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4783041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高三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写在答题卡上,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1.“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

2、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 “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C. “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王朝软弱无力”是指的东周王朝,周天子权力衰微,故A错误;“封建主”指的应该是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故D错误;“多事”指的是诸侯国之间彼此征伐,国家政局动荡,故C错误;“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2.荀子君道:“墙之外,

3、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A. 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 经常巡游天下C. 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 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3.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A. 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B. 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 史家调查考

4、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 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答案】D【解析】“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这说明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而是史家身份立场的影响,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史家观念变化较为明显,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应该从表格内容中发现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据此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

5、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唐律“非时烧田野”条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材料反映了A. 古代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B. 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C. 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D. 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列出的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唐律有关生态保护的规定都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可见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故选C。ABD项或者是涉及题干的部分意思,或者是没有涉及题干的主旨,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名师点睛】传统中国虽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法,但古代以

6、立法的形式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生态保护法律产生、发展过程中,儒学对之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儒家生态保护主张被直接写入有关生态保护法律中,成为法律条文的一部分。其中最典型者,就是把礼记中的“时禁”等内容,形成律典文字。如秦律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和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就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仲夏“令民毋烧灰”的内容;唐、明时期,不仅把儒家有关生态保护的主张写进律典,而且还进一步细化。如唐律“非时烧田野”条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长孙无忌等疏:“失火,谓失火有所烧,及不依令文节制

7、而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注云非时,谓二月一日以后、十月三十日以前。若乡土异宜者,依乡法,谓北地霜早,南土晚寒各须收获总了,放火时节不可一准令文,故云各依乡法。”据此而知,其中“非时烧田野”就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同时,律条中还有“非时依乡法”注文,是对月令规定的进一步发展。5.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A.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C. 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 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答案】A【解析】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农村贫困人口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从而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的转

8、移,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不抑兼并”不是宋朝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故B项排除;“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是负面的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故C项排除;宋朝仍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促使新的生产方式萌芽,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于明清时期,故D项排除。点晴:紧扣“不抑兼并”的历史影响,再结合“正面影响”,综合分析即可。6.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A. 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 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 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

9、分利D. 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可见采取务实的政策,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名师点睛】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朝贡贸易固然可以满足中原王朝的政治虚荣心,但在经济收益上则是得不偿失的,不过这样的朝贡贸易格局在宋朝悄然发生了变化。宋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思路,对朝贡贸易加以抑制。如宋真

10、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朝廷听从广州官员的建议,立法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南宋时,高宗下令商船不得“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宋孝宗也有回绝朝贡的诏令:“比年以来,累有外国入贡,太上皇帝冲谦弗受,况朕凉菲,又何以堪?自今诸国有欲朝贡者,令所在州军以理谕遣,毋得以闻。”7.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 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B. 读书风气日益盛行C. 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D. 抑商政策发生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说明嘉善陈氏并不反对族

11、人从事农业、读书之外的工商业,说明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故选C。AB与题干不符。题干没有体现这是政府的行为,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随着商业的发展,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8.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科举、岁贡、荐举)并用之法,以选“有学行者”。这有助于A. 强化中央集权B. 扩大统治基础C. 重塑人才观念D. 增加教育需求【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科举选官由“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

12、浮华”向“有学行者”的变化,这说明当时统治者对于人才选拔的依据发生变化,有利于重塑人才观念,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强化中央集权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官的范围扩大,不能说明“扩大统治基础”,故B错误;统治者对于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与增加教育需求无关,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有学行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依据和观念变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

13、政府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在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反映出当时清政府认为英法并没有违背国家平等原则,故A项排除;“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可知清政府仍然在维护其天朝上国的形象,故D项正确。10.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

14、,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A. 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B. 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C. 削弱了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D. 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太平天国起义给淸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他对清王朝的实力的削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旧式的农民战争;B选项错误,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是辛亥革命;D选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11.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A. 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 中国国际

15、地位大大下降C. 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D.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答案】B【解析】:材料中“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一信息说明欧洲普通百姓都在谈论瓜分中国的事情,反映了在这场战争后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因此,我们知道这次战争应是甲午战争。“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可排除A;C说法不符合史实;“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出现的,可排除D;所以本题选B。12.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A. 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B. 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C. 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 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答案】A【解析】从“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可以看出,传教士提出镇压义和团的目的是基于扩展本国势力,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此时列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