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陕北榆林的饮食风俗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47828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陕北榆林的饮食风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编]陕北榆林的饮食风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编]陕北榆林的饮食风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陕北榆林的饮食风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陕北榆林的饮食风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饷、搅团、圪、凉粉、碗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 ”,米脂“驴板肠”,绥德“ 黑粉油旋”,镇川“干炉” ,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 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

2、,初七“人情” ,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 ”,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龙抬头,早上吃龙眼窝窝,全家人分吃馍块叫“咬鼍头”。室食清明吃“摊黄” 。北部各县用面捏成青蛙、蛇、鱼、雀等动物,寓意万物复苏。五月端五吃棕子,门前插艾叶、菖蒲避邪。六月六,新麦登场,农家尝新。七月十五中元节,农人携瓜果上坟,五更在地里选择庄稼长得最好的地块悬黄白纸幡,预示丰收。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瓜果。九月九重阳节登高

3、,赏菊饮酒。十一月冬至熬猪羊骨头叫“熬冬”。腊月初八,吃焖饭称为腊八粥。腊月二十三送灶君,旧时用糖粘灶君牌位,以盼望灶君大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二十三过后,人们就开始筹备年货,忙碌地准备过年了。年三十除夕,早饭后祭祖上坟,回来后贴对联,挂红灯、垒火塔塔、点长夜灯、合家欢乐吃年夜饭守岁,给小孩枕下放压岁钱。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拓跋、鲜卑、党项等上百个民族长期在这里征战、杂居、融合,因而,榆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

4、繁多,风格风味各异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传统的榆林饮食,在用料上,讲究素荤搭配,粗粮细作;在烹制技法上,烧、烤、炸、炒、蒸、煮、熬、炖、涮、烩、溜、煨、煎、贴、氽、煽、炝、扒、焖、拌等工艺,交替使用,制作过程精到细致,不厌其烦,以求达到色、香、味、型俱全的境界。可以说,榆林的家庭主妇,个个都是烹饪大师;榆林居民,人人都是美食家;“食在榆林” ,是对榆林饮食文化最中肯的评价。 榆林人待客的美食一般是:拼三鲜(也叫拼杂烩、大杂烩、海三鲜)、红烧肉、清炖羊肉、菠菜焖肉丝、红焖子、皮冻、猪肉氽兔子、茄夹子、米酒、面茶等。特别是拼三鲜,需包括海味在内的主料10余种,副料 10余种,调料10余种,经30

5、多道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五色( 红、白、黄、绿、黑)俱全,五味调和百味香,实为美食中的上品。榆林的家常菜肴有:菠菜烩豆腐、猪肉熬豆角、猪肉熬酸菜、猪肉翘板粉、羊肉大烩菜、红豆熬南瓜、豆糊糊、和菜饭、霍辽饭、钱钱饭、粉浆饭、羊杂碎、糁子粉、豆腐汤、粉条汤、片粉汤、头脑汤、醪糟汤、黄花汤等。值得一提的是,1697 年,清康熙皇帝征讨边疆叛匪,凯旋时路过榆林,品尝了榆林的菠菜烩豆腐后,留下了“ 清香白玉板(指豆腐),红嘴(菠菜根为红色) 绿鹦哥”的佳句。而榆林家常饮食的另一大特色是:一锅熬、一锅煮、一锅蒸、一锅烩、一锅拌、一锅端、一盆上、一碗盛。榆林豆腐,以本地产优质大豆为原料,经炕晒、脱皮、浸泡、

6、磨浆、过滤、煮浆、点浆、压制等8 道工序,并采用清、凉、甘、甜,色度为0度,硬度仅为3至6 度的优质泉水普惠泉的桃花水精制而成,含水量高达80左右,即鲜香绵嫩,又皮细膘灵,有骨有肉,极富弹性和韧性,具有8个明显的特点:黄、活、利、细、绵、嫩、韧、虚。具体表现为: 打开布包是黄的 皮黄里白、金镶白玉; 整块豆腐是活的一造型完整、弹性灵活; 刀子一拉是利的 刀切利落、滑而不涩; 茬口表面是细的 茬口细白、含浆均匀; 抓在手里是绵的 手感绵软、有骨有肉; 吃在嘴里是嫩的 鲜嫩可口、味正醇香; 煮在锅里是韧的 炒煮不碎、还原水份; 油炸出来是虚的 油炸皮张、虚若蜂窝。 独具特色的地产豆腐,物美价廉,营

7、养丰富,百食不厌,是榆林地方的第一名菜,家家户户的饭桌上一天也少不了;用榆林豆腐制作的“ 豆腐宴” ,是今日榆林的特色盛宴,因其色、香、味俱佳,老少皆宜,深受中外美食家的青睐。榆林城内各大小餐饮企业也纷纷推出“ 榆林特色”的菜品,充分挖掘传统饮食文化,聘名厨、精选料,将 “老榆林”饮食文化延展的淋漓尽至。榆林农村盛产山羊,其品质有“吃着中草药 (俗称天草),喝着矿泉水(俗称天水 ),唱着信天游,扭着大秧歌” 的说法而闻名天下。榆林先民用1只整羊和6 副羊杂碎,即可烹制出有108道菜肴的全羊席,美名叫“羊道” 。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巡边路过榆林时,榆林总兵戴钦用“羊道 ”招待,武宗品尝后高兴

8、不已,乐而不归,在榆林上帝庙和凯歌楼上,一住就是3个多月,这也成为历史上在榆林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更有意思的是,武宗走的时候,将招待他“羊道” 的戴总兵的女儿,带走了,纳为妃子 (即榆林人常说的戴妃) ;同时也将“羊道 ”的技艺带到了京城,成为达宫贵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这也是当时国内的第一大盛宴。后来,满族人人主京城,建立起清政权,喜好美食的满清皇室,受“羊道 ”的启发,精选天下名品名菜,制作出了更为经典的 “满汉全席”后,才取代了榆林“羊道” 的霸主地位,但“羊道 ”一直流布于世。解放前,北京城内以“羊道” 闻名于世的名店盛宾楼,在榆林星明楼旁开设一个分店,于此,品尝“ 羊道” ;20世

9、纪30年代,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来榆时,也受到了井岳秀同样的礼遇。据了解,当时还有许多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富商巨贾,携带亲朋好友专程来榆,目的是为了品尝“羊道” ,以求一饱口福,一解心馋。在榆林的风俗习惯中,有一大特色是:节日众多,号称“三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渣渣节” 。每一个(农历)节日,人们都会以不同的饮食方式来庆祝。如正月十二,传说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为防以后老鼠践粮食,人们在这天不吃没有支掉皮的粮食制作的食品;正月二十三,是老君爷的生日,要吃擀杂面、拌疙瘩,即“牙痛疙瘩腿疼面” ,吃了之后,老君爷会保佑当年牙不痛,腿不疼;二月二,龙抬头,男性均要剃头理发“揭龙盖” ,好让龙王爷开始

10、上工,祈求风调雨顺,晚上睡前吃点冷黄米馍,叫“咬蝇子” ,吃了之后就不会受到蚊虫伤害;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禁忌烟火,要吃冷食,即吃头一天已做好的黄米摊黄、凉拌黑豆芽等;四月八,浴佛节,还吃摊黄,有“ 四月八,不吃摊黄不得发” 之说法;五月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粽子的形状如“三角蝙蝠 ”,人称“三角四楼房,珍珠抱红娘,想吃红娘肉,解带脱衣裳。”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城内农人会拉上猪或羊到龙王庙上祭牲,祈求关公磨刀时多蘸些水,并化为雨水滋润庄稼,然后将祭牲品立即宰杀,众人分而食之,叫吃“贺雨牲”,民谚“凭龙王吃贺雨牲” ,亦由此而来;六月初,羊壮麦熟,便有了“六月六,新白面馍馍煮羊肉” 之节日,

11、现在已改成了 “六月六,茄子熬羊肉”了;六月十九佛诞节,以素食为主,主菜为西葫芦(或南瓜)炸豆腐,也叫“罗汉菜”,吃了此菜能和佛结缘,结下善缘;七月十五,祭鬼神节,要蒸面花祭鬼神,人吃了祭鬼神的祭品面花后,鬼神就不会前来打扰了;立秋日,吃秋豆饭(由10余种杂豆混合熬制而成的粥),以祝贺五谷丰登;九月九,重阳节,家家户户炸油糕,糕也叫寿糕,大人小孩吃了会高福高寿、步步高升的;十月一是鬼节,要给祖坟送“寒衣( 纸糊衣装)”,家中要炒豆子,即炒寒气,希望祖辈都平安;冬至日,煮羊头羊蹄,也叫“熬冬” ,熬热冬天,冬天就会太平;腊月初八吃焖饭,人们说了一年的话,也累了,该歇歇了,这天吃饭时不须说话,否则

12、会导致多嘴多舌的;腊月二十三是灶神节,要祭祀辛苦了一年的灶神,灶神也将上天给天神汇报一年来的工作,除夕夜才能回来,因而得用最好的菜肴祭供,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宅降吉祥” ,以求得来年吉祥如意。另外,正月初六是小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七月初七七巧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等,这些节日,人们同样会备办不同的佳肴欢度的。 同时,榆林民间的礼节也特别的多,并集中体现在了餐桌上。仅以婚丧嫁娶为例,在丧事上,老人病故要吃伏三饭,近亲邀请亡者家属收泪饭,百天和周年结孝饭,老人亡故头年吃阴生饭等。在婚事上,女方邀请男方“婚事初谈 ”要吃见面饭,女方到男方家看家饭,婚事谈成送话定亲饭,婚前女方亲戚邀请抹脸饭,结婚穿装下剪裁衣饭,结婚当日宴宾饭,婚后三日回门省亲饭,女方过门头年知生饭、女方怀孕产前双方近亲邀请催生饭,生下婴儿洗三饭,产后娘家请女离窝饭,时过一月婴儿满月饭,上了百天百岁饭,婴儿周岁头岁饭等等。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榆林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独步一方,在榆林城之外的其它地方是很难见到的。因此到榆林品尝多姿多彩的传统美食,领略魅力无限的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