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1228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李微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讲求“字字落实”,考生面对句中陌生信息,见字忘句,步履维艰,根据字义、词义、句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语意推断和想象,是完全可以做好这道题的。一、 根据上下文语境及选项中的提示帮助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义项都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做出推断。要特别注意与本句相关或结构相同的句子。如“齐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国统一卷)中的“北”,“追亡”与“逐北”相对应,即“追”对应于“逐”,“亡”对应于“北”,“亡”义为“败逃者”,那么“北”的解释也就明确了。“尚其均平”(2004年辽宁卷)

2、中的“尚”,根据下文“嗤其鄙碎”相照应,一褒一贬,可推断其义为“崇尚,推崇”。如:“幸重荣之乱”(2007年全国统一卷翻译题)中的“幸”,根据上句“契丹亦利晋多事”的“利”,便可推断其义为“庆幸”,由此翻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如 “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2008年全国统一卷)中的“乞”表明乞求皇上,因此可译为“廖刚请求(皇上)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而非译为“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二、 依据现代文的语法结构顺序合理进行推断 根据现代汉语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文言词性,进而推知句义,更加明确句与句之间的语意关系。如“自放驴,取樵炊爨

3、” (2000年全国统一卷)中的“樵”,“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如:“广之将兵,乏绝之处”(2002年全国统一卷)中“将兵”,若解释为名词短语“将领和士兵”,作主语,就与后文“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重复矛盾,依据上下文应解释为动宾短语“带兵”。如“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008年福建卷)这是两重关系的复句。“得志”与“不得志”是两种相反的情况,可以断定,第一重为并列关系。第二重为假设关系。由此翻译为“(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

4、(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三、 借助课本旧知迁移联想适时辅助推断 高考命题所要求翻译的内容,很多都可以借助课本的旧知来解答。如2003年全国统一卷第11题“讽帝大征四方寄技”中的“讽”,如果能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推知解释正确,译为“讥讽”。“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中的“遇”,如果能联系“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非“优待”,而是“接待”。如2006年四川卷第8题“环堵之中”的“堵”, 如果能联想到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那么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如2002年全国统一卷第1

5、6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如果能联系庄暴见孟子曰“则齐国其庶几乎”中的“其”,秋水“我之谓也”中的“之谓”宾语前置句式,就可以准确译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四、 根据相近引申含义适当转换完成推断 一词多义要灵活运用,有一些词的意义在词典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而是由语境临时赋予的新意,但新意一般都是在该词的某个意义上引申的。放置句子中,会使语意表达更为清楚明白。如2004年福建卷第15题翻译“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其中“执”和“纺” 本义是“拘捕、捉拿”,在该句中可以译做“抓”和“系”,由此翻译为“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如2009年重庆卷“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6、?”中本义是“身体”,在该句中可以译做“自身”,由此翻译为“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如2008年重庆卷翻译题“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取其本义,由此翻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五、 依照文本缘事推理补充必要成分完整推断文言文行文简省,表达精练,因其一些成分的省略,使行文跳跃跌宕,因此必要的补充才可以使文言语意准确而流畅。如:苏洵名二子中“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

7、,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苏洵在这里以车为喻,关照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要懂得躲避祸福。但这两句却表述不完整,需要我们补充。第一句从下文“善处乎祸福之间”得知“不外饰”的后果是“招致祸患”,该句可译为“苏轼儿,我担心你对外没有掩饰(而招致祸患)。”第二句中“知”后省略了“汝”,免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译为“苏辙我儿,我知道(你)能免去(灾祸)!”如2004年福建卷翻译“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谓语动词“欲”之前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由

8、此可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如2007湖北卷第13题翻译“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中“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出主语,又要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的前面。由此可译为“家门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六、 借人情事理和自然变化做出有效信息的合理推断借助人情事理,自然规律可以推断古人的思想情感,行事规律,从而读懂文言语句,做出正确的解答。如2002年全国统一卷中第15题中的D选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

9、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里是分析他引刀自刭的原因。根据上下文,从事理上分析,李广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结发与匈奴大小七百余战”),他虽年老,仍盼杀敌立功(“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无所谓“无力”;迷失道路,误了战机(“后大将军”),虽不完全是他的过失(“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但他已承担责任(“诸将尉无罪,乃我自失道”),且自认命(“岂非天哉”),用不着请人辩护。他自杀的原因应该是不能受刀笔之吏的侮辱。如2006年辽宁卷中“彦后为西夷校尉,卒而葬于洛阳,裒后更嫁其女。”文中未交待管、王两家谁男谁女,但从“裒后更嫁其女”可推断,王裒家是女儿,只有王裒让女儿改嫁,才会引来管彦弟弟管馥的质问。从内容看是列举家族嫁女的习惯,这只能是王裒而不是管彦,这样理解与上文王裒因父亲被枉杀而“示不臣朝廷”的志趣相吻合,王裒嫁女和使改嫁也有了根据,他只想把女儿嫁的远远的,没想到女婿仰慕功名,把父亲葬在都城洛阳,违背了老丈人的心愿。这也符合当时的生活逻辑。所以此句应翻译为“管彦后来做到西夷校尉一职,死后(被儿子)葬在洛阳,后来(王裒)让他女儿改嫁。”结 语总之,文言文翻译离不开推断和想象,但必须以厚实的古文功底和原文的有关信息为依据,掌握解题的技巧,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知识,讲究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