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王雷鸿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1143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王雷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王雷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王雷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王雷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王雷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王雷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王雷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留守儿童的习惯养成及不良行为的矫正织金县 板桥乡 多吉小学 王雷鸿当前,随着大部分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2000多万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难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力度的,持续性和习惯性的家庭教育,易养成不良习惯及发生不良行为,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习惯养成和不良行为矫正,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难题。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出现的主要原因有:1. 无能为力,散漫放纵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

2、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

3、。2、亲情缺失,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隔代教育,过于溺爱外出务工的父母由

4、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由于留守儿童多事由直接监护人委托代理监护人监护。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溺爱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

5、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4、教育缺失,坏习惯多 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

6、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赌博,打架等行为时有发生。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我在农村小学的工作经验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后可以得知,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7、只要深入了解学生,探明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在因素,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对症下药,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完全可以得到矫正和改善,具体措施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深入了解学生,这是矫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前提条件,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的纠正,更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只有探明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和外部“病因”,掌握“发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及时对症下药,开具“药方”,依据综合“病因”按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综合纠正方案,找到凡是与“病情”相关的原因,都要考虑有效的纠正措施,才有可能“治病救人”。比如在有的同学不太讲究个人卫生,还有的同学习

8、惯把整个身子趴在课桌上读书或写字。有的厌学,有的不爱劳动,爱讲脏话等。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教师要做到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做到及早发现,及时纠正,就可以收到防微杜渐的功效,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学校的教育就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要纠正不良习惯,首先要帮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什么是不良习惯。因为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某些习惯是不良习惯,就谈不上纠正这种习惯。为此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自身利益联系起来,对不良习惯的后果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决心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其次是帮助学生把握开头。“万事开头难”,习惯的改变也是如此,比

9、如一个习惯于办事拖沓的人,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只有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才能改变不良行为。最后帮助学生持之以恒。不良习惯的改变,在取得胜利之前,不能有丝毫松懈,否则,难免“功亏一篑”。二、改善环境,增强意识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经常会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其他同学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比较自卑、敏感,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但他们又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的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首先必须使他们解除疑虑,克服对立情绪,摆脱消极的心理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为此,应着重进行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原则,教师自己带头,

10、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第二,班级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只有当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心和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并且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三、正负强化,促进内化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只是一个负强化。此时还需要正强化,需要鼓励对的,批评错的,才能达到强化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学生赶兴趣的事件激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决机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变化的转折点。例如,在今年我所任的四(2)班里,一

11、个曾在三年级时有过爱拿别人东西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的猜疑和嘲笑,她感到非常不安,因为这一次有个同学的字典一下子找不到了,但后来证明确实不是她拿的。当我看到这种情形时,没有立即下断语,而是告诉丢字典的同学放学回家后再好好找找。第二天早上,我刚踏进教师门口,那位“丢字典”的同学低着头,轻声对我说,老师,我的字典在家里找到了。我听后终于松了口气,我问过原因,原来是我刚教会学生怎样查字典,这位同学平时很爱主动学习,所以前一天放学回家吃好饭后,又立即拿出字典来练习,之后又忘了放进书包里,才会出现上面所发生的事件。我为了让这位“丢字典”的同学吸取教训,也为了帮助受到同学怀疑的那位同学树立信心,我建议“丢字典”

12、的同学鼓起勇气向全班同学说明事情的缘由,而后再向被冤枉的同学真诚的说声“对不起”,看到这种情形,我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为他们鼓起掌来,教室里顿时奔发出一种充满温馨的和谐气氛。我和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这次案例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教育的时机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善于利用,就会成为纠正不良行为的有利时机。四、塑造典型,树立榜样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

13、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在精神或物质上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些学生平时脏话连篇,有些竟成了口头语,同学间互起侮辱性的绰号,当别人意见与

14、自己不同时,尤其是当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制止时,往往恶语伤人、庸俗不堪。针对这个问题,作为班主任,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净化心灵的环境。首先,我认真分析了学生喜欢说不文明语言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家庭和社会原因造成的,作为家庭来说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应该说父母在孩子心中是强大的象征,但家长经常大骂孩子使得他们以为那不是不文明,而是权势的象征,所以争相模仿。还有社会风气的问题使得一部分人素质低下,语言不文明,学生对社会分辨别能力差,以为是一种时尚,所以经常模仿。分析原因后,我主要做了这么几方面工作,班会组织全班学生学习礼仪知识,并结合孔融、周恩来等名人礼仪故事来讲解,让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是中

15、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是通过班级黑板报、壁画等形式宣传语言文明,促进学生文明语言习惯的养成,三是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通过长期的工作,学生面貌起了较大变化,说脏话的少了,文明语言的运用多了,从而建造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美好语言环境。抓好起始教育,起始教育尤其对小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综上所述,对于留守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为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而不断地做,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我们要用心去了解学生,去呵护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总之,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留守儿童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