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含解析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8481771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代废丞相的影响1清朝家国同构的机构设置2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影响3清朝租佃关系的发展4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晚明民间社团的出现5明末清初封建与郡县之争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河北衡水调研)“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明代中枢机构的调整。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直管

2、六部,这一中枢机构的调整,使六部地位上升,六部最高长官由正三品提升为正二品,故D项正确。六部最高长官品级的提升,并不代表官员晋升相对容易,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内容,C项错误。2.(2018吉林长春三模)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

3、.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解析: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征。材料体现出,内务府作为政府行政之外的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其收入与支出与国家财政往往有交叉的地方,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政府腐败的问题,因而B项与题意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清代中央权力高度集中。材料并未体现出内务府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因此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3.(2018河北衡水二调)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经济重心和政

4、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解析:B材料表达出国家的政治军事重心在北方,而“食咸仰给于东南”,体现出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故答案为B项。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于南宋时期已完成,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故C项说法错误。D项只表达了材料的第二层意思,不够全面。4.(2018山东德州一模)清初采取多种措施裁抑江南缙绅地主的经济、政治特权,缙绅势力明显衰落。与佃农同属“凡人”身份的庶民地主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有()A.土地高度集中 B.主佃依附关系松懈C.阶级矛盾激化 D.江南文化地位衰退解析:B由材

5、料可知,清初特权阶层缙绅势力衰落,而在政治上、法律上与佃农处于平等地位的庶民地主迅速发展。庶民地主由自耕农或佃农发展而来,并无政治特权,因此其与佃农之间是收租者和纳租者的契约关系,故B项正确。庶民地主的发展反映了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相反;裁抑江南缙绅地主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故C项说法错误。D项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经济进一步发展,江南文化地位进一步加强。5.(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

6、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解析:D本题考查晚明经世致用思潮。根据表格中对各个会社的描述看,批评时政、发展工商、讲求实学,这些都是明清进步思潮的内容,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新兴工商市民阶层的要求,故D项正确。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故A项错误。表中信息不能反映出“中小市镇大量兴起”“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的内容,故B、C两项说法错误。6.(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

7、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解析: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要结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内容和材料信息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因为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力主“复封建”,但有封建之意而无封建之实,“封建之意”是扩大地方权力,限制君权。因此“新的意涵”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都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内容,但不符合“封建之意”。二、非

8、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发现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可知目录中缺少明朝初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理由从“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的角度说明;依据目录中政治、外交等信息可知缺少经济方面的信息,可以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角度增加,理由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现象出现来归纳;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本书缺乏明朝

9、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理由从“早期民主思想产生、陆王心学得到发展以及总结性科技成就突出”的角度说明。答案:(1)增加内容一: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理由: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相权严重威胁皇权(皇权受到制约),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增加内容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理由: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在此条件下稀疏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3)增加内容三: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理由: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基础上,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代表人物为李贽;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发展和传播。明朝总结性科技成就突出,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任两项内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