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7880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txt20 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txt 男人应该感谢 20 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因为 20 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 20 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Shoushan Stone&Its Culture郭发柽(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福建福州, 350005)。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约 40 km 的重峦

2、复涧中,有个寿山村。举目四望,群山环抱,峻岭连绵。寿山、九峰和芙蓉三座主峰鼎崎其间,古有“三山”之美称。这里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更因盛产光泽晶莹、脂润如玉的“寿山石”而蜚声中外。寿山石形成于距今约 2.30.7 亿年的中生代,当时福州出现过重大的地质变革,大量的岩浆喷出地表,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期,大量酸性的气液分解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钾、钠、镁、铁等杂质淋失,残留下来的较稳定的铝、硅等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解出来的硅、铝质胶体沿着岩石的裂隙凝结晶化形成五彩斑斓、色泽瑰丽的寿山石。1寿山石的分类与质地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计有100 多个品种。田坑石又叫“田

3、黄石”,产于寿山村总面积不到 1 km2 的寿山溪底及溪旁水田至岩面约 10 余米厚的冲积泥沙层中。田黄石无根可璞,无脉可寻,极为珍奇稀有。对于它的形成可追溯到百万年以前。寿山矿脉的部分矿石因地壳运动从矿床中分离,滚落到低凹溪涧,经受长期的冲刷、翻滚,磨掉了棱角,去除了杂质,后又逐渐被沙土及有机质层覆盖且受到含有矿物质的地下水的长期滋润,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田黄石呈卵石状,光嫩圆滑,微透明或半透明,温润可爱。其特点是:肌里隐现萝卜纹,石色外表浓艳,里面则逐渐淡化,表层多裹杏黄色或灰黑色石皮,格纹多呈红筋状。品种有黄田、白田、红田、黑田。其通灵者谓之“田黄冻”,肌里纯黄色,外裹白色层皮者称为“银

4、裹金”,皆十分罕见。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历来被尊为“石帝”或“石中之王” 。历史上田黄石精品多作为贡品进献宫廷,为皇室收藏。近代,我国台湾和香港、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收藏家竞相争购,田黄价格扶摇直上,远远超过了以往所谓“一两田黄三两金”的价值。水坑石产于寿山溪上游坑头占之麓的溪旁,深邃莫测,开采困难,产量极微。水坑石多为透明状晶体,通灵凝腻,富有光泽。水坑石的品种以色相、形似可分为:水晶冻、鱼脑冻、黄冻、鳝草冻、牛角冻、桃花冻、玛瑙冻、环冻等。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两条山脉的岩层中,石质各具特色,多以产地命名,或以色相取号。如高山石,红、白、黄、紫、黑、灰各色俱备,而每色中又有浓

5、淡深浅之分,名目繁多。都成坑石以产地命名,质坚通灵,名冠山坑之首。近年出产的善伯洞石和荔枝洞石晶莹妩媚,前所未见。此外,还有旗降、月尾、吊笕、柳坪、芙蓉、峨嵋51第 2 卷第 4 期2000 年12 月宝石和宝石学杂志Journal of Gems and GemmologyVol.2No.4Dec.2000。收稿日期: 2000-09-02作者简介:郭发柽,男, 1946 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专业,主要从事雕刻与研究工作。等石种,可谓五色相映,光彩四射。寿山石天生丽质,七彩流光,性灵且通情,不言而可人。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其大动笔墨,竭尽才思,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许许多多

6、美丽神奇的传说。清朝的黄任在寿山石中诗颂:“俪白妃青又比红,洞天生长小玲珑。怡情到老同燕玉,好色于君似国风。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爱他冰雪聪明极,何止灵犀一点通。 ”著名的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在寿山石珍品选序中道:“寿山贞珉、岂惟秀色可餐,其丽质弥足珍视者,盖有五焉,曰润、曰灵、曰莹、曰嫩、曰腻。其或如丽珠肌肤,则石之丰润也;其或如燃犀照水,则石之空灵也;又或冰盘玉碗,则石之晶莹也;又或如春笋雪松,则石之嫩也;又或如脂如腴,则石之凝腻也。如斯尤物,迥非笔墨能尽其名状。 ”2寿山石的历史与现状福州寿山石储量丰富,品种繁多,五彩斑斓,温润可人。这天遣瑰宝,经千余年日月熏陶、风雨的滋润、历

7、代名家的心摹手追,塑造出不少形神俱臻、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积淀早就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之“国宝”,在中外交往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1954 年,从福州桃花山南朝(公元 420589年)墓葬出土的寿山老岭石刻制的石俑“卧猪”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寿山石雕实物。由此可见,早在 1 500 多年前,寿山石就已被开采利用;唐朝社会强盛,佛教昌兴,寿山寺庙的僧人刻制的寿山石佛像、香炉、念珠等流传各地,影响日广;宋代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为沿海的重镇,出现了寿山石雕刻作坊。从福州地区宋墓出土的各种寿山石俑,数量很多,品种丰富,有文臣俑、武

8、士俑、侍女俑及动物俑等;元明之间,以“花乳石”治印盛行,寿山石章应运而生。这个时期,寿山石章的钮头雕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雕刻刀具演变,技法成熟,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藏于泉州文管会的明朝李贽的寿山石印章来看,其钮头雕饰的技艺有了相当高的水平;明朝出产的寿山石品种已相当多,当时人们最推崇的是艾叶绿与芙蓉石;清朝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时期。康熙年间的杨玉璇、周尚均艺冠当时,许多佳作被进贡宫廷秘藏。同治年间的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周之法,各自发展形成“西门”与“东门”两支艺术流派,影响深远。 “西门派”以刻制石章为主,造型古朴,刀法浑化,追求传神韵味。 “东门派”以刻制圆雕为主,善于利用石形与俏色,刀

9、法矫健,讲究层次纵深;清朝宫廷收藏寿山石雕甚丰,以乾隆皇帝御用的“田黄三连章”最为珍贵,堪称国之瑰宝。传说乾隆皇帝祭天时,置大田黄石于供案之中,寓意“福、寿、田”,祈求福寿连绵,江山万代。又传说慈禧太后的田黄石章,常藏于贴身的兜内,寒冬腊月将田黄石章置于结冻的印泥上,不久即可钤用,始有田黄石能化冻印泥之说。这个时期田黄石身价百倍,上至皇族,下达庶民都视为珍宝。寿山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其它彩石类所望尘莫及的;近代的林元珠、林文宝、郑仁蛟、林清卿、黄恒颂等都继承发展了石雕艺术。郑仁蛟使圆雕人物、动物别具一格;林文宝创作的各种印钮,千姿百态,自成风格;林清卿独劈蹊径,将中国画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绝

10、伦。建国后,合作化组织使各流派艺人汇集一起,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寿山石雕技艺得到快速发展。这个时期大块度石材的出现,使艺人们能更充分发挥自己和集体的聪明才智,巨作、新作不断涌现, 1975 年集体创作的巨型寿山石雕长征组雕与随后集体创作的大型寿山石雕闽西组雕可谓划时代的优秀作品,现长征组雕珍藏于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闽西组雕珍藏于福建省博物馆。从而造就出郭功森、周宝庭、林寿、王雷霆、冯久和、林亨云、林发述、郭懋介、林元康、陈敬祥等一代大师及一大批高级工艺师与名艺人。52宝石和宝石学杂志省、市工艺美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断加入雕刻技术队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美学相融汇,雕刻技艺水平得到了更

11、快的提高。改革开放更给寿山石雕带来了无限生机,国内外客商蜂涌而至,开采、雕刻、经商的从业人数大量增加,寿山石雕遍地开花,争妍斗艳,进入有史以来最为兴旺的黄金时期。3寿山石的文化现象寿山石自开发以来,在 1 5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意蕴,融汇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构成了“寿山石文化” 。她是立足于中华文化沃土渊源之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寿山石作为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将自然物质同社会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出丰富的内涵和伸展的外延,涉及了宗教、哲学、伦理、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乃至矿业、工业、商业等诸多领域。对于寿山石鉴赏和收藏,只有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

12、才能领悟到她的真谛。中华传统文化深受释、道、儒和世俗观念的影响,寿山石文化亦然。以佛教而言,晋、隋时佛教传入福州,至唐、宋已十分兴盛。古代福州的寺、塔很多,有“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里七塔万枝灯”之说。宋宁宗时,福州雪峰崇圣禅寺已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一,名闻海内外。寿山各寺佛教徒在诵经拜佛、创造寺庙文化的过程中,也参加了开采寿山石,用其雕刻佛珠、佛像、佛具等,或以石刻作为礼品酬谢施主,随着香客游人而流向四方。因此,佛教僧侣与当地石农一道是早期寿山石文化的拓荒者。从寿山石矿洞及石种中可以发现不少佛教影响的踪迹,例如,“和尚洞” 、 “尼姑寮” 、 “无头佛坑” 、 “迷翠篓”等等。在发掘和生产的石刻产

13、品中,也有大量的佛教题材,如达摩、弥勒、观音、罗汉等。寿山石文化与中国道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道法自然”上。道家主张顺乎自然,天人合一。而寿山的天然色彩变化万千,寿山石刻讲究的是“因料取材” 、 “因材施艺”,把发挥寿山石的天生丽质摆在创作的首位,与道教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寻觅天道机趣圆融纯美的意境”相一致。寿山石作为文化现象应该说在南北朝时作为墓葬文化的寿山石俑就已产生,唐朝的寿山石佛具是与佛教文化融合并得以传播的。宋朝寿山石雕已载入史籍。明朝寿山石章与中国特有的篆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各种印章钮饰的出现、雕刻技法的演进,使寿山石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清朝是

14、寿山石文化光辉的一页,数十年来更是达到了辉煌的阶段。寿山石深为历史文人雅士所赏识,他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著述、诗词与游记。如,南宋的朱熹与其女婿黄干,明朝的谢肇、徐、陈明鹤,清朝的朱彝尊、查慎行、清朝的黄任等,近代的叶煊孙、钱君、潘主兰等。清朝的杨仲愈在寿山石中写道:寿山有美玉,贵并玉连珏。光芒脂润泽,郑重列帷幄。豪家争购取,百金不盈握。遂今幽岩中,日日事追逐。谅无世俗宝,焉似在山璞。在志书方面,自宋朝梁克家的三山志和祝穆的方兴胜览首载寿山石以来,各个时期的地方志都有记述。清朝福州著名学者高兆与毛奇龄先后著有观石录与后观石录,提出了寿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的三坑分类法,沿用至今;民国时龚礼逸

15、的寿山石谱对寿山石进行了系统分类。后又有张宗果的寿山石考 、陈子奋的寿山印石小志为寿山石理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寿山石文化锦上添花,我国海峡两岸与香港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相继掀起寿山石热潮,各种寿山石专著、图说纷纷出版发行,有近百部之多。各种寿山石雕彩色画页达千种,为全国各工艺美术品种之最。其中潘主兰的寿山石史话首考寿山石雕始于南朝;方宗的寿山石志与寿山石全书,全面、科学地总53郭发柽: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结了寿山石的各种知识;陈石的寿山石图鉴提出了三系五类论;陈锡铭、郑宗坦、王一帆的寿山石欣赏重新划分了田黄石产区,提出了优质田黄多出下坂的论点;新加坡兴艺公司不但出版了第一本英文版

16、寿山石雕艺术,而且在国际互联网上专设网页介绍寿山石。关于寿山石的专著还有台湾黄君阳的印石集珍 、香港陈维棋的八闽瑰宝(共三部)和卖石翁百话 、台湾张丰荣的寿山石珍品集 、台湾林中湘的寿山瑰宝珍品 、台湾黄冠诚的寿山石入门等。日本山内秀夫的石印材知识鉴赏 、日本小林德太郎的图说石印材 、香港石巢的印石辩;浙江的君艺术院藏印集也以绝大部分的篇幅,或主要、或最先介绍了寿山石。著名作家王植伦于 1996 年和1997 年分别以寿山石为题材,创作出长篇文学作品寿山石传奇与寿山石缘,广为流传。寿山石及其雕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北京和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不少寿山石雕珍品。康熙、雍正、乾隆、咸丰、慈禧太后都有寿山石玺印,乾隆御用的“田黄三连章”与其它四件寿山石珍品于 1997 年被邮电部选为国家名片。民族英雄林则徐还亲自篆刻用以自勉的寿山石章“浮生宠辱君能忘,世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