误,对联以“书童”赞扬了周有光甘为人梯的精神;B项,“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范围扩大,原文是说“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C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其思考的内容更广泛。答案D3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识分子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解析作答时到文本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筛选关键句,概括形成答案。如第三段“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

8、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第四段“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第五段“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第六段“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最后一段“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答题时注意分点概况,语言简洁。答案坚持不懈,追寻思想之光:独立思考,紧跟时代潮流,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

9、展的规律。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早年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全球化时代,更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关心儿童的阅读状况。谦逊、淡泊名利:辞却“汉语拼音之父”桂冠。不畏艰苦,精神富足:工作条件极其简陋,9平方米的书房,风化了的小书桌,他却满足快乐,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作出了大量的著作。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王世襄:世好妍华,我耽拙朴田家青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 “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随心所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生活中的王先生

10、讲究原则,对自我的要求严谨至极。 我认为,王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在一生中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精华和最本质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刚刚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者。 三十年前尚未结识他时,我对他的认识与当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致相似: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会玩儿、有天分,眼力好、神。我第一次去见王先生时,还抱着“会一会”的心态。与王先生一交谈,令人折服。他对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这不仅要具有工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作、小器作

11、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字学功底。 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造像等诸多门类,多著录于自珍集等著作,出版至今未发生真伪之议,可见其鉴赏水准。对于出书他有一股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每本书内容必须新,观点需明确、考据要翔实他曾多次说过,出版著作最怕重复,不应给读者“炒冷饭”。 王先生既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还能被工匠称为“行家”。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 这么多年来,海内外的朋友们请王先生吃饭,常去比较讲究的酒店,生性简朴的王先生其实并不喜欢。每一道菜上来,他会下意识地先拿筷子把菜里边放的虚的东西,如刻的萝卜花、

12、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挑出去,我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真的刻意想做这件事,这个动作完全是出于对形式主义潜在厌恶的本能。 原因在于,王先生奉行的原则是干实事,不务虚。恰似明式家具,不设非功能的装饰部件。好的明式家具,拆不走一个部件,一拆它就塌了,就散了。换言之就是没有纯为装饰而设置的部件,不刻意装饰却能做到最佳的装饰效果,这才是真本事。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爱讲形式,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本来与文化无关,却拿“文化”说事,对此,王先生曾笑称“这叫缺什么补什么”。 王先生一生研究古代家具,他一直想设计打造一件融入自己思想的家具,一九九五年得到了两块花梨大板,他约我与他一同设计打造

13、了一件大画案。务使两块木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时要让大案有时代感和艺术性,结构考究,无钉无胶。大案制成后,重近半吨,好不容易请人搬上了六层的公寓。 第二天,师母告诉我,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 大案一直在王先生的书房,锦灰堆自珍集等广大读者喜爱的著作都是他在此案写就的。他特做了一篇案铭,其中“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言简意赅地表述了王先生的审美观。 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追求的是格调和品位,反映到器物上就表现为和谐和文人气质。此案当为一例,其通体无一处刻意装饰,既有宋元的神,亦富时代感,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环球人物有删改

14、)相关链接 到底明式家具的特色在哪里?它为什么吸引着王世襄六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呢?王世襄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家具流派到了明中叶,家具不只工艺好,木料也好,尤其是以黄花梨木造成的家具,天然文理,尤为华美。” (荣宏君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4下列不属于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的内容的一项是 ()A讲求实用,不刻意装饰却能收到最好装饰效果。B制作精巧,造型简练典雅,风格独特。C精于选料,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材料,保留材料天然的纹

15、理。D追求格调和品位,反映的是和谐和文人气质。解析D项,“追求格调和品位,反映的是和谐和文人气质”说的是整体性,从文末可知,这是中国整体性的家具观念的体现,并非是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的体现。答案D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这与他在治学、研究中,有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是分不开的。B王世襄先生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的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C王世襄先生在酒店吃饭,总会把菜里边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放的花瓣等挑出来,以此表达他对形式主义的厌恶。D“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这一细节表现了王先生的率真和拙朴。解析A项,前后无因果关系,原文表述为“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 C项,“以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