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干知识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1038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干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干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干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干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干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干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干知识(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干知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这一基本问题,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

2、基本派别的依据;(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 (1)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1)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2)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3)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坚实的科

4、学技术基础,它十分重视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切成就。研究和概括现代科技革命的成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则是推动现代科技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作用 (1)现代科技革命中一系列重大成果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2)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3)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引入哲学领域,使哲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发生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比较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2.现代西方哲学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

5、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

6、质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具有可知性,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3)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1.物

7、质与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与静止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3)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物质运动具有时空特征,并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4.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

8、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 2.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2)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3.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

9、2)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4)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5.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2.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2)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

10、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主体能力结构中的这些要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 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个层次,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发生着相互关系。 3.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对于实践的客体要从两方面去理解: (1)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的客观性方面;(2)客体又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 4.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在这之间还有一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5.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1)

11、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这种相互作用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2)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目的性是实践的基本特征之一。 2.实践主体根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 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四

1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从时间上看,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从空间上看,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 人类世界则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类世界的独特性就是它的主

13、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4.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产生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2.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表现在: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它们的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

14、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 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虚假的主观映象(如鬼神观念)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再次,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2)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3)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