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11888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批评艺术的几点体会 忻城县古蓬中学 覃顺伦内容提要:批评是一种教育手段,正确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我们必须分析研究被批评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批评要诚心诚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批评要做到有章可循,就事论事;批评要注意刚柔并济,言辞诚恳;批评力求点到为止,含蓄委婉,给学生留有余地;同时批评要注意随机应变,巧妙处理,积极引导。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具有艺术性。在教育过程巧妙地采用批评艺术,因人而异,因事而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定能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关键词: 批评 艺术 学生 教育 热情 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克制 转化正文: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对学

2、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否定,使其提高认识、改正错误。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讽刺、挖苦、嘲笑、指责、训斥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批评,不但效果甚微,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恰当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使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激起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我们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他们天性好动,贪玩,自制力差,所以免不了要犯错误。犯了错,并不可怕,人非

3、草木,孰能无过?只要接受教育批评,认识错误,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那么,人就能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更快地成长起来。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一味地漫骂或责打他们,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有可能还会因此而伤了他们自尊心,让他们破罐子破摔。其实,孩子就像苗圃中的花草一样娇嫩,只有经过阳光雨露的“呵护”和“滋润”,才能健康发展。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可采用“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即在批评学生时要照顾到孩子的尊严和人格,以文明、智慧的方式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自觉走上正道。那么批评该怎样做才算恰到好处呢?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体会:一、真心诚意,动之以情体现批评的“热度”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

4、情。”学生出了错,切忌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和指责他们,而应该以诚恳的态度,饱含深情的言语,热情的关怀去帮助他们,提醒他们,蕴藏期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心实意地指出错误所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确是为学生自己好,让学生心里“暖烘烘”的,那么,他就能愿意接受批评,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每个犯错误的学生都会感到惊慌恐惧、局促不安,对教师有一个戒备心理。教师批评学生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个灿烂的微笑,一束真诚的目光,一个轻柔的爱抚,一句句问寒问暖、和风细雨的话语等,这些都能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意,使批评的氛围变的得轻松愉快

5、。这种以情感人的批评方式,往往会有奇迹出现,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会坦诚地吐露心声,便于教师把握教育的时机。 教师批评学生时,应以平等的态度,以关怀、爱护的口气,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改正错误。二、有章可循,就事论事体现批评的“尺度”毛泽东说得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也一样,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止,使批评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犯了错误,有时他自己都不明白,糊里糊涂的,老师如果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所以,批评要讲究有章可循。这里的“章”可以是校规、班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等。

6、一些脾气倔强,性情刚烈的学生,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干脆与你“抬高杠”。我就遇到了这么一位学生,他是我刚接手这班时,被称为屡教不改的“钉子户”。每次他犯了错误之后,总是“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没干,还摆出一副老师冤枉人的架式。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批评他之前,一定从各方面掌握他犯错误的所有材料,不放过一个小小的细节,然后告诉他,他犯了班规中的哪几条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哪几条?他见我每次都说的在理,有根有据,反复几次下来,他的侥幸心理和倔劲就渐渐弱了,行为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当然,在批评教育时,力求“就事论事”,千万不能把错误扩大化。留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又对

7、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痛改前非”。如果老师采用“秋后算帐式” 的批评,否定或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那就会挫折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三、亦柔亦刚,刚柔并济体现批评的“韧度”有些学生自尊心强,心细,敏感,爱面子,对于这一类学生不可从正面提出批评。而要婉转地从侧面绕一绕,即寓批评于鼓励中,采用巧妙地鼓励,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柔功”。徐特立说过“对犯错误的学生要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中去批评他们的坏处”。例如

8、我们班里的学习委员,他聪明勤奋,特别看课外书。有一次,他在上课期间居然拿出小小说看,我发现了,课后我找他谈话:“你热爱看书,这是好事,老师也赞赏你。怪不得你作文写得与众不同。要是你能把看书当作课余兴趣,上课也做到最棒就更好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我没有声色俱厉地直接批评使他很感激,也很惭愧。后来这位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下了苦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在爱国读书活动写作比赛还获奖呢。这样貌似鼓励,实是批评的方法,较之训斥和责备,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如果学生中有个别平时表现极坏,而且屡教不改,甚至犯了严重错误,造成极坏影响的,对这类学生,我认为则不能采取轻松、委婉的批评方法,更不能一味地迁

9、就他们或放任自由,而应该不失时机地予以严厉的批评,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慑。批评的态度要严肃认真,语言切忌含糊其辞,目标不明,但也不能威胁鄙夷,讽刺挖苦,更不能嬉皮笑脸,漫不经心,要让犯错误的学生及旁人都有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理解和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四、克制激情 留有余地体现批评的“风度”教师批评学生,要理智的把握自己的情感“闸门”。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发怒的表情都是要不得的,不但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教师的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要用平等和气的态度,讲究委婉含蓄,考虑环境条件、时间、场合,设身处地为接受批评

10、的学生着想,尽量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狂轰乱炸,怒不可遏。我觉得,老师适当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她的作业都是抄的,有些地方还有他人代写的迹象。当时,对她这种出乎意料的举动,我正想对她狠狠地训斥她一通,可当我严厉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时,发现她脸红了,并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她的行为保持沉默。后来,她主动找到我,对其错误作了深刻地检讨,并向我敞开了心扉,道出其中的原因。原来她因为一时贪玩,来不及写,就抄别人的,后来实在想睡觉,就央求姐姐帮她代写了。我和她共同

11、分析,端正看法,她表示诚恳接受。试想,那时我如果对她直接训斥,势必将不良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结合在一起。它往往表现为表情呆板、态度生硬、语言过激,加上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压力,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适当使用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五、随机应变、巧妙处理体现批评的“灵度”批评学生,难免出现信息不准确,方式不恰当,考虑欠周到从而批评错了的情况,这极容易出现不是委屈学生就是让犯错误的学生“逍遥法外”等情况,这对教

12、育学生显然不利。为避免开成这种情况,老师在批评时就需随机应变,巧妙应对,即做到使批评有“灵度”。 六、因势利导、灵活转化体现批评的“广度”一般的批评多半把重点放在“错”的地方,而未指明“对的”应是如何,如果学生听了老师的批评,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那批评又有何意义呢?这样的批评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真正懂得批评的人往往侧重引导,批评的目的不是检讨而是矫正。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接受教师的指点并积极付诸于行动,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批评的最佳效果。从而防微杜渐,灵活巧妙地转化学生。总之,教师批评学生是一门艺术,不但要以事实为依据,还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掌握时机,更重要的是要体现艺术性,用艺术的手段去呵护他们,引导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让我们在教育中学会批评学生。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