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12-咏史诗三首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78601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1-12-咏史诗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选修1-12-咏史诗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选修1-12-咏史诗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选修1-12-咏史诗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选修1-12-咏史诗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1-12-咏史诗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1-12-咏史诗三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1-12咏史诗三首 一、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主旨)长沙

2、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为何到天涯。第1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第2联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第3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第4联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佗傺:tuch失意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

3、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鵩f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祥的鵩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

4、出贾谊和自己多舛chun差错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

5、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徒呼负负 【注釋】負負,非常慚愧的意思。【用法】比喻無能為力,只能愧嘆。與心有餘而力不足意近。)3鉴赏要点这首诗怀古

6、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关于贾谊其人其事,请参见贾生的相关介绍和分析。4相关资料极沉挚以澹缓出之,结乃深悲而反咎之也。读此诗须得其言外自伤意,苟非迁客,何以低回如此?(清乔亿大历诗略,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人去后”,轻轻缩却数百年;“日斜时”,茫茫据此一顷刻也。(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

7、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谊之迁谪,本因被谗,今云何事而来,含情不尽。(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二、金铜仙人辞汉歌李 贺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李贺(789-816),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昌)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李贺少有诗名,元和初年,游历江南,后到东都洛阳,以诗谒韩愈,受到赞誉。元和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但因为其父名晋肃,时议其应避父讳而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

8、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全唐诗编诗五卷。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约作于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2基本解读金铜仙人:见48注释。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主旨)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李贺翻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shn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

9、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魏明帝(曹睿)于景初元年八月,下诏宦官驾车西去长安取汉武帝以前用求长寿的捧露盘铜仙人,想把它立置在自己的殿前。宦官已经拆下了承露盘,铜仙人在装车临行前竟潸然泪下。唐朝王室后裔李长吉于是作诗歌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的刘郎已是秋风过客,夜里常闻马鸣天亮不见踪影。 悬在画栏的桂花秋天飘香,三十六宫地上苔藓碧绿发亮。 魏官牵着车遥指千里洛阳,东关的烈风吹酸了仙女双眸。 唯有汉月空伴着出了宫门,想起君王晶莹的泪水如铅落。 咸阳道衰败的兰草送客行,天如有情

10、上天也会愁得变老。 荒凉月夜里独携盘出宫去,咸阳城已远去渭水波声减小。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即“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感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威风无比的汉武帝,也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只留下虚幻的马嘶,拂晓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秋风客”,即秋风中的过客。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特征。“夜闻”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夜”和“晓”前后照应,显出时代更迭的倏忽。这既是对上面“秋风客”一词最好的诠释,也为下句写汉宫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热闹无比,如今却是物是人非,画栏内高

11、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袭人,三十六宫却早已空荡荡的,惨绿色的苔藓生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让人不忍目睹。第二部分为中间四句,即“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mu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之状。铜人亲见了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历史,而今又要被强行拆离汉宫,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交织一起,复杂难言。“魏官”二句从客观上写铜人依依不舍的心情。“指千里”,言路途遥远。从长安到洛阳,迢迢千里,一路之上定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而此时往东而去,霜风凄紧,直射眼中,教人不仅眼为之“酸”,心更为之“酸”。这是铜人主观的感受,把当时秋风的凛冽、惨烈、尖利巧妙地描绘出来。“空将

12、二句,从主体上抒写铜人当时的情感:在魏官的驱使下,作千里之行。伴随着铜人的唯有天上的明月。说为“汉月”,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因铜人亲眼看到过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亲身感受过汉武帝的爱抚,对于武帝、汉宫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要长别故地,远离故主,抚今追昔,不禁潸然泪下。第三部分为后四句,即“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写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

13、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著,意境深沉博大,实为千古名句。最后两句更进一步地抒写铜人恨离伤别的情绪。尽管铜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时间的推移,故都也越来越远。诗人从铜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

14、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3鉴赏要点语中含情,寄寓深刻。如风射眸子,知其酸楚;眼中流泪,忠君情怀;听觉细微,波声渐小等,情思绵绵。实际上寄寓了诗人自己仕途无望,离开长安时的痛苦心声。拟人手法的运用。写金铜仙人,把它写得如人一样有情有义,难舍汉宫,难舍故主,一片凄怆忠义柔肠。全诗摹写铜人神态,正面和侧面交互着墨,使诗意开阖宕荡,摇曳多姿。抒写时始终围绕一“愁”字,于错杂中见整饬。如“魏官”二句从侧面写, “空将”二句则从正面写。诗人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绘,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兼有人性和神性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新奇生动。比喻奇特。“泪如铅水”,不仅是正面抒写铜人对故主深厚感情

15、,而且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4问题探究金铜仙人临别时的“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这其中隐含了年轻的李贺对历史兴亡之感伤。这首诗写于元和八年(813)年,距离唐王朝灭亡(907)尚有九十余年,但只要我们联系当时的历史现实就可理解李贺这一情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号称“中兴之主”,实际上他在位时,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狼烟四起,国土沦丧,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是时代大的环境;再看李贺自身,他虽贵为郑王李亮之后,但这是徒有虚名,家族早已没落。诗人急切地想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也能光耀门楣。不料进京后处处碰壁,连应进士试都因父名而受人挤压,被迫含恨离开长安,仕途之路断绝,这对诗人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这首诗正是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情感的杰出名篇,也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5相关资料李长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石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中华书局历代诗话本)多泪如铅水,切铜人精妙。大放厥词,忽然收住,余音袅袅尚飘空。(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清乾隆三十年抄本)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