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见证畲汉文化融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798548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访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见证畲汉文化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访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见证畲汉文化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访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见证畲汉文化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访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见证畲汉文化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访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见证畲汉文化融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ww_qiang_so 中新社潮州9月10日电 题:探访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见证畲汉文化融合作者 李怡青 陈妍广东省潮州市北部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是粤东最高峰,也是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10日,记者在当地村民雷建的引领下,探访这座深山,感受畲族文化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与潮汕文化互相影响、融合。畲族是在潮汕平原上唯一聚居的少数民族。在凤凰山脉南麓的潮安县文祠镇李工坑村是畲族聚居地。畲族有雷、篮、盘、钟四个大姓,而这个村的居民都姓雷。雷建告诉记者,虽然大山与外界联系越来越频繁,但村民们仍始终牢记自己是畲族子孙,同族之间交流一直坚持用畲语。但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很多词语畲语里并没有,现在,

2、村民间交流只能用畲语加汉语的方式。车辆行驶在山路上,记者看到村落间坐落着一些黄土房子,雷建说,这些看起来像汉族人的“土角厝”的黄土房子,是以黄黏土和稻草直接捶成土角而成的。千百年来,传统的畲民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但现在这样的房子在整个畲族都比较少见了。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畲族保存了不少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祖坟的地点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策源地。”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中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雷

3、建向记者介绍,在日常生活方面,如今的凤凰山畲民已与当地的汉族差别甚少,不可否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畲族文化对潮汕文化形成了影响。比如潮汕人把用方言唱出来的歌谣,称为“畲歌”。畲歌格式至今仍被潮州歌册采用,而且潮州歌册还秉承了畲歌的史诗形式和“小说歌”的形式。雷建告诉记者,除了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畲汉族共同的节日外,凤凰山畲民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比如农历正月初的拜始祖盘瓠节、三四月间的拜老爷节或田头伯爷协天大帝节等。而农历十月十四(五)日的神农节,畲民又称“五谷爷生”节。这习俗直到今天,仍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广泛流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备好米果品祭拜神农,米果品均要染上红色,做成尖担形或者鸡

4、、鸭、鹅形,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记者从潮汕历史文化中心采访了解到,经过长期的影响、融合,畲族文化已成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潮州凤凰山是畲族的始祖开基地,在中国80多万畲族同胞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将潮州本地畲族文化保护传承好,对中国的畲族同胞来说有重大意义。研究畲族文化与潮汕文化的结合、影响和渊源,可以见证少数民族与汉文化融合。(完)(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双酒盏花里红,奉上酒筵敬贵客”8月的傍晚,在福建省泉州锦尚镇锦尚公园,47岁的畲族妇女段杰芝和几名同乡唱起了畲乡著名的敬酒歌。锦尚镇位于泉州湾口突出部,是著名侨乡。当地务工人员超过8600多人,其中有上百名来自江西、安徽、云南的

5、少数民族务工者,特别是畲族居多。畲族人自称“山哈”,意思是山上的客人,唱山歌是民族特色。“60岁以上的一些畲民还会唱山歌,而40岁以下的年轻畲民别说唱,大多数连山歌的内容都已经听不懂了。”深埕边防派出所警官蔡伟荣介绍说,派出所协调镇文明办、文化站、妇代会,利用镇办公大楼门前的空地开辟文化广场,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设立畲歌,专门教唱畲歌。畲族人韦国祥也是“山歌盛宴”受益者之一。“畲家人以歌言情,以歌叙事,以歌代言,什么都能唱,强调即兴创作,见什么唱什么,曲调高亢、自由、舒朗。”韦大叔说,白天在纺织厂等工厂打工,晚上的娱乐休闲活动就是聚在一起唱唱畲歌。每逢佳节,他们还在当地开展多彩的山歌比赛、小

6、说歌会、对唱歌会等活动。伴着“山哈”山歌激情飞扬,往昔的“山旮旯”小村一跃成为活力乡镇。(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6日,罗源县霍口乡育龄妇女雷晓莲和丈夫把200多只鸡运到福州的农贸市场出售。转眼间,7600多元进了腰包。她高兴地说:“是政府帮我这个计生户走上致富的路子,我遵守计划生育国策,没有错。”霍口乡是畲族群众的居住地,以前,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为早日让群众致富,霍口乡积极行动,在开展“生育文明·幸福家庭”活动中,积极为6名家中有实际困难的育龄群众每户提供无息贷款5000元,用于种植柑橘、枇杷、橄榄等果树,并不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到他们家指导;帮助12

7、户育龄群众办理小额贷款,支持他们养猪、鸡等,给他们送去指导养殖的书籍。乡里还派出干部到福州批发市场帮助这些群众联系果树和猪、鸡的销路,让这些产品及时销售出去。3年多来,这个乡有40多户畲族育龄群众脱贫致富,20多户盖了2层小楼。有12户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果树专业户,每年收入20万元左右。(本文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2008年6月作为畲族青年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团中央候补委员。曾先后荣获省级优秀普查员、市级“优秀团干”、县级“优秀住村干部”和残联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这次十八大,她主要关注畲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三农问题。(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8、 )讲述人:雷魏芬,雷洁畅的同事小雷就是个畲族80后,虽然是乡党委副书记,但她还是个孩子,一个心地善良、一心为大山里的弱势群体着想的孩子。小雷工作7年了,说不上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大山里的百姓。小雷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随后在景宁县郑坑乡任民政助理员,工作面对的都是农村低保户这些弱势群体。郑坑乡畲族居民很多,有些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山,也不懂普通话,日常用语基本就是畲族语言,小雷呢,会畲族语言,人又随和,很快就和这些畲族老人打成了一片。我们这里,每个低保户都有一本存折,到了月末,他们要拿着这个到银行取钱的,但很多老人,斗大的字都不认识,取钱时自然会遇到很多麻烦。小

9、雷就对他们说,你们如果信任我,就把存折放我这里吧,我帮你们取,然后把现金送到你们手上。小雷平时为这些老人办了不少事,点点滴滴下来,大家对她也特别信任。所以不约而同地将存折交给小雷保管,每到月末,老人们就能一文不少地从小雷那里领到低保金。不少人觉得真是方便了不少,但因为这个,小雷自己要搭进去不少时间,她每个月要耗费半天的时间在银行里帮大家取钱。在这些老人看来,小雷朴实得就像邻家女儿一样。大山里的老人出趟山不容易,小雷就成了他们的“小货郎”:谁家要买个衣服、书本、鞋子等日常用品,招呼一声,小雷立刻办到。小雷周末回县城的家中,有半天的时间都是为大山里的乡亲在采购。小雷还年轻,以后的路很长,但我们都相

10、信她会做得更好。 本报记者 盛伟作者:盛伟(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17日,记者从104国道驱车进入连江县东湖镇北部,一路上群山叠翠,畲乡天竹村就坐落于群山间的盆地里,一栋栋带着浓郁畲族气息的民居分布于道路两旁。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天竹村独特的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你们要是早来几天就能赶上我们的歌会了。”村民兰桂香热情地招呼我们到家里坐坐。原来,前几天,天竹畲族文化广场落成,兰桂香、雷月弟等一批天竹村畲族歌曲传承人为到访的上千名客人献上畲族歌曲。畲族人自称“山哈”,由于多居住在山区,人们山岭相隔,歌声就成了山哈的心灵翅膀,对歌也成为历史上畲族人常用的交流方式。“过去,畲家人上山唱、

11、下田唱、婚嫁唱、拜年唱,对歌对出沉甸甸的感情,也守住一份悠久的传统。”在天竹村村史馆这个连江第一个村级历史博物馆,已当了25年村支书的雷时玉介绍道。传承山歌,其实只是天竹村多年来守护传统的努力之一。雷时玉说,寻根历史、守护传统,可以团结大家一起奔向致富的道路。村史馆的建设就包含雷时玉以及天竹村所有畲族人共同的坚守,年轻的畲族孩子可以在这里学习到畲族的传统历史以及对歌文化。“从畲族瓷器、织布机到民族饰品,这里所有的文物都是我们村里人历经5年收集回来的,最远到过广东凤凰山畲族起源地。”雷时玉自豪地说。天竹靠近东浦工业园区,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附近务工。然而,每到“三月三”畲族乌饭节、天竹歌会、竹

12、竿舞会等传统节日或活动,大家都要回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日积月累下来的是对共同文化的认同。从1987年天竹建村以来,筹工筹劳就成为勤劳的天竹人建设美丽家园的方式,村里通往104国道的6公里道路、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村史馆,都是这样建成,每一位天竹人每年筹工筹劳至少30天。对传统的坚守还为天竹带来了旅游致富的良机。好客是畲族的传统,每年乌饭节,天竹村都要招待大量远道而来的客人,久而久之,畲乡天竹“人和、山美、水好”的名声慢慢传扬开来。40多岁的雷文平是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也是村里歌会的锣鼓手。今年的天竹畲族广场落成仪式歌会上,他家免费接待了近30位客人。自家种的稻米、蘑菇、四季豆,山坡上散养的土鸡土鸭和周边竹山出产的笋干,饭后再来点枇杷,天竹畲家人用真心招待远方的朋友。走的时候,客人们都要买点土特产。“我们家一只土鸭能卖百来块钱,根本不愁销路。”雷文平说。把客人请进来,先付出、后收获,畲家天竹以传统风情和好客情怀成为远近闻名的畲乡旅游村,并带动纯农业村向复合型农业休闲村庄转变。天竹村人口287人,耕地面积285亩,山地面积1500亩,拥有350亩枇杷、120亩蔬菜以及上百亩竹山。通过发展畲族风情游,村子完全实现自产自销。雷时玉介绍,村里的农家乐“畲风楼”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这还不包括村民自己接待的游客数量,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本文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