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点听泉学习要点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79118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湖山点听泉学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鼎湖山点听泉学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鼎湖山点听泉学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鼎湖山点听泉学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鼎湖山点听泉学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鼎湖山点听泉学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湖山点听泉学习要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鼎湖山听泉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5分)1给红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肇庆( ) 怅惘( ) 污垢( ) 楹联( )泠泠淙淙( )( ) jing( )然相异 dng( )湖山泉水gg( )( ) 生意ng( )然 嶙xn( )2红色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繁衍(增广、增多) 礼遇(待遇) 迥然相异(差得远)B品味(辨别好坏) 肃穆(恭敬) 生意盎然(洋溢)C幽曲(深远、僻静) 拾级(同“涉”) 新陈代谢(哀亡)D驻目(居留其地) 怅惘(失意) 绿阴如盖(伞) 3下列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3分)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_,无处

2、不_。山间林密,泉其_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_过亮亮的一_,再向前寻,已不可得。A鸣 涌 在 闪 潭 B有 响 隐 闪 泓C涌 鸣 隐 闪 泓 D鸣 涌 隐 掠 汪 4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使进山之人如入清彻透明的境界,声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B身不由己,询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C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D安祥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 5下列句子没有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3分)A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B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3、。C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D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6语序最顺当的是 ( )(3分)A 经阳光的照耀,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常绿树,现出可爱的亮绿色。B 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常绿树经阳光的照耀。C 常绿树,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经阳光的照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D 现出可爱的亮绿色,常绿树,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经阳光的照耀。 7按照下面的句式续写两句话。(4分)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哪会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_ _,_ _!_ _,_ _! 二阅读理解(15分)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_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

4、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_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_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_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

5、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高,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8在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3分)A 染 流 滴 坠 B浸 淌 漏 落C 染 流 漏 落 D浸 淌 滴 坠 9作者用乐声比喻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作喻体?为什么先举乐声,后来再举本体?(3分) 10、深夜听泉,写出了几种泉声?(3分) 11“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什么?作者由听泉产生了哪些感想?(3分) 12作者入夜听泉,是由声响琢磨出哪一类泉声是在怎样的环境发出来的。请你说说,为什么按这种方式来写?如果先写泉水和周围的环境,再来描

6、写声音好不好?(3分) 参考答案:1zho wng gu yng lng cng 迥 鼎 汩汩 盎 峋2D3 C4C( A中“彻”应为“澈”,B中“询”应为“循”D中“祥”应为“详”)5A6C7略8B9这些乐器是各个声部的乐器,作者用提琴、弹拨乐器、铜管、低音提琴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而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像出山泉发出的具体环境。10提琴声、弹拨声、倍司声、铜管齐鸣声、交响乐。11“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作者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的领悟: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

7、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12文章这样写是符合听泉的实际情况的,作者听到泉声时,先觉得像什么声音,再去琢磨它是什么样的泉水和在什么环境下发也的。三、课文学习1、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作者把自己的行踪线索交代的十分清楚,请找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明确:作者登鼎湖山路线的顺序是:从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了鼎湖山时,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登四百余阶达庆云寺。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观赏景物的背景,还略约交代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我

8、们可以把游踪(空间变化)看作纬线,把时间推移看着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的结构。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在不同时间里景物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移步换景”这种表现手法。 2、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明确: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

9、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3、进山以后,作者如何见泉而由爱女引发联想,爱上山泉?明确:作者步入山中,不由联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绕膝爱女。山泉与人,本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示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爱女有着相通之处。这样,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心的探究而萌生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感受泉声,就显得自然了。鼎湖山是古老的,但因山泉而显得“年轻了许多”,

10、处处透露出一股“童稚的生气”,显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深化了,移情于山,山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使游山者“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隐隐点出山泉是鼎湖山之魂。 4、作者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中心?明确:这样写没有偏离中心,其作用有二:一是蓄势,就像登山运动员在向顶峰冲向顶峰前积蓄体力,准备一鼓作气冲上去一样;二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前人也有“听泉”一说,鼎湖山就有一个景点叫“伏虎听泉”,那是善男信女们从泉中听到佛音,而作者要听的是生机万类的带有时代色彩的泉声。从鼎湖山之变写出作者听泉的独特感受。 5、作者如何写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的泉声中得到的人生感悟?明确:

11、雨后,山涧的水势更大;夜间,万籁俱寂,白天浑然一片泉鸣,如今却能分辩出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疾徐,节奏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文章由辨声想像出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合的山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卵石,让我们神游山间。接着,作者又把这些泉水汇集起来,组合起来,比之为交响乐各种乐器交融在一起,并且描写了乐曲的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的领悟。听泉的过程无形中就成了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作者和鼎湖山之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

12、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中心思想】本文作者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文章结构】本文是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的: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地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出来了。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出观赏景物的背景,还约略地交代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我们不妨把游踪(空间变化)看做纬线,把时间推移看做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结构。【写法分析】文章工于取材。鼎湖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范围很广,可以写的内容相当之多,作者仅仅选取了第一天初到那个时段所见所闻所感,集

13、中笔力去写山泉,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表现,而把树木、寺院、亭子放在从属的地位。不是像旅游指南或某些写景文章把景区中所有的景点和所有具有特色的地方都写到。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因而文章感情升华到顶点就显得相当自然。本文一开始时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些怅然,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想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登桥以后泉声扑面而来,闻声如见泉影,“顿生雀跃之心”,心情一变。转下去,见泉思女,萌生爱意。观之不得,转而求听。听之中,生感,生悟,生愿,一切都很自然。本文的话语运用追求典雅凝重,多用书面语,整散句夹杂,有变化,又有节律感。如“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

14、,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再如“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前句中“非止一脉”,后句中“无可驻目之处点头会意”都是浅近的文言语句。在这两句之中,四字句占主体。本文描摹泉形、泉声杂用拟人手法,如把泉水的时隐时现比作绕膝的女儿和自己撒娇,再如把钟声和泉声相应答比作老人呼唤忘返的孩子,比拟很得体,能够传情。【难点分析】(1)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200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这一段文字是表现佛门子弟对菩提这种圣树的尊崇感情,解释这两棵树之所以享受特殊的待遇并非是树本身的高贵,而是由于人们的宗教感情所致。二百多年前的古木,在鼎湖山比比皆是,可以想见此山名木之多,森林保护之好。在文字当中,也透露出自己与宗教徒不同的感情。(2)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